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玉華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的發(fā)展,在線學習在各高校迅速推廣。在線課程作為高校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充分發(fā)揮在線學習優(yōu)勢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在線學習的效果是擺在眾多高校教學管理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中參加《管理學基礎》在線學習的59名學生為樣本,通過數據挖掘,借助SPSS21.0,對平臺在線學習行為特征與學習績效進行相關性分析與多元回歸分析,進而提出促進有效學習的策略。研究結果表明,在線測試成績與期末成績呈強相關,資源學習時長、討論參與次數、課后作業(yè)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呈弱相關。依據研究結果,從學習資源支持、課程設計、學習管理與評價三個方面提出促進有效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在線學習行為;學習績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65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與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進,在線學習由于不受時空的限制,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時間,具有可重復性和靈活性,因此備受高校與教育機構的推崇。然而,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其學習的自主性與自覺性相對欠缺,在線學習由于缺乏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監(jiān)管與面對面溝通,互動性較差,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在充分發(fā)揮在線學習優(yōu)勢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在線學習的效果是擺在眾多高校教學管理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研究現(xiàn)狀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與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針對學生在SPOC在線學習平臺上產生的海量學習行為數據,相關SPOC研究也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楊現(xiàn)民等認為與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投入相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實際產生的行為序列更能反映學習者的行為路徑和認知過程。陳圓圓、劉盛峰、董克等以本科課程《大學英語1》為例,探討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之間的相關性。沈、劉美辰等利用Python技術和Stata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作業(yè)完成比例、視頻完成情況、論壇中的積極表現(xiàn)等都會對成績產生正面影響。張敬等通過對55名學生在線平臺學習情況進行研究,從在線學習時間、閱讀下載次數等4個方面探討在線學習行為與高等數學成績的相關性。劉可、唐世星等通過篩選出預習完成率、活動參與率等6個在線學習行為指標,借助聚類算法,回歸分析了學習效果與學習行為之間的數學關系。
綜上,由于在線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學者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對影響在線學習績效的因素也存在不同見解。本文結合高職學生的學情與學習特點,通過對在線學習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探討在線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進而優(yōu)化在線課程的內容與結構,提升在線學習質量與效果。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依托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以2020年秋季參加《管理學基礎》在線學習的59名學生為樣本對象。該課程作為經管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具有理論性、系統(tǒng)性與普遍應用性。而高職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對于理論課程缺乏興趣,針對高職學生的學情,安排了在線學習與測驗結合線下講授答疑,是一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課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法
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確立了學習者的在線學習行為(課程訪問次數)、資源學習行為(資源學習時長)、測試學習行為(在線測試與課后作業(yè))和討論參與行為(討論回帖次數)四類學習行為。
2.2.2 訪談法
在期末成績高分與低分中各選取15名學生進行訪談,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之間的關系。
2.3 研究工具
采用數據挖掘和定量研究相結合,將課程平臺中學生在線學習行為的數據和期末卷面考試成績錄入Excel表格中,再利用SPSS21.0軟件進行簡單相關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法)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 研究結果分析
通過對59名學生的課程訪問次數、在線測試成績、資源學習時長、討論參與次數、課后作業(yè)成績及期末考試成績等在線學習行為數據的分析,探討在線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之間的相關性,再進一步檢驗以上行為對期末考試成績影響的顯著性。
3.1 在線學習行為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通過對在線學習行為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顯示(見表1),學生的課程訪問次數在0~38次,平均每人訪問約33次;資源學習的時長介于0~327分鐘,平均時長約286.17分鐘;討論發(fā)帖參與的次數介于0~10次之間,平均約3.6次;在線測試的成績在0~15分(滿分20分)之間,平均分約為6.18分;課后作業(yè)成績介于0~14分(滿分20分)之間,平均分約為6分。由于本課程主要是面向大一新生開放,初次接觸大學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使得學生對課程充滿興趣,因此訪問次數與學習時長這兩個指標都較高,說明學生在線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還是很高的。然而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加之學習的自主性欠缺、實踐經驗缺乏,因此討論參與次數較少,各類測試成績較差,參與的質量與有效性并不樂觀。
3.2 在線學習行為與學習績效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2顯示,期末考試成績與課程訪問次數、在線測試成績、資源學習時長、討論參與次數、課后作業(yè)成績均呈現(xiàn)正相關。其中,在線測試成績、課后作業(yè)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之間相關系數最高,分別達到了0.479與0.447,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這說明學生在線測驗與課后作業(yè)成績越高,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越牢固,從而期末的考試成績越好。 而課程訪問次數、資源學習時長、討論參與次數與期末考試成績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361、0.359與0.311,呈非顯著正相關,即這三類學習行為與期末考試成績正相關,但影響較小,這與在線學習行為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一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