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一直以來,數學都是一門難度相對較大的科目,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隨著知識深度與廣度的同步提升,題目難度也隨之增加,應用題更是難上加難,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較大,學生在解題中極易遇到瓶頸難易突破,影響他們的解題效率與自信.本文針對如何突破高考中應用題瓶頸作探討,以江蘇高考應用題為例,并提出部分個人建議.
關鍵詞:高考;應用題;瓶頸突破;江蘇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2-0032-02
收稿日期:2021-05-05
作者簡介:尤蓓君(1982.6-),女,江蘇省江陰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應用題是用語言或文字敘述有關事實,反映某種數學關系,并求解未知數量的題目,每道應用題都包括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在數學高考中,應用題不僅是一個常設題型,還占據著較大的分值比例,學生雖然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應用題,不過高考中的應用題難度系數較大,教師需指導他們從具體的邏輯思維出發,使其認真分析題目內容,真正突破瓶頸.
一、高度重視審題環節,做好應用題解題準備
高考數學應用題涉及題材廣泛,背景也呈現出多樣的色彩,一般情況下,文字敘述較長,數據多、不規則,文字、符號及其相關關系式相互交織,顯得復雜、繁瑣.要想突破高考中數學應用題的瓶頸,教師首先需要求學生高度重視審題環節,認真閱讀題目信息,細致、耐心的審題,使其學會去粗取精,抓住題目的主干,同時挖掘出隱含條件,做好準備工作.
例1 某地準備在山谷中建一座橋梁,橋址位置的豎直截面圖如圖1所示:谷底O在水平線MN上,橋AB與MN平行,OO′為鉛垂線(O′在AB上),經測量,左側曲線AO上任一點D到MN的距離h1(米)與D到OO′的距離a(米)之間滿足關系式h1=140a2;右側曲線BO上任一點F到MN的距離h2 (米)與F到OO′的距離 b(米)之間滿足關系式h2=-1800b3+6b.已知點B到OO′的距離為40米.
(1)求橋AB的長度;
(2)計劃在谷底兩側建造平行于OO′的橋墩CD和EF.且CE為80米,其中C,K在AB上(不包括端點).橋墩EF每米造價k(萬元).橋墩CD每米造價32k(萬元)(k>0),問O′E為多少米時,橋墩CD與EF的總造價最低?
教師引領學生仔細閱讀題,使其找出關鍵信息、已知與未知條件,弄懂文字與符號的含義,做好解題準備.
二、識別實際問題模式,確定應用題解題思路
應用題本身反映的就是實際生活中的相關事實,針對高考數學應用題中的瓶頸而言,教師需引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模式進行識別.圖2
例2 如圖2,一個湖的邊界是圓心為O的圓,湖的一側有一條直線型公路l,湖上有橋AB(AB是圓O的直徑).規劃在公路l上選兩個點P、Q,并修建兩段直線型道路PB、QA.規劃要求:線段PB、QA上的所有點到點O的距離均不小于圓O的半徑.已知點A、B到直線l的距離分別為AC和BD(C、D為垂足),測得AB=10,AC=6,BD=12(單位:百米).
(1)若道路PB與橋AB垂直,求道路PB的長;
(2)在規劃要求下,P和Q中能否有一個點選在D處?并說明理由;
(3)對規劃要求下,若道路PB和QA的長度均為d(單位:百米).求當d最小時,P、Q兩點間的距離.
本題屬于典型的測量題,教師引領學生聯系到三角函數的知識,并結合圓、平面直角坐標系、斜率、兩點距離公式等確定思路,讓他們順利解題.
三、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優化應用題解題過程
數和形作為數學中兩個作為古老與基本的研究對象,兩者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高中數學主要研究的也是這兩大部分,代數對應的是“數”,幾何則與“形”相對應,應用題也是圍繞著兩個方面設置的.因此,為實現高考中數學應用題的瓶頸突破,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分析和處理應用題,促使他們通過以數解形或以形助數優化解題過程.
例3 如圖,水平放置的正四棱柱形玻璃容器Ⅰ和正四棱臺形玻璃容器Ⅱ的高均為32cm,容器Ⅰ的底面對角線AC的長為107cm,容器Ⅱ的兩底面對角線EG,E1G1的長分別為14cm和62cm.分別在容器Ⅰ和容器Ⅱ中注入水,水深均為12cm.現有一根玻璃棒l,其長度為40cm(容器厚度、玻璃棒粗細均忽略不計).
(1)將l放在容器Ⅰ中,l的一端置于點A處,另一端置于側棱CC1上,求l沒入水中部分的長度;
(2)將放在容器Ⅱ中,l的一端置于點E處,另一端置于側棱GG1上,求沒入水中部分的長度.
本題考查玻璃棒l沒入水中部分長度的求法,學生可用數形結合思想、化歸與轉化思想分析題目,結合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間的位置關系等基礎知識來解題,優化他們的解題過程,使其推理論證、運算求解、空間想象能力得以鍛煉.
四、積極建立數學模型,把握解決應用題關鍵
數學建模就是根據實際問題來建立數學模型,對數學模型來進行求解,再根據結果去解決實際問題,而應用題大部分都是實際問題,這為數學模型思想的應用提供良好契機.從本質上來講,在高中數學中,應用題同實際生活聯系的最為密切,解題的關鍵在于數學模型的建立,教師需意識到這一點,指引學生積極建立數學模型,使其把握應用題的解題關鍵.
例4 某農場有一塊農田,如圖所示,它的邊界由圓O的一段圓弧(P為此圓弧的中點)和線段MN構成.已知圓O的半徑為40米,點P到MN的距離為50米.現規劃在此農田上修建兩個溫室大棚,大棚Ⅰ內的地塊形狀為矩形ABCD,大棚Ⅱ內的地塊形狀為△CDP,要求A,B均在線段MN上,C,D均在圓弧上,設OC與MN所成的角為θ.
(1)用θ分別表示矩形ABCD和△CDP的面積,并確定sinθ的取值范圍;
(2)若大棚Ⅰ內種植甲種蔬菜,大棚Ⅱ內種植乙種蔬菜,且甲、乙兩種蔬菜的單位面積年產值之比為4∶3,求當為何值時,能使甲、乙兩種蔬菜的年總產值最大.
本題主要考查三角函數的應用、用導數求最值等基礎知識,以及直觀想象和數學建模能力,教師要指引學生建立數學模型,使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這一實際問題.
總而言之,在數學應用題具有相當高的實踐考察價值,可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與運用情況,其實高考數學應用題并非像想象中那樣不可逾越,教師需指導他們認真審題、正確運用解題方法,最終在高考中獲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張玲玲.從高考數學應用題變化規律探討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8):40.
[2]王艷梅.淺談高考數學應用題變化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9(42):103.
[3]孫霞.高中數學應用題在高考中如何突破[J].考試周刊,2017(43):99.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