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摘 ? 要: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闡釋了異化勞動的產生過程,揭示了資本與勞動二者之間不公正的現實: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異化、工人同自己的勞動過程異化、人與類本質相異化及人和人關系的異化。“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異化的消除,必須依靠生產力的發展,才能走向真正的共產主義,實現人類解放。主張財產平均、消滅生產關系是一種“粗陋的共產主義”。完善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才是正確選擇。但應注重精神層面的問題,努力塑造勞動尊嚴。
關鍵詞: 勞動異化 ? 當代啟示 ?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生200周年的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闡述了以下內容:“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思考和認識《1844年經濟學和哲學的手稿》,特別是馬克思的異化論思想,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學界對于馬克思勞動異化思想與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公平的關系有較多的探討,發人深省,但對于其與勞動尊嚴的探討依然闕如,筆者不揣淺陋,就此討論。
一、關注社會公平的馬克思勞動異化思想
異化的概念,源自拉丁語的分離、疏遠、陌生化概念。在經濟領域是“轉移”或“出售”的意思。這個術語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科學理論研究中被使用。在那之后,政治領域被適用了異化。荷蘭思想家格羅提烏斯在《戰爭與和平的法則》一書中,以“轉讓”的意思探究人類的起源和性質。在《利華亞山》中,霍布斯把異化認為是根據人類的手狀態權力制造的,為了控制人們而制造的“利比亞怪物”。
在討論勞動的本質時,馬克思主張引入“異化勞動”的概念,在思維條件下,人類勞動被排除在人類自由和意識的本質之外。因此,勞動不再是人類必需的自由創造活動,而是為了外部目的而強制進行的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廢除私有制為前提,勞動可成為人類自由意識上的創造性活動。馬克思的所謂異化勞動,是指基于資本主義的勞動者的活動,勞動是勞動者控制自己,不以工人為轉移的和根本不屬于工人的勞動。馬克思根據實際的歷史條件,根據當時的經驗,提出了“異化勞動”規定的四個方面。
1.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
勞動產品是勞動的結晶化,它應該屬于它的生產者,即勞動者。但實際上,工人的勞動產品遠離他,被資本家占領,被壓迫他的物質力量所代替。
“不依靠生產者的力量,依靠勞動而產生的東西,即勞動的產物是違背勞動的”[1](51)。
2.勞動過程的異化
異化不僅表現在勞動的結果上,還表現在勞動過程中。對勞動者來說,勞動產品被異化,生產本身就是一種被異化的活動。異化表現為:勞動從一個人的內在要求變成了另一個人的本質。勞動不是人類的需要,而是通過自愿的手段強制進行的勞動。那不是工人自己的,而是別人的。這導致人類降低為動物的結果。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本質是雇傭及被雇傭系統。勞動者的個人自由受雇傭過程的限制,對其能力不是肯定和贊揚,不是為了個人的整體發展,而是為了緩解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經濟生存能力維持生計。他們的工作并不自由,但他們總是受資本家的監督。勞動被異化的后果是:“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這里。一旦肉體或其他強制停止,人們就像鼠疫一樣逃避勞動。”[1](44)
3.人和人關系的異化
馬克思相信,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對立和產品的不均衡分配直接導致人際關系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分工持續改善,人們之間的關系以經濟利益為重點,把所有人都看成工具而不是目的。人們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而是特定的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完全平等的。
馬克思相信,人際關系的平等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社會的狀態,但資本家由于支配的資本,控制勞動者的勞動和勞動生產物,擁有什么也不干就能得到勞動產品的能力。工人幾乎沒有利益或完全沒有利益的處于被主導地位,在發展的起點上,體現出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的不公平。
4.人與類本質相異化
馬克思相信,人的本性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是自由的和有意識的勞動。但是在勞動異化的條件下,勞動成為維持生活的手段,逐漸限制人的自由。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下,勞動不是人的本能,社會勞動分工的持續改善使每一個勞動者基本上都具有特定的技術,這對人類的整體發展無益。馬克思相信人的本性可以直接反映社會生產關系的合理性,他區分了真正的人和被異化的人,真正的社會和被異化的社會,為勞動者自由而全面的性格理論提供了根據。
