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
摘要: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然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由于歷史和地理等多種因素影響,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我國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難度更大、進展較慢。文章嘗試探析推動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和主要路徑,有助于更好認識和推動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現狀。
關鍵詞:城市;農村;城鄉一體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當前,我國西部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猶為嚴重,嚴重制約著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成色和質量。推動城市和農村攜手并進、互利共贏,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對于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一、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歷程
解決城鄉發展失衡是我國發展的重難點問題,對比東中西三部地區城鄉融合水平可知,東部的城鄉融合水平遠高于中部和西部,西部水平最低。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城鄉經濟二元化的問題沒有改變,提出城鄉經濟要融合發展,此后解決“三農”問題被提上日程,城鄉關系有所好轉,但是西部城鄉二元的發展格局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變,改善城鄉關系從客觀上必須實現城鄉一體化。2005年我國提出以工補農和以城帶鄉的發展方針,我國西部地區在勞動力、資本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融合有所提升,但相較中東部地區經濟差距存在先縮小后擴大的趨勢。2018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了工農互惠和城鄉一體的城鄉發展關系,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然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二、西部地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嚴重,特別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具體來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和短板。
第一,地理和區位因素制約農業生產能力提升。相比較我國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地理地貌多以山地、丘陵為主,農作物生產環境較為惡劣,且不具備規模化生產條件。以云貴川地區為例,主要以水稻、玉米和小麥為主,該地區山地丘陵居多,耕地面積多以小塊面積散居,集中大面積的耕地不多,大型機械化耕種較少,多以小型農耕機為主,從事農作物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未能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城鄉市場渠道暢通。與我國中東部地區相比,我國西部地區市場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市場產業鏈和供應鏈尚不完整。雖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農產品逐漸銷出去,但仍然有很多地方處于自給自足的常態,農產品供大于求,供銷渠道不暢通,導致勞動產品無法作為商品在市場中流通,經濟價值無法實現最大化,農民收益改善效果不佳。從疫情期間可以看出很多城市是遭受到了市場的波及,而農村紋絲不動,城市的農產品千金難買的情況下,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產品價格未見迥異。
第三,受教育程度偏低導致發展理念落后。生態環保理念先進不先進是體現一個地方發展先進與否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地方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政策指向,農村的發展要依靠自然的饋贈。據相關新聞報道,我國西部地區某省市有的地方,環境嚴重不達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與對農業產物垃圾處理不合理、生活污水和牲畜排泄物不經處理直接匯入江河、濫砍濫伐、建筑垃圾的隨意堆放等問題有關,而這些問題都折射出背后的教育水平問題。要順利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教育是必須彌補的重要短板。
三、推進西部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恩格斯最先提出城鄉融合是“通過消除舊的分工, 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 通過呈現城鄉融合, 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需積極推動我國西部地區城鄉一體、共生共榮。
第一,調整農村發展布局,消除城鄉融合短板。“城鄉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 而是融合發展、共享成果的共生過程”,如何加快推進農村發展成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首要任務:一是推動傳統農業的轉型。首先通過改進生產方式減少勞動成本,需要加強土地流轉,引導農民自愿轉讓土地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權益,集聚耕地面積擴大生產量,全面實施機械化耕種;其次根據地區特色大力發展第二產業。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服務業轉型,發展鄉村旅游,以自然風光引流,打造民宿,農家餐飲提升農村經濟,構建電商平臺,打造網紅農店。二是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實現公路村村通戶戶通,適時調整工業分布,根據地區形勢盡可能把重工業遷往城市郊區或農村,緩解城市環境污染的同時為農村人口提供就業崗位。三是打通農村市場。構建物流全覆蓋,打通城鄉產品流通渠道,形成雙向貿易流通機制,打破片區市場均衡的分割體制。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擴大商品交換和生產要素流動的范圍,有效解決城鄉供求的矛盾問題。
第二,兌現落實惠農政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城鄉醫療、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必須要加強惠農政策落地。一是要全面落實土地扭轉制度,集聚農民手中耕地量化生產,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創收。二是轉變生產方式,全面提高綠色產業的發展,結合綠水青山培植綠色有機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三是為現代化新型農村注入活力,使先進的城鎮文明向鄉村流動。“推動人才下鄉、資金下鄉、技術下鄉,推動農村人口有序流動、產業有序集聚,形成城鄉互動、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四是扭轉勞動力要素單向流動的局勢,支持返鄉創業就業,積極引流回源。外出務工人員長期接受城市市場經濟氛圍的熏陶,思想相對比較開化,專業技術人員較多,并且通過自身與時俱進思想觀念轉化傳統農民的保守、陳舊觀念,從而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