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衍峰
摘要:中小企業的數量多、規模小、發展水平低和結構不平衡,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融資問題尤為突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從而為社會經濟作出更大貢獻,有助于就業和社會的穩定。
關鍵詞:金融創新;經濟結構調整;融資成本
國內企中小業融資困難,要求中小企業融資發展必須從理念、機制、政策入手,加強監管和法律制度規范,來促進國內中小企業發展的立法和政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促進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從而為社會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刺激當地的外貿出口。
一、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分類
(一)內部和外部供資
由內部和外部來源提供的資金分類,內部資金是指公司活動產生的資金,也就是說,公司活動產生的資金,由公司內部融資的資金,主要包括提成和折舊。外部資金來源包括:銀行貸款、股票發行、企業債券,企業之間的商業貸款、融資租賃等。
(二)直接和間接融資
直接融資,如:抵押品預付款和賒銷貨物。間接融資,如:貼現賬戶、證券質押、購買證券等,由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發行,這些單位的資金是通過籌資進程提供的。
(三)股票和債權融資
股權融資是指公司股東轉讓公司部分股權,引入新的股東融資方式,為公司籌集資金的意愿。外部融資的類型決定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不是承擔資本支出。
二、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資金
首先是中小企業的分布狀況,利潤不足,自我提升不足,它們目前無法獲得外部融資。
(二)融資結構不適當
主要表現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依靠國內資金,一種融資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
(三)融資成本高
它們不但要辦理繁復的手續,還要承擔尋找抵押品或抵押品的費用,例如,作為擔保費用,對擔保資產等的估價有限,難以獲得正式融資,迫使許多中小型企業從私人來源借款,以便為擔保資產融資。所有這些都使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四)企業自身信用評級低
中小企業資金不足,信用水平低,破產率較高,對金融體系市場化程度認識不夠,對積極主動的措施知之甚少,而且由于缺乏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了解不夠,在塑造和傳播自己的財務形象方面準備不足,這限制了他們獲得資金的能力。更窄的融資渠道,作為首選資金來源,銀行貸款和自有投資幾乎占9%。只有少數中小企業上市公司很少使用風險投資、股票和債券等融資渠道。過度依賴非正規金融渠道,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管會給這種非正式融資渠道帶來重大風險。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分析
(一)企業信用等級低,財務意識薄弱
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家庭管理,模糊的財產權結構,企業經營效率低下,中小企業對金融體系中的市場過程反應不夠靈敏,對他們的反應不夠積極,缺乏高素質的金融人才,精通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不善于塑造和傳播自己的金融形象,這限制了他們掌握金融渠道的能力。
(二)金融體制不健全,銀行、商業企業信息不對稱
信用擔保制度的不完善和困難,中小企業在獲得擔保方面面臨的困難我國啟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建設試點此外,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使擔保更加復雜,經營規模大、固定資產少、土地房屋等抵押資金短缺,這通常是難以按照銀行標準提供擔保。
(三)政府的支援不足及政策不足
在國外政府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和政治金融機構,長期以來,政府一直在這類領域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特殊支持,金融、稅收、市場發展、人力資源開發、技術、信息等同時,由于政治原因,國內中小企業幾乎無法直接獲得融資。
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措施
(一)繼續推進中小企業自身建設
擴大中小企業客戶是金融機構繼續發揮作用的重要舉措,但中小企業自身條件的不足,使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更加謹慎,因此,努力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發展地方中小銀行和信貸機構,增加融資機會
針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金融體系造成了較為嚴重的金融隔離,主要金融機構難以獲得平價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必然會給我國中小企業帶來資金困難,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最重要的是完善整個金融體系。
(三)加強公營部門在提供保障方面的角色
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貫徹中央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精神,促進中小企業多元化發展,不斷完善政策環境.除產業集團內部企業相互融資的模式外,建議通過設立擔保機構,不斷完善和完善中小企業擔保制度。
(四)制定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公民貸款準入
金融體系還不發達,金融市場還不發達,金融控制滯后,如果非正規融資不受限制,鼓勵非正規金融機構投資于正規金融機構或建立私人中小企業企業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商業銀行體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決問題,與某些地區的閑置資本有關。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建立直接債務"區域優惠融資模式"
"區域優勢"充分發揮地方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的地位,區域競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市政當局、人民銀行分行、公司、擁有中等負債、商業銀行、企業、反擔保公司、評級公司等中介機構.可向符合基本償債條件的企業和實體提供提高信用的服務,包括短期金融證書、中期票據、企業債券(包括市政府債券,市政貸款)和公司債務建立信任服務;在中小企業債務總額融資機制下提供的信貸促進服務,包括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合并工具,中小企業聯合債券及中小企業信托附加服務;其他信用提升服務:透過提供提升服務,為企業及其他機構提供。
參考文獻:
[1]張廣煦.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分析及化解對策[J].中國科技投資,2018,(8):214.
[2]沈泉.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及對策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