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昕燁 沈映春

摘要:中共中央于2015年推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重大國家戰略,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這一戰略的核心,以產業升級轉移為其中一大重點。文章試圖基于梯度推移理論,探究京津冀地區制造業轉移過程中可用其進行闡釋的特點與機理。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歸納整合和官方統計數據的整理,文章最終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京津冀制造業現狀的不均衡產生了制造業轉移的驅動力。第二,京津冀制造業轉移呈現出明顯的單向性,具體來看由北京轉入津冀、天津轉入河北;轉移規模與制造業類型密切相關,規模效益、轉入地經濟發展特征、區域功能定位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京津冀制造業在轉移過程中推動了制造業轉型升級;體現了科學的轉移順序;同時促進了三地差異化分工。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梯度推移;制造業;產業轉移
一、引言
京津冀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地級市、直管市,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國的“首都經濟圈”、北方經濟規模最大且最具活力的地區。2019年,三地合計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總量的8.5%。《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在2015年推出時,就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時在一體化、產業升級轉移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目光聚焦于區域經濟領域。京津冀地區是國家戰略重點區域,內部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的功能定位;天津將建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河北省承擔著京津冀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的重要角色。不同城市的區域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造業轉移的深度和廣度。
制造業的基本內涵,是將資源經過加工,轉化為可供使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的過程。制造業質量和規模,代表了國家的綜合生產力水平,是劃分發展中與發達國家的重要指標。有鑒于此,制造業轉移關乎區域經濟的平穩過渡,是京津冀實現聯動發展的重要條件。關注其特點與機理,有助于對制造業轉移現狀有更深入的認識,探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選取的重點研究對象是京津冀地區的制造業,通過文獻法與相關統計數據的整合歸納,探究京津冀地區在不同功能定位下制造業轉移的特點與機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
二、京津冀制造業轉移現狀
(一)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現狀
1. 制造業發展不均衡
梯度推移理論可概括為:無論世界范圍內,還是一國范圍內,經濟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客觀上已形成一種技術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間推移。高梯度地區首先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再逐步向處于二、三級階梯的地區推移。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地區間梯度差距縮小、推移速度提高、整體經濟分布相對均衡。在我國,區域梯度推移理論被引入區域研究與整體布局研究。
存在梯度推移的前提是地區間存在梯度差異,為定量比較地區間專業化差異水平,引入了區位商的概念。區位商是指一個地區某部門產值與當地總產值的比重與全國范圍內該部門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之比率,它反映了該地區該部門生產的專業化水平。商值越大,說明該地區該產業專業化水平越高。當某地區某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5,表明該產業在該地區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及相關計算公式,計算出2017年北京市制造業分行業(部分)的區位商數值(見表1),并結合已有GDP數據得出以下結論。
表1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內部存在著產業結構的梯度差異。首先,三省市第一產業的產值在GDP中占比逐漸萎縮,第三產業比重在平穩中上升。截止至2018年末,北京、天津、河北已全部屬于“三二一”型結構但三地三產次占比仍有明顯差距,其中北京市的三產業占比最高,天津比北京低約22%;河北最低。由此可見,北京在產業結構上較津冀更優。
通過2017年北京區位商值計算可知,北京市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產業的專業化程度高,屬于高梯度地區,具備向低梯度地區推移的條件。
天津市工業基礎雄厚,特殊的港口位置使其交通運輸優勢明顯,在三省市中屬于中等梯度地區,具備承接北京市部分產業轉移并向河北省轉出產業的基礎。
河北省的產業模式于近年來順利轉型,實現第三產業占比最高、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最低的模式。且21世紀以來,第三產業占比增長比與京津差距不大。2018年,與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占比僅高出約1.75%。可以預計,在未來較長的時間段內,河北產業模式仍將處于過渡階段,屬于京津冀地區內的低梯度地區,在制造業轉移過程中主要承接北京、天津兩地的轉移。
綜上,京津冀地區在國內屬于制造業發達地區,但區域內仍存在較大的發展不均衡。梯度從高到低為北京—天津—河北,其中天津、河北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尚大幅度落后于北京。
2. 制造業轉移的未來方向
為推動各類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工信部發布《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從實踐來看,成功地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根據該目錄,京津冀地區優先承接發展內容中制造業15個。其中,北京市共10類,電子信息產業最多;除此之外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制造業也優先承接發展目錄中項目數量較多;醫藥、智能制造裝備等也有涉及。可以看出,北京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其制造業正在向全面發展并重點突破高精尖產業的方向進發。天津市汽車、電子信息、醫藥領域項目數量較多,分別為9、8、7項,食品、輕工、新材料、紡織等也緊隨其后。可見,天津在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方面擁有獨特優勢,并有進一步強化該優勢的趨勢。河北省優先承接發展項目最多,15個制造業領域全部涉及,輕工、機械、食品項目最多,高端制造業項目數量相對較少。
綜上,京津冀三地制造業在協同發展的全局下又有著不同的重點,未來將朝著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緩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