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實際狀態的分析。勞動者勞動的產物是不屬于勞動者的(不公平的分配結果)——勞動者不屬于勞動者的勞動(不公平過程)——勞動者無法自由發展的權利(發展機會的不公正)——人們不平等的狀況(發展的起點的不公平)。這種分析的過程,是資本主義私人所有權的條件下經濟領域資本和勞動的表示。從對立中產生的流通、生產、交換領域的不公平事實,反映馬克思在“公平公正”社會中的價值追求。
異化的根源是人們只能客觀地表達自己。因為人們生活在社會中,最終人們之間關系還是由人決定的。這種社會關系支配人類活動是不可避免的辯證性發展。馬克思從費爾巴哈的歷史觀點中,看到了具體的異化。因為他相信具體的異化是有時間的,所以他的具體異化觀點重點放棄了黑格爾的異化觀點的絕對方面。
與費爾巴哈和赫斯不同,馬克思從道德和倫理的觀點看待異化,他相信異化是人的不便狀態,異化的根源是社會的經濟關系。你可以只把它和歷史現象結合起來。馬克思指出:“‘解放不是意識形態的活動,而是歷史活動。”[2](18)
二、克服勞動異化的當代啟示: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堅信“自我異化的揚棄與自我異化走是同一條道路”[3](294)。異化勞動的揚棄和確定性從根本上消滅人類對人類的管理和擁有。
在異化狀態下,由于人的存在以自身的喪失為條件,客觀化不以自我確認而以自我否定具體化、外在化和異化;一方面,人有形態上(法律)的自由,另一方面,人是受經濟的不可避免性支配的,人類的個人存在與他的普遍性質相沖突。所有這些矛盾和斗爭都是通過放棄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解決的。
消除異化,實現共產主義和人類的基本解放必須依靠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所積累的充分的物質力量。這是舊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破壞者,是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推動者。而且,這種物質力量是在勞動異化過程剛開始時產生的,從這一點看,馬克思表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3](294)。
克服異化不是單純的異化拒絕,而是不能通過道德、精神上的革命達成的,在社會、歷史、運動過程中要尋找克服異化的物質力量,這是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本質。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分析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認識論的重要性。當今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為人類的整體發展和勞動者的自由創造了廣闊的空間,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三、塑造勞動的尊嚴是在精神層面克服勞動異化的關鍵
發展生產力,對于精神層面的問題尤須重視。唯生產力是論,會陷入另外一個誤區,即片面強調物質利益所形成的窠臼,勞動異化的消除亦無從談起。
馬克思相信,人的異化不僅存在于物質世界,而且壓迫、支配、控制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即存在于宗教、哲學、政治、道德、法律和其他人類精神創造物中。
在馬克思的勞動倫理中,勞動是自由意識的活動,勞動的地位是最高的,歷史由勞動創造,勞動的品位來自勞動。勞動優先,享受在后,大家共同參與勞動,創造社會財富,共同分享財富,排除異化勞動,這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重要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原則。
尊重勞動,應該是國家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我國領導人確認了尊重勞動的觀點,如習近平同志闡明了勞動的價值和尊嚴。今天,強調勞動的價值和尊嚴,還有深刻的意義,即關注貧富差距。如果不尊重勞動,資本就很難集中,勞動者也很難關注。討論社會平等,需要認識文化的深刻變化,特別需要與資本相對的勞動力量的興起[4](32-33)。
早在革命之年,就有神圣的勞動和神圣的勞動口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庸俗的勞動成為一種“時尚”,一些人急于求利的思想、道德衰退、反生產行為,開始出現。
當下,需要堅決抵制這種,開始出現。貶損勞動的思想,唯有如此,勞動才會得到應有的尊重,生產力才會健康、順利地發展。
四、結語
異化的階段,是主體、客體對立的階段,也是一個過渡階段,是人類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它是人的“自然史”的一部分。它創造了使真正的人充分發展的條件。只有在私有財產被積極地揚棄之后,異化才能被揚棄,勞動才能成為人性的自我確認活動,成為人自由和有意識的活動。在這個階段,只有發展生產力、積累財富才能使自我異化得以揚棄,走向真正的共產主義。主張財產平均、消滅生產關系,是一種“粗陋的共產主義”。但是,必須注重精神層面的問題。當下,既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又要堅決抵制貶損勞動的思想,塑造勞動的尊嚴,使生產力健康、順利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溫鐵軍,劉湘波.重建勞動文化重塑勞動地位[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