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摘要:處于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央行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了貨幣政策,通過宏觀調控緩釋我國經濟發展壓力。對此,文章以分析貨幣政策實施及其實施效果為切入點,總結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啟示,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我國貨幣政策;效果
受金融危機特有的周期性特點催化,導致其成為了國際經濟健康、穩定增收發展的癥結隱患。自1929年首次出現國際金融危機事件至今,其發生頻率及危害性正逐步增大。對此,正值我國市場經濟深化創新改革的新時期,有效性的全面預控、合規處理金融危機及其衍生出的系列消極問題,仍需以選用高度契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科學性貨幣政策為抓手,多角度發揮其驅動經濟周期向平滑性發展的促進作用,助推我國市場經濟迅速達成增收新突破,彰顯貨幣政策積極性應用價值。并規避“黑天鵝”、“灰犀牛”等不良現象的突發,嚴守金融分線防范底線。
1.金融危機視角下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情況
1.1貨幣政策實施措施
針對國內、國際宏觀經濟日趨嚴峻的發展大形勢的合理應對,我國央行首發了宏觀性貨幣政策,兼顧多元性政策工具的正當使用,高效淡化了金融危機對我國市場經濟的沖擊。
一是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以及存貸款基準利率的連續下調。我國原始存款準備金率在以往階段性時間內始終處于較高狀態,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央行于同年10-12月間迅速執行了約2-15%的三次準備金下調措施;且于9、10月,分別實施了0.27%左右的存貸款利率下調,并在此后多次實行利率下調政策;此外,對于再貼現率,央行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同樣對其施以了合理調整。
二是信貸政策的推行出臺。要求各地商業銀行根據現行的信貸政策規定,快速完成相關金融業務的對應變更。即擴大對社會資本資金投資當地重點公共性民生工程的引導;增強對社會實體經濟的金融信貸支持強度,如中小企業、高新產業等;強化對當地社會普通住房專項消費的信貸幫扶,如廉租房等。
三是金融市場業務操作的公開。首先,央行對央票實際性發行的頻率及規模均作出了減少處理。據了解,總結2008年央票的發情情況,第四季度比較第一季度大幅減少了約14000億元;其次,央行對正回購利率采取了調低措施,至2008年年末,1年期回購利率距當年最高值約降低了240個左右的基點;最后,央行對央票回購的流動性也進行增長調控[1]。
1.2貨幣政策實施效果
1.2.1經濟增收
受2008年各國全面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我國市場經濟增長逐步緩慢。對于我國CDP發展波動來講,2007年,增速約為14.1%。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其仍以9.5%左右的增速穩步增長,但在2009年間,增長率下降至9.2%左右,而在2010年國際經濟日漸穩定,金融危機危害性不斷減輕后,增速同樣陸續恢復致10.2%。
1.2.2就業水平
因金融危機消極性影響在我國大規模的蔓延發展,使得我國整體失業率出現了小幅上升。2007-2010年,城鎮地區失業率排序為4.0%、4.2%、4.3%、4.1%,其動態變更與我國市場經濟增收發展、金融危機危害性淡化構建出了明顯了正相關關系[2]。金融危機的出現導致我國各地中小型企業、外貿企業運行失衡,甚至破產倒閉,致使失業率只高不下。
1.2.3物價水平
我國2007年、2008年CPI總值分別為4.8%以及5.9%,然而在2009卻出現了罕見的-0.7%的負增長,我國物價水平明顯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后產生了巨大波動,呈現出了因金融危機影響使得供求萎縮,導致物逐步下降的客觀變化。
1.2.4國際收支水平
我國進出口貿易同樣是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導向性出口貿易經濟發生了嚴重萎縮,各地一些外貿企業紛紛出現運營困難、破產倒閉的不良現象。在此種社會大環境中,即使我國外匯儲備依然維持著穩中向好的增長趨勢,然而自2007年開始,其增長率就發生了陸續下降問題。
2.金融危機帶來的啟示及政策建議
2.1金融危機啟示
2.1.1發展虛擬經濟
