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昊 孫芳

摘要:產業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的適配性問題逐漸凸顯,阻礙產業化進程。文章基于資源—能力視角,以BS獼猴桃產業案例進行縱向分析,探討了產業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的關聯,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產業組織模式的選擇取決于農民主體性程度,并為農民主體性的持續激發創造機會與內部環境。并認為,產業各階段的發展需要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向心融合,才可保證產業競爭優勢的持續獲取,實現產業化聯合體的持續穩健發展。
關鍵詞:資源基礎觀;資源管理能力;產業組織模式;農民主體性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構建廣大小農戶參與的產業化聯合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各地政府對產業化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農業產業組織逐漸壯大,經營水平日趨提高,產業組織模式逐漸多元化,農戶與產業銜接也隨之緊密。那么,組織模式如何影響農民參與產業建設?疫情期間產業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的適配性問題再次凸顯,阻礙產業化進程,而探討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的關聯,對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學者主要聚焦產業組織績效的評估,即以農民收入為產業績效的指標進行研究。杜吟棠針對五大組織模式的研究指出,以農業合作社為主體構建的組織模式是促進農民穩收的有力保證;而后部分學者研究單一產業組織模式對農民收入影響;后有學者李霖等補充由于部分銷售現象存在的組織模式研究空白,得出部分、完全橫向合作模式對農民收入存在正向影響。然而當前未針對產業組織如何影響績效進行研究,更未賦予農民主體參與產業的角色。農民是產業發展的建設者與受益者,研究產業化發展水平需要厘清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因此挖掘產業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的關聯具有一定意義。
本文基于資源—能力視角,對BS獼猴桃產業發展歷程進行案例分析,探討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的關聯,及其交互作用對產業的影響,揭示產業化進程中資源與能力的配合“黑箱”,指導政府等相關主體引導農民融入產業化,提高產業績效,推進產業化聯合體長效穩定發展。
一、文獻回溯
(一)異質性資源
資源基礎觀認為,如果企業異質性資源滿足價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組織性,則企業具備足夠的競爭優勢,可有效提高績效。而如果企業僅具備靜態的異質性資源,缺乏資源管理能力,企業的競爭優勢則有所削減甚至消失,因此企業的發展需要能力與動態資源的配合。本文認為,農業產業若構建長效穩定機制,需要持續具備異質性資源及其管理能力。
(二)產業組織模式
產業組織模式是指產業鏈各主體構建聯結機制并進行各主體之間的組合,形成一定的業態與特定功能的經營方式。早期杜吟棠對產業組織模式劃分成“五種組織模式”;隨后李霖、郭紅東彌補了關于部分銷售現象的研究空白??梢姰a業組織模式隨著時代的改變,其利益聯結機制也相應改變,且當前研究普遍停留在產業組織模式的橫向分類與績效關聯。鑒于此本文依托BS獼猴桃產業發展歷程,結合農民主體的參與行為,形成了“農戶+市場”、“農戶+合作社+有限協會”、“農戶+合作社+基地+協會”三種產業模式。
(三)農民主體性
主體性是指主體在自覺認識與改造客體過程中,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和歷史生成性 的有機統一??v觀數十年農民主體性的實踐歷程,一致觀點認為,只有農民主體性發揮才可實現各階段的社會目標?,F階段主流觀點認為農民主體性的激發需要對其進行賦權增能,破除當前的農民主體性困境。由于相關研究并未體系化,本文以產業管理視角切入,探索賦權增能下農民如何助力產業獲取異質性資源,提高產業績效的內在邏輯。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研究團隊歷時三年時間對BS獼猴桃產業進行深入調研,對相關主體進行跟蹤式訪談。同時還收集了當地人大調研報告等二手資料,遵循三角印證原則,研究團隊多人輪流編碼分析,并與相關主體及時交流,分析數據實現認同,具有一定信效度。
(二)研究分析
基于對獼猴桃產業相關主體的訪談,以及其他資料的取證分析,最終形成相關概念,具體編碼見表1,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選擇最具有代表性、重復性最高的數據等進行處理。
BS獼猴桃于1987年由YQ鎮村民引進,2005年市政府鼓勵土地流轉,獼猴桃迎來了產業機遇。為保證產業的高質量運轉,由鎮黨委與政府牽頭創辦了第一家獼猴桃專業合作社。2009年區政府決定創建有機農業示范區,YQ鎮農科辦幫助合作社等相關主體實現有機認證,產業下60多個規模主體均實現有機認證。2012年獼猴桃產量飽和,為穩定生產與經營,杜絕農戶機會主義行為,鎮政府呼吁控產。并經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的商討,決定對產業協會重組。2013年BS獼猴桃實現品牌化,鎮政府確立了“引進先進技術、將品牌打出去”的產業發展理念,并開始進行內外部的修整:對內,本土專家建立創新種植基地,引進知名專家進行現場技術培訓,鼓勵農戶創新;對外以產業協會骨干成員、鎮政府與農戶組成銷售團隊,前往一線城市進行產品宣傳,并與京東、順豐簽訂協議,發展農產品電商與微商,努力拓展線上渠道。部分農戶利用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品牌推廣。2020年,部分農戶對早采現象進行維權,并聯合知名媒體向市場監管局實名舉報。
通過對案例的深度研究發現,本研究編碼分析符合Eisenhardt的動態資源管理論,即企業只有具備動態的“資源獲取—資源整合—資源釋放”的能力,才可適應市場,形成持續競爭優勢。以此將能力觀概念引入產業發展周期,發現組織模式與農民主體性的關聯,本文認為:
產業組織模式的選擇取決于農民主體性程度。產業在最初,即資源獲取能力時期,農民主體性受意愿、技術等影響制約呈現內斂型。異質性資源開始獲取,并未形成大規模的集聚效應,部分農民通過集市交易,利用關系網絡,獲取政府關注,組織模式也便形成了“農戶+市場”型。隨后在異質性資源積累與充分賦權下,產業迎來資源整合階段。農民的認知、技術水平均得到提高,部分農戶擴大種植規模,轉型家庭農場主等規模經營主體,多數農戶依托合作社,提高了組織化程度,以此形成小范圍的組織規模。搭配政府幫扶與社會關系,農戶主體性日漸激發。由于整合能力有限與農戶的各自為戰,協會與其他組織無法完全粘合,組織模式演變為“農戶+合作社+有限協會”。在資源整合的推進下,獼猴桃產業內部實現網絡化成長,資源開始釋放并變現為價值。農民的能動、創新性顯著激發,并對產品實現價值認同,進行品牌宣傳、農產品上行與早采維權。產業組織模式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形成“農戶+合作社+基地+協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