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幸
摘要:國外的很多研究者在對金融化定義時,都近似于比較籠統的概念,出現這種原因是由于其對金融化的定義范圍很大,這個詞語有著很多種的表現形勢,可以從宏觀或者是微觀的角度來進行說明探討,時代的發展讓非金融企業開始趨向金融化,但由于金融資本帶有一定的不確定和風險性,導致對實物資本投資來說影響相對復雜化,所以企業需要把控好對相關資本投入時的投資規模。
關鍵詞: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實物資本;影響
1.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的金融市場中,開始有了非金融企業的加入,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投資回報率更大,而企業受利益驅動,自然就開始向金融化模式下趨近。目前通過對我國經濟形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新常態的實體經濟發展趨勢相對萎靡,并且有著激烈的行業競爭,因此企業如果長期堅持對實體項目進行投資,可能會引發企業現金出現短缺的現象。在分析了與投資組合相關的概念后,可以發現如果實業投資的風險較大且回報需要過長周期時,企業會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將經營風險進行分散處理,并投資高回報、低周期的金融資產,進而將實體投資擠出市場[1]。
通常來說實物資本以及金融資本是企業資本的兩種表示形式,實物資本可以理解為通過采購原材料、生產產品、銷售獲利來得到的資本。關于這兩種資本融合有許多的研究數據,通過整理分析,最主要的有三點:其一可以理解為金融資本在實物資本中充當一種信貸引子,通過流動它可以促進實物資本進而提高其資本利用率,不過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信貸在活動中的創造能力;其二則是認為,在時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得到發展,實體企業對其具有一定的依存度,并且同時實體資本也開始受金融資本的持續影響,并開始走向依賴金融資本的趨勢;其三有學者認為實體經濟容易都到金融資本的也影響,金融資本一般是進行信貸創造來幫助實體經濟增加資金,從而維持公司正常運轉,所以通過結合實物投資與進行投資對促進企業長遠發展有重要作用。
通過分析這三種觀點,得出事物資本在最開始是由實體經濟進行經營活動而得到并積累的;金融市場在發展途中,企業投入事物資本到達一定規模后繼續進行相關投入,其投資回報率相比之前會出現下降的趨勢,資本利潤也會降低,企業在這時將會尋找能夠提升利潤增長的新型手段,從而開始擴張金融資本;企業對金融資本進行投資需要付出的成本較低,且得到的利潤以及獲利速度都比較符合企業去求,從而使得產業資本漸漸被抽離出實體經營中,并投入到金融資本中。
2.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作用效應
2.1企業金融化對實物投資的擠出效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金融市場所產出的金融產品更具多樣化的特點,從而不斷降低企業所配置的金融需要的資產成本,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通過主營方式獲利的作用被漸漸弱化,對于資產配置更多是通過主營業務的利潤率以及內容資產的利潤率相對大小來決定的。
當前對實體投資來說金融化對其的影響一直被學術界討論,且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不過一部分學者和專家認為金融化與實體投資之間具有擠出效應。相關國家指出,在將企業內部具有的資金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后,企業進行投資時只能選實體資產或金融資產兩者中的一種,在選擇對金融領域投資后一定會將實體投資資金擠出,這是顯而易見的,選擇投資實體還是金融領域企業具有自主性[2]。
在最早的金融化研究中,發現其與實體投資會產生矛盾性的影響,托賓(1965)通過分析指出,如果投資資金有限制,金融資產以及實體資產在投資上往往具有競爭關系,它們彼此互相代替、限制對方的投資發展,這主要是由于企業管理者在配置資金時,可以自由選擇將資金投資在什么領域。在金融資產得到的收益回饋高于實體投資項目的現實條件下,企業會自由的將資金投入金融市場,進而導致投資實體部門的相關項目減少。
2.2 金融化對實體投資的蓄水池效應
在相關學者指出擠出效應理論后,也有一部分專家學者指出蓄水池效應的理論來。支持這一觀點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通過經濟發展的層面考慮,在金融領域投入更多資金可以幫助企業擴大資金融通的渠道與方式,增加資金來源。這種操作從長期發展層面來看,可以迅速將企業資金的保有量進行擴充,進而得到更多資金來為企業支持實體投資,為公司所進行的實體投資進行反哺工作。在2010年Denis et al所提出的相關文獻指出企業在實體投資方面所得到的收益開始明顯下滑,行業整體出現不景氣的現象,而通過將企業金融化有助于扭轉這種不良趨勢,增強企業的經濟創收。通過對金融資產進行投資,有助于企業拓寬自身的融資渠道,降低企業面臨財務困境時所產生的融資成本,提升企業的財務水平[3]。
