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蕊迪 董立夫
摘要:律師制度是中國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之前,律師制度已經實行,盡管其存續期間不長,但也是現代司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后,新的律師制度也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應運而生,然而這一制度在實施不久后便戛然而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法治現代化的起點,我國重新實行律師制度,時至今日我國律師隊伍不斷壯大、律師的專業知識和法律素養不斷提高,我國律師制度、律師行業迎來了新機遇、新挑戰。文章將從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必然性與偶然性、人民群眾觀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來看待中國律師制度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律師;律師制度;律師發展
一、中國律師制度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卻是曲折的、迂回的。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事物要經過肯定到否定,再否定之否定的這樣一個過程,這樣才能變得更加完善。但是,事物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總要經歷波折,人們的認識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就決定了事物的運動必定是曲折迂回的,總體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因此,律師制度的發展必然也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我國實行律師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12年《暫行律師章程》的頒布,標志著律師制度在中國正式建立。新中國成立后一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人民法庭組織通則》,其中規定了應保障被告有辯護和請人辯護的權利。195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律師工作,律師隊伍逐步建立。1957年至1978年,我國律師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律師制度實際上已被取消。1979年我國司法部恢復重建,隨后司法部發出恢復律師制度的通知,這一通知標志著我國律師制度終于恢復了。1996年,“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正式寫入憲法,中國律師開啟了新浪潮,在我國依法治國的舞臺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律師制度恢復重建的40余年,也是全國律師不斷開拓進取、不斷探索的40余年。1979年我國律師僅200多人,據數據統計,現如今我國律師執業人數近50萬人,多地律師增幅10%,律師事務所已從70多家發展到現在3萬多家。事實表明,我國律師制度一直在不斷發展,不斷壯大,盡管其中艱難曲折,但前途一片大好。然而,隨著律師人數的增加和律師事務所的增多,律師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律師界有個著名的“二八”定律,即80%的案子掌握在20%的律師手里,故剩下的80%的律師如果想要發展,就得更加努力,扎扎實實的打好法律基礎,不斷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否則將被律師行業淘汰。
二、中國律師制度的確立、發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并非確定發生的,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我國封建王朝常以泱泱大國自居,到了明朝清朝卻是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然而,律師制度的傳入是一個偶然的結果,必然也是歷史的選擇。中國古代就有訟師的存在,雖然它與近現代律師制度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就有律師制度的種子。律師職業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首次登場已是清末,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基于領事裁判權,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的外籍律師開始入侵中國的司法領域。清末變法,沈家本等人試圖引進西方的律師制度,但終因變法的失敗而胎死腹中。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先后效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進并確立律師制度,促使律師職業在中國一度興起。故中國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果。
三、律師制度的發展必須依托人民、依靠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物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封建社會滅亡的原因就是忽視人民群眾的力量。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因此,律師制度的發展必須依托人民、依靠人民群眾。律師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而不是專門為經濟狀況優良的人服務,對經濟狀況優良的人言聽計從,對窮苦的人民群眾拒之門外,不聞不問或不管不理。律師應該多參與公益訴訟案件,多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扶持弱勢群體、體恤勞苦大眾,將人民放入心中。正確的律師制度,必然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人民意愿、促進經濟的發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四、中國特色的律師發展之路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社會充滿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處不有。矛盾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但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也就是說矛盾也有其個性。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因為馬克思主義的靈活就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法律移植是指一國對他國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鑒。換言之即:一國在鑒別、認同、調適的基礎上,引進、吸收、采納、同化他國的法律,這其中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技術、法律制度等,使之成為本國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從清末學習西方先進的法律制度開始,我國法律不斷進行移植。以民法為例,我國大陸現行的民法呈現出一種“多元繼受”的移植現象,主要是對法國民法、德國民法、羅馬法等大陸法系法律的移植,同時也有對英美法系的法律移植,因此,我國的法律制度和西方的法律制度有很多共性。然而,任何法律都有其本土性,在移植的過程中會因移植國自身的國情、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等因素產生排斥或不良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移植必須結合本國情況,進行改良、創新,使之成為適合本國的法律。我國的律師制度,在借鑒、引進、吸收西方律師制度的同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服務人民為宗旨,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具有社會主義鮮明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律師發展道路。
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依法治國,何為依法治國?通俗易懂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封建社會的“人治”。全面依法治國,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人民的辛福生活,而律師制度作為中國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推動著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法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就意味著新機遇、新挑戰。新時代對律師的要求不單單是能打官司,打贏官司,還要跟隨黨中央的領導,緊跟時代的潮流、更重要的是滿足人民的需求、推動中國法治的進步,為中國法治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梁翠.論民國時期中國律師制度創建中的重要問題和選擇[J].中外企業家,2013(02):151-152.
[2]刁夢夢.論我國民法中的移植與創新[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3):29-31.
[3]杜金亮.近代中國律師制度的產生及其發展——以近代東西方法律文化的交融為視角[D].青島:青島大學,2013.
[4]王立平.構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07):201-206.
[5]叢珮瑤.中國近代律師制度的演變及評析[D].青島:青島大學,2018.
[6]魏依.1929年《民國海商法》立法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7.
(作者單位:錢蕊迪,昆明理工大學;董立夫,云南云典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