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泳
摘要: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經濟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為我國生態經濟戰略提供了科學引領,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思路,是化解我國生態經濟矛盾的根本之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經濟理論指引下,淮安生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綠色低碳發展助力淮安向“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堅定邁進。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戰略;淮安
作為生態文明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新時代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地考察時都將“兩山論”作為主基調,明確各地綠色發展的方向。2020 年 3 月 30 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 15 年又來到安吉余村,再次強調“兩山論”的同時又進一步指出,“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你”。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是理念內涵的再升華、再提升,是綠色發展實踐的再跨越、再出發。實踐證明,生態和經濟融合發展是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之一。
一、產業生態化
產業生態化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保障、產業布局等方式實現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淮安應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資源稟賦低、環境壓力大的領域推動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
一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經濟、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構成了供給側的主戰場。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這些主戰場發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一方面,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另一方面,讓資源從產能過剩產業流動到有高需求的生態產業中去,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二是培育新動能。運用綠色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對傳統工藝流程進行改造,培育新的生產方式。加快促進生產效能提高、產品品質優化、服務模式創新。把握現有的整個實體經濟的體系跟上綠色發展的要求和生態經濟發展的趨勢,培育新動能,一來促使傳統動能轉型,二來形成生態經濟新動能的異軍突起,以此形成新的“雙引擎”,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三是完善生態產業鏈。建立工業園、金融街、產業新城等生態園載體,并根據循環經濟的減排、回收、再利用原則進行產業布局,推進關聯產業的融合發展,依托開發區載體,形成生態產業鏈。
四是發展新興產業。依托淮安“3+N”現代產業布局,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利用先進生態技術,培育發展資源利用高、能耗排放少、生態效益好的戰略新興產業。
二、生態產業化
生態產業化就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生態資源開發與建設、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等方式,實現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促進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發展。生態產業化實質是針對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機制,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一是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不同于一般農業,生態農業通過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方式保持了傳統農業的優良傳統,同時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等也避免了石油農業高污染殘留的弊端。
二是發展生態旅游業。利用淮安生態優勢打造生態旅游業,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發展生態旅游要避免同質化問題,在準確定位市場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淮安特有的歷史風土人情和紅色文化、運河文化、西游文化等,打造自身獨特的旅游品牌和氣質,實現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經濟制度化
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的重點是從“制度供給”上來破解長期以來造成“環境與經濟”失衡關系的難點和痛點,主要包括產權不清晰造成的“公地悲劇”,污染外部性導致的市場失靈,政府不當計劃帶來的資源和環境浪費等。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實現生態化產業經濟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制度保障。不僅需要盡快完善出能與我國環保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進而推進淮安市生態化產業經濟的發展,還需要盡早完善能夠促進淮安市在綠色采購、綠色消費、綠色循環利用等方面與之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地方法規。
二是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使受益者擔負起補償責任,提高保護者的積極性,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
三是建立健全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對于生態環保責任主體,黨的十八大之前關注更多的是對排污主體的監督執法,這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所在,也是未來工作的著力點。現階段要不斷完善考責、追責、問責、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離任審計、責任追究等制度,壓實黨政部門的主體責任。
四是環保約束機制的構建。一般來說,同時包括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制度才是一個有效率的制度。一方面,可以通過約束機制,即制約淮安經濟主體的行為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激勵機制,即引導淮安經濟主體使其行為自覺地與制度取向趨于一致性,從而降低制度實施的成本。
五是明確責任原則。基于對與生產者責任相關的延伸制度的構建,從而明確企業相關生產者的責任及其清潔生產原則,明確污染者的責任及其付費原則,在法律上對生產者、零售商、消費者的相關義務進行規定,同時也對回收循環利用單位對廢物的回收及其循環再利用的相關義務進行規定。
六是開展資源環境產權制度的變革。傳統意義上,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權制度框架下,資源環境歸國家和全民所有。但現代產權理論認為,資源環境產權存在多種表現的產權形式,既包括所有權,也包括由所有權衍生出來的使用權、處置權、索賠權、排污權等等。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權制度框架并沒有很好地界定這些衍生權利,進而形成了產權意義上的“空白地帶”,造成產權的“濫用”和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