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北國山城”——通化,在這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城市里,傳頌著許多英雄事跡,這里的孩子們是浸潤在紅色故事中長大的,紅色的種子從小就播種在我的心田,在漫漫人生路上,伴隨著一座座英雄豐碑的指引,逐漸舒展枝葉,愈加繁茂。
血染芳華,擎起英雄的旗幟,銘記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
翻開浩如繁星的英雄圖譜,有一個名字尤為閃耀,那就是——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楊靖宇是創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人。他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在通化奮戰的6年多時間里,同無數抗聯戰士的熱血灑落在通化大地,他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牽制了日偽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日戰爭。
1994年,我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入隊儀式在靖宇陵園舉行。在青松翠柏間,在楊靖宇將軍偉岸的雕像前,我莊嚴宣誓:“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力量!時刻準備著!”那是我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鄭重其事的儀式。在楊靖宇將軍的見證下佩戴上紅領巾的那一刻,我熱淚盈眶,浮現在我眼前的是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的一個個抗聯英雄。我告訴自己今后一定要像楊靖宇一樣,忠心報國、勇往直前。
1937年,日本侵略軍為全力進攻華北,決定集中兵力剿滅東北抗聯。日偽采取歸屯政策,徹底斷絕了抗聯戰士的給養,東北抗聯進入了最艱難時期。為了牽制關東軍入關,楊靖宇毅然決定堅守。他率軍進入了長白山的大山深處,在天寒地凍,積雪齊腰的巍巍群山之間,他們渴了,就抓一把雪吃,餓了,就吞一口樹皮或棉絮。楊靖宇將軍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斗爭,于1940年2月23日壯烈殉國。日軍無法理解這位英雄何以能夠在惡劣環境下頑強堅持戰斗。殘忍的日本侵略軍將他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并無一粒糧食。
緬懷先烈,踏著英雄的足跡,還原共產黨人的歷史樣貌
2007年11月22日,上大二的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終于在黨旗下實現了我多年的政治理想和夢寐以求的愿望,同時,也和我心目中的英雄前輩們走上了同一條道路: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畢業后,肩負著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我來到了吉林省檔案館工作,沒想到在工作的崗位上,與楊靖宇將軍又一次“邂逅”。
在檔案的挖掘整理過程中,我館發現了記錄楊靖宇將軍戰斗的檔案。這些檔案是1953年在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舊址發現的,當年被埋入地下,未被徹底焚毀。翻閱著那些曾經被火燒、被水淹過,已經泛黃的檔案,楊靖宇將軍與日寇的一次次激戰變得真實、鮮活。楊靖宇殉國前百日戰斗檔案,真實地記錄了楊靖宇犧牲前的100多天,率部與日偽軍警進行的47次戰斗。再現了楊靖宇在東北樺甸、濛江一帶的行動路線,與日偽軍警交戰的戰斗情況。包括戰斗的時間、地點、兵力及敵我損失狀況,證實了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在極其艱難的歲月中,與窮兇極惡的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
當那些從小就如數家珍的英雄事跡躍然紙上時,那些文字凝練出的是偉大的抗聯精神,是在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中,鑄就的彪炳史冊的民族精神。英雄已長逝,精神永不朽。楊靖宇以身報國的忠誠品格,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熱愛人民的價值追求和不畏艱辛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一座堅如磐石的信仰豐碑,指引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牢記使命,繼承英雄的遺志,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2020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清明時節,我再一次來到了楊靖宇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寄托哀思。在這次祭掃活動中,有幸見到了徐永軍,聽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講述他和他的父親徐振明為楊靖宇將軍守陵60余年的故事。
徐振明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在烽煙四起的年代立下赫赫戰功的革命軍人。他轉業后,聽從內心召喚,毅然選擇到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他愛陵、護陵,恪盡職守,帶頭奉獻。陵園的面貌從荒山禿嶺到滿目蒼翠,是徐振明默默堅守的結果。一種精神,穿越歷史,歷久彌新。一種傳承,世代延續,經久不衰。徐振明離休后,將守陵的接力棒交給了兒子徐永軍。兩代人,為將軍守陵,此生不悔。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砥礪奮進,經過浴血奮戰,吹響了新中國成立的號角;不忘初心、艱苦奮斗,建設新中國,喚醒了傲立東方的雄獅。錚錚傲骨,民族英雄鑄忠魂;泱泱華夏,紅色精神永相傳。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我一定會以楊靖宇將軍為榜樣,不忘初心、立足崗位、頑強拼搏、踐行使命,將革命先烈們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熔鑄成的偉大精神傳承和發揚,在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實現新突破、創造新業績。
本文獲省直機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征文三等獎
作者簡介:李洋,吉林省檔案館一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