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玉 張玲玲
【摘 要】目的:分析科室聯系制度在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我院消毒供應室于2019年7月實施科室聯系質量管理制度,以2019年7月為時間點,分別選取實施前1年875件消毒器械作為觀察組,實施后1年872件消毒器械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消毒質量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消毒質量高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結論:科室聯系制度在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提高消毒質量,降低消毒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科室聯系制度;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是為醫療器械消毒的重要科室。由于醫院科室眾多,其對消毒供應室的消毒要求存在差異,因此,了解各科室相關消毒要求成為提升消毒供應室消毒質量的關鍵[1,2]。我院于2019年7月實施該制度,為分析實施效果,本研究特選取制度實施前后1年消毒器械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分析科室聯系制度在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消毒供應室于2019年7月實施科室聯系質量管理制度,以2019年7月為時間點,分別選取實施前1年875件消毒器械作為觀察組,實施后1年872件消毒器械作為對照組。觀察組326件臨床科室器械、185件內鏡器械、364件手術器械。對照組382件臨床科室器械、178件內鏡器械、312件手術器械。兩組滅菌方式相同,在此基礎上,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質量管理模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質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定時清潔消毒供應室,整理相關消毒用品;定時抽查相關消毒用品,確保其生產日期、使用安全性等;定時培訓消毒供應室人員,提升其工作技能及職業素質。
1.2.2 科室聯系制度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科室聯系制度進行管理,主要如下:(1)組建消毒供應室聯系點。聯系點成員由消毒科專業人才組成,定期走訪醫院各個科室,了解其所使用醫療新設備情況、新技術及設備消毒、養護等情況,以了解各個科室醫療情況。(2)定期考核及收集信息。設計消毒供應室相關考核制度、方式等,定期對消毒供應室工作質量進行評價,主要包括消毒質量、工作效率、工作態度等,根據考核結果進行整改;及時了解各個科室對消毒供應室的要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管理方案。(3)定時調查各科室對消毒供應室工作不滿意原因。消毒供應室聯系點人員定期走訪各個科室,了解其對消毒工作不滿意原因,主要包括消毒質量、消毒效率差等,分析相關原因,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4)規范消毒流程。完善消毒方案,規范消毒流程,明確記錄消毒各環節詳細信息,提升消毒工作效率及合格率。(5)總結問題。定期召開相關護理,組織消毒供應室人員參加,分析、總結消毒供應室管理中存在問題,商討解決措施,完善管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1.3.1 評估兩組消毒質量 分別于科室聯系制度實施前后,對兩組相應消毒質量進行評估,采用消毒供應室質量調查表,包括滅菌合格、清洗合格、包裝合格3項,每項0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消毒質量越好。
1.3.2 評估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整理科室聯系制度實施前后1年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相應物品數量不全、消毒物品過期、包裝差錯、科室錯送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良事件數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式
2 結果
2.1 兩組消毒質量比較
觀察組消毒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1.37%低于對照組3.90%(P<0.05)。
3 討論
醫院科室眾多,包括神經外科、骨科、婦產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聯系制度是指將兩種科室信息聯系起來,以便醫療輔助科室了解醫療科室相關信息,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醫療輔助服務。作為掌握全院醫療器械消毒工作的消毒供應室,其與相關科室的聯系需更加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在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中加強科室之間的聯系能有效提升管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本文對此作出針對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消毒質量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各科室聯系制度,有效提升消毒供應室滅菌、清洗及包裝合格情況;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各科室聯系制度,能及時明確各科室對消毒工作的要求,進而減少消毒物品過期、包裝差錯、科室錯送等情況發生[3]。
綜上所述,在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中采用科室聯系制度,能提升該科室工作質量,降低相應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愛新.消毒供應中心與臨床科室溝通存在問題與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175-176.
[2] 王愛新.消毒供應中心與臨床科室溝通存在問題與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175-176.
[3] 賴丙嬌,肖婉靜,黃慶英.科室聯系制度在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