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鵬飛 周雋


摘要:從資源、技術、市場、政府及社會環境的五個視角出發,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文化創意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以廣東省21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為分析對象,通過生態位模型對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演變過程進行度量。結果表明,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衡,差異層次化顯著,中心城市集聚突出;生態位重疊度反映空間布局同構性較高,競爭力優勢存在擠兌現象。時間上,經過生態位“態勢”評價結果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整體向好,綜合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文章針對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建議找準定位,協同生態化發展;注重科技,打造標桿效應;創新驅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培養,營造人才需求環境。
關鍵詞:生態位;文化創意產業;熵權法;發展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升級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綠色產業已然成為推動市場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為相關產業增值提供了新的附加值。廣東省自2003年確定建設 “文化大省”戰略以來,其文化產業增值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占比連續5年超過5%,對經濟拉動率超1%,貢獻突出。各地市政府在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通過加大要素投入,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平臺、商業步行街以及創意園區等多種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優勢集聚和人才集聚,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建設,提升地方經濟競爭的“軟實力”。但由于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兩翼及山區存在較大的經濟差異,導致各地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差異較大。如何提升非珠三角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發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規律,祛除同質化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空間協同發展是為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與挑戰。
實證設計方面,為研究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空間布局的發展情況,采用生態位理論進行設計。生態位理論,指一個生態物種在特定范圍內即在群落中時間、空間的位置及其機理關系,也可以表述為一個物種與外界包括其他物種間和外在環境發生的相互作用。國內學者劉建國(1990)進一步指出生態位在環境動態變化中,能夠被空間單位元所實際占有、利用和適應的部分。將廣東省各地區作為生態位空間單元,則在研究資源配置(適應性)、產業協同(互動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模擬與測度意義。
二、實證設計研究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研究對象是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在謹慎借鑒較為權威的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的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數模型,并充分考慮結合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意義典型性、完整性及可比性,構建了以資源(二級指標包含地區GDP、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額從業人數)、技術(二級指標包含高校數、R&D研究人員、發明專利授權數)、市場(二級指標包含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市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政府(二級指標包含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撥款、文化站、館、博物館數)及社會環境(二級指標包含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千米通程私家車密度)五生態位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二級指標中將孫麗文(2020)提出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積測量指標改為了每千米通程私家車密度,該相對強度指標可視為車密度與人均面積的人密度相對應,也能較好反映社會環境的勢態情況。
(二)數據的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廣東統計信息網、各地市統計年鑒、統計公報、文化與旅游局、知識產權局、教育局、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研報等資料。在實際計算過程中,“態”、“勢”以時間統一的最新2018年數據作為測度對象,量綱不同的指標在計算時采用了無量綱化處理。
(三)生態位測度模型
1. 生態位寬度B
生態位寬度是指物種對資源的占有、利用及適應程度。根據Levins模型,對第a個區域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第b類資源數Nab,有
其中Csk為第i與j個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重疊度,Pit和Pjt為第i與j個地區對同類資源t的占用、利用及適應程度,若Csk越大,則Pit和Pjt存在較大的重疊部分,表現為第i與j個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也就越大。
3. 生態位“態”和“勢”
生態位“態”和“勢”,反映的是物種群落的發展狀態及未來趨勢,該指標一方面反映一個物種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衡量物種綜合競爭力?!皯B”用來描述文化創意產業時,利用截面數據體現廣東省各地區內部協調與競爭的關系;“勢”則反映各地區在對未來環境或者系統的適應力和影響力,體現各地區內部與外部的動態作用機制。文化創意產業的“態”、“勢”越大,表明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狀態就愈好,發展形勢就愈明朗。借用孫麗文(2020)利用熵權法對指標權重系數的求法。首先,要解決樣本數據之間的可比性,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0-1標準化,即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通過計算,最終廣東省21個地市在資源、技術、市場、政府政策、社會環境五個生態位以及最終的綜合生態位進行了計算,并獲得排名結果,基本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各維度的走勢來看,具有較高得分,即具有較高化創意產業生態位的城市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均較好,無論是該地區的內部運作還是與外部的互動均具有強勁的優勢。從綜合生態位得分來看,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這幾個大灣區中心城市發展較好,具有天然的地理、資金、技術、環境、市場等多重優勢;中山、汕頭、惠州等地區作為大灣區圈內城市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處于中等勢態的則是江門、揭陽、湛江、茂名這幾個城市;相對落后的城市包括梅州、肇慶、清遠、韶關、汕尾這幾個城市;十分落后的則包括潮州、陽江、河源及云浮這幾個地區。
四、對策與建議
通過對21個省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在時空維度上的演化形態可以發現,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生態位極差較大,特別是廣深兩地幾乎在所有指標上表現為最大值;在不考慮廣深兩地之后,大灣區城市群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而山區城市生態位表現為極小值情況。故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發展不平衡、層次差異極大化的明顯特征。因此,在結合《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有關精神,提出以下幾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