3.非金融企業金融化與實物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
在對其存在關系進行探究時,可以從企業、行業、政府這三個角度來思考論證,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可以讓非金融企業意識到金融化對實物資本投資所表現出的兩種效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對所投資的金融資產規模進行把控,提高使用閑置資金的效率,讓企業主營業務得到金融資產的更好服務。從行業的角度進行分析,實物資本投資與企業金融化存在的關系可以進一步理清非金融業與金融業存在的關系,可以一定程度的防止金融業過度掠奪實體企業,進而使金融資本能夠更好地支持實體企業發展?,F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注重于實體經濟,過度金融化的現象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加劇了資本積累,導致過度金融化的現象慢慢接近起來。最后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在相關政策的制定上可以將金融化企業和實物資本投資的關系作為理論依據,并且關注虛擬經濟在實體經濟中的擠出效應,并控制金融市場的改革結構,防范系統化金融風險的出現,進而讓經濟體系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
通過數據分析,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對實物資本投資有著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隨著企業金融化程度加深,企業在分配資金時將會向更傾向金融領域,從而部分實物資本將會被其擠占。從企業經營方面來說,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行為有利有弊,首先金融資產由于其高額回報特質誘惑企業實施套利投機,進而對短期獲利更加注重,甚至可能使得企業打著業務協同的名義越來越享受金融投資帶來的收益,造成企業投資短視,擠占了企業投資實物資本的限額,從而不利于企業長久發展其內的主營業務,其次,企業通過金融資產可以讓資金使用效率得到提升,進而加強了資產流動,與此同時,企業可以利用所得的高額回報來改善其內的經營業績。適度的金融化行為有助于企業利用金融資產的蓄水池效應支持主業發展,但由于金融投資收益明顯高于企業的實體經營收益,使得企業更容易出現過度金融化行為。這種行為將使金融化的擠出效應大于蓄水池效應,進而影響企業發展[4]。
本文就我國非金融企業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幾點建議:非金融企業應該意識到實物資本投資在金融化時所發生的兩種效應,并對金融化問題合理正確的對待。首先,企業應該注重擠出效應在企業金融化對實物資本投資所發揮的作用,金融資產的投資雖然可以短期獲利,不過長此以往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增加了對金融的依賴性,使產業趨近空心化,擠占實物資本的資源投資。其次,企業需要重視蓄水池效應在企業金融化對食物資本投資所發揮的作用,就數據來分析,企業持有金融資產對實物資本投資并不是只存在負面影響,這也說明企業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控制投資金融資產的規模,對閑置資金的使用更加富有效率,讓金融資產帶給企業中的主營業務更好地服務,促進其得到更好地發展。
4.結束語
非金融企業在經濟市場的大趨勢下,開始加大對金融資產的投資,從而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現象越來越多,并且通過結論表明,金融化企業與實物資本投資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且存在擠出效應和蓄水池效應,而融資約束較低的企業,能夠緩解擠出效應的影響,這也說明非金融企業金融化規模存在可控性,相關企業應該根據公司實際來確定投資規模。
參考文獻:
[1]劉素榮,劉夢雨,霍江林.高新技術企業金融化與研發投資——基于融資約束調節效應的異質性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21,40(07):141-149.
[2]丁華,卓麗花.中國制造業企業金融化的影響因素分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3):36-41.
[3]翟光宇,姜美君,段秋爽.實體企業金融化與實物資本投資——基于2009—2018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21(01):85-104.
[4]賀靜茹. 非金融企業金融化對實物資本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