代建華
摘要:為了充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文章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緊密聯系知識點;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組織學生討論環節展開重要論述。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
新時期面對新課程改革,作為歷史教育者應該怎么樣去做呢?這是每一位一線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么樣上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題優勢,才能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在以后的應試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呢?為此,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斷進行總結概括,筆者僅就在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方面作出以下探索: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桿秤。當老師在學生心中那桿秤上的分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就變得容易多了。所以,我們老師應努力增加自己在學生心中那桿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們歷史老師,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時間較少,任教班級又較多,要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好像就更加困難了。因此不能忽視每一個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機會。及早摒棄傳統教育觀念,放棄“師道尊嚴”,用一顆真誠的心,就像對待朋友一樣,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學生。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 只有當我們老師做到真正用一顆真誠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把每一位學生都看著朋友,熱情愛護、平等對待,對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都要充滿期望,充分相信,對學習困難者更要倍加關心,適時啟發點撥,才能通過學習的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這樣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下,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就順理成章了。
二、運用多種方法激趣,激發動力、提升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哪種教學模式,都需要生動有趣的課堂,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通過教學實踐,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和發展,讓歷史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欲望。
(1)從歷史故事中感悟歷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講解不同的歷史故事,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喚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破釜沉舟”的故事中引述項羽相關歷史教學內容,從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開展南宋與金之間的歷史教學內容,從“金色的魚鉤”的故事中感悟長征的執著與艱辛……歷史教學故事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從故事中深切的感悟歷史。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歷史課堂學習過程中,從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2)從生活情境中體驗歷史。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基礎和學習經驗,因此我們的課堂不能脫離這些而另起爐灶,課堂設計要讓學生感同身受,親歷其中。讓歷史教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歷史知識大比拼,讓學生在競賽答題中提高學習熱情,掌握歷史知識,拓展視野,豐富知識;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本地的公園、博物館,在觀賞名勝古跡和古物中感受某個歷史時段的文化特征,體會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和深刻。從生活中開拓學生的學習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長學生學習的熱情。
(3)從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中呈現歷史。教師要對大量的教學資源進行收集、整合,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做好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起到直接講述難以表達的效果,是歷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將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形式應用到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使歷史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和形象,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相關歷史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視頻、展示圖片,讓學生對這段曲折偉大的歷史有著更加直觀、貼切的認知,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這種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資源,再吸取傳統教學中的長處,真正做到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事半功倍。
三、引導學生討論,鍛煉思維、提升能力
新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實際,講求實效,敢于把時間放手給學生,促使學生在快樂參與中主動發現、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讓學生發現知識、掌握知識、領悟知識,形成能力,讓課堂成為自主的課堂,合作的課堂,探究的課堂和創新的課堂。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可以提出一些發散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啟迪學生的智慧,發散學生的思維。主要做到:
(1)預設問題有質量。在思維活動中,最富于創造性的成分是“問題”,每一個有價值的提問,都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啟發學生思考時,一定要注重問題緊密聯系相應的知識點,并能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因為它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多下功夫,要注意設計標志課堂結構和方向的關鍵問題,進行有效的、科學的問題設計,所設計的問題應該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并且要清楚、詳細而精確地表述問題;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按照邏輯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問,避免隨意發問。
(2)問題討論有方法。教學中可以運用同位討論、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得出答案。教師隨機提問,小組各抒己見,交流自己的討論結果,教師適時適度點撥、總結,從而更好地加深對問題的印象和理解。這樣有利于同學之間相互檢驗學習成果,有利于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們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討論活動中來。同位討論方便快捷,更適合解決“小問題”;小組討論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啟發。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討論方式。
通過我的實踐摸索,現在的課堂與以前相比,學生表現得更活躍了,對于課堂中的活動,學生不但積極參與,還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潛能得到發揮,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提高,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使學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學習能力。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得以彰顯。
總之,在我實踐研究、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我的做法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巨大變化。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追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教師工作的永恒主題。 在教科研道路上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反思,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姜風永.探究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質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7:1672--1578
[2]高玉龍.淺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學周刊,2016,(26):235-236.
[3]安勇.淺談初中歷史課堂問題探究方式實施[J].求知導刊,2015,(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