應在促進實體經濟穩步增收的關鍵前提下,著力發展虛擬經濟。實體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更是財富大量創造的有力助推。央行應通過針對性宏觀政策的頒發出臺,增強對逆周期的調節實效。推出更為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推動社會運轉需要的流動性完成有效釋放,繼而起到對我國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成長發展的助力作用。然而應重點關注的是,需側重對實體經濟加大社會資本投入的吸引力,引導資本開展系列投資行為,而并非是鼓勵社會資本轉投虛擬經濟,避免資產泡沫的產生。總結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二者的關系,其聯動性較強,虛擬經濟同樣可對實體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二者互相協調發展,創建出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連帶關系。當二者發展步調逐步趨向一致化,虛擬經濟的大力發展將會為實體經濟的穩定增收起到積極作用。
2.1.2把控金融監管
金融主管單位應通過深度貫徹國家法律規定,強化對我國金融領域的監管力度,維護金融市場運轉的穩定、有序秩序。政府則需統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本市場的總體改革進程,將有關法律規章進行進一步完善優化。在深化改革縱深的基礎上,促進對外開放落實成效穩步增長[3]。并搭建出央行監管單位對我國金融機構的風險預控、合法運營、行業自律等多方位的監管體系。以此為優質的國際合作各類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助力我國金融領域高質達成發展新突破。
2.2加強我國貨幣政策實效性的政策建議
2.2.1保證中央銀行獨立性
一方面,應承認央行特有的合法性法律地位,減輕其與國務院的直接隸屬關系,將全國人大樹立為央行負責主體;另一方面,應突出市場監管質量,將貨幣政策有機整合于金融監管作業。科學策劃出深入性、詳盡性的金融業專屬法律規定,為我國金融領域健康、長足進步筑牢制度有效的保障。
2.2.2改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一是應健全構建起高效、協調的金融貨幣市場。貨幣市場化的低水平將制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政策工具應用成效、金融市場反應時效的穩步增長,不利于我國金融領域的持續發展。對此,為驅動我國貨幣市場飛速發展,應側重吸引市場的參與主體,不斷擴大市場規模。
二是應合規完成金融資本市場機制制度的完善優化。需立足我國金融市場多樣實況及市場發展所需,補充、調整有關法律條例,改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發生幾率,并降低委托成本資金。
三是應強化對金融市場的動態、跟蹤監管。從嚴、合法的對上市公司出示的公告真實程度、交易活動違規內幕等行為的加以監管,創設出氣清風正、良性競爭、健康發展的優質資本市場。
2.2.3革新人民幣匯率及利率制度
央行應減少對匯率的干預調控行為,適當開放資本賬戶。引導匯率波動適應市場變化,充分發揮匯率對國際金融收支的調節性作用,間接實現貨幣政策所具備功能的豐富、解放。同時,關于順差,雖然央行主導的系列外匯市場決策部署已基礎完成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保持。然而,因市場投放的貨幣存在過量情況,使得我國發生廉價貨幣盲目追求高收益、通貨膨脹等現象將持有較高可能,隨即將誘發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等連帶性不良問題。另外,大規模的外匯儲備還可能衍生出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對此,站在某一角度分析,人民幣的升值即使能夠降低收入總額。但卻可以收入的降低為跳板,側面減少供給需要,進而實現物價水平的有效下降,平衡、協調保持國際收支。
2.2.4注重監管國際資本流動
因我國貫徹經濟全球化發展戰略的日趨深入,驅使各類金融市場間的互相牽制、互相促進的作用力不斷增強。而由于投機勢力以及國際游資的客觀影響力逐步提升,甚至可對金融市場長期維持的穩定性造成負面影響。美國主導的寬松量化政策使得國際金融流動性過剩,這將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失衡、失序的催化影響。對此,央行應提高對國際資本流動現況的關注程度,預控金融風險及輸入性膨脹情況的形成,助推我國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對國際經濟生態運轉秩序帶來了較大破壞。本文剖析了我國貨幣政策實施的真實效果,對應提出有關建議,旨在驅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美超,郭紅玉.中央銀行選擇中長期貨幣政策工具的內在邏輯——基于國際比較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21(04):66-74.
[2]孫天琦,苗萌萌,陳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關于最后貸款人機制的研究(下)[J].當代金融家,2021(06):20-22.
[3]張煒,景維民,姜旭男.中國定向貨幣政策效果與貨幣調控方式轉型[J].財經論叢,2019(11):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