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煦
摘要:總結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優勢,梳理全球主要國家推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做法經驗,提出國際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經驗對我國的啟示,指明我國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挑戰,旨在促進我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國際經驗
1.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優勢
1.1降低成本
比較現金,數字貨幣更具成本優勢,尤其是在單次交易方面。據挪威央行所發布的報告,一次現金交易所衍生出的成本約為7.0克朗,而卡類數字交易成本則僅在4.1克朗左右。
1.2支付便捷
全面普及、推廣央行數字貨幣可加速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區域”、“任意設備”的及時交易目標。而這也是新加坡“SELT”計劃及北歐“無現金社會”的重點考量之一。
1.3減少違法
數字貨幣交易特有的信息記錄“可追蹤”功能可為監管當局提供數字貨幣時下流動方向的參考憑據,減少偷稅漏稅、惡意洗錢等違法事件的發生。
2.全球主要國家推行央行數字貨幣的做法經驗
2.1推進數字貨幣的情境功能研究
為促進歐元區央行數字貨幣發展,一些歐洲國家協同組建了專屬貨幣工作研究組。在2020年頒發了“數字歐元報告”,指出數字歐元覆蓋的七項應用情境,即歐洲經濟數字化發展、提高歐元國際地位、優化數字貨幣支付生態足跡等。2016年,日本銀行加入歐洲國家研發“Stella”項目研發小組。在2020年1月正式成立“數字貨幣應用可能性評價意見共享組織”,具體成員有日本銀行、加拿大銀行、歐洲中央銀行等[1]。
2.2開展貨幣可行性及安全性評估
英格蘭銀行出具了多篇關于數字貨幣的專項研究報告,深層次分析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實際收益、風險隱患以及實用性,正在評估零售型數字貨幣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美聯儲同樣針對數字貨幣架構體系開展了安全性及應用效率的研究、評價工作,分析貨幣政策、貨幣法律的相關問題。
2.3構建混合型央行數字貨幣架構
2016年,英格蘭銀行首次提出搭建央行可調控的數字貨幣專屬框架模型,即“R-SCoin”,并兼顧出示了源代碼?!癛-SCoin”又被稱為“混血貨幣”,在運用分布賬簿程序技術的基礎上,創新整合了“中心化”這種傳統貨幣管理形式。2020年2月,瑞典央行面向世界宣布與“埃森哲”咨詢公司合作。
2.4展開數字貨幣的跨境支付實驗
加拿大銀行協同新加坡貨幣金融監管局采用分布賬本前沿技術順利完成了央行貨幣跨境交易支付試驗。在2016年,二者分別開啟了“Jasper”、“Ubin”項目的研究。并于2019年5月,加拿大、新加坡兩國央行通過了央行數字貨幣跨貨幣以及跨境的貨幣交易支付試驗,證實了數字貨幣整合合作的可能設想。
2.5嘗試創新性發行央行數字硬幣
2020年7月,全球首枚LBCoin央行法定數字硬幣由立陶宛正式發行。LBCoin主要用于貨幣收藏。LBCoin的構成為一枚收藏硬幣、六枚類別各異的數字代幣。立陶宛央行在本次收藏幣發行中共推出了4000套LBCoin,共有6大類與240000枚數字代幣。在LBCoin數字代幣收售中,收藏者將隨機獲得6枚數字代幣,可將其存放于LBCoin專屬收藏錢包中,或是與廣大收藏者進行交換。在收藏者將2.6枚不同的數字代幣均收齊后,能夠兌換一枚約19歐元面額的實物銀幣[2]。如今,立陶宛央行已全面完成了關于LBCoin電子線上商店的消費者UAT接受度試驗,開始著手個人數據資源儲備保護方面的事項評估工作。
3.國際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3.1明確性規范我國數字貨幣的官方定義
數字貨幣持有交易支付、商品買賣等眾多作用,為促進數字貨幣實現新發展,首要任務應為明確設定數字貨幣本質定義。因去中心化性質的虛擬貨幣自體信用的建立需依靠自主塑造,難以收獲社會大眾牢固的信任及擁護。對此,關于數字貨幣權威官方的定義需注重思考以下兩方面要素:
一方面,應思量數字貨幣流通范圍與央行主體信用的客觀關系;另一方面,當數字貨幣具備管理者以及集中儲藏時,其適用范圍應在發行方的基礎上實現對應擴大,且應保證能夠折合轉換為法定使用貨幣。
3.2建設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新體系
處于美國金融管轄范圍日趨增大的新形勢下,為應對數字貨幣國際市場內潛在性金融風險及隱患,助推我國金融貨幣體系創新改革開放進程穩步加快,應加大數字人民幣實踐應用于跨境支付方面的研究力度,創建出將數字人民幣引申為媒介載體、計價貨幣的全新型跨境支付體系。同時,出于對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方面現存風險敞口的考量,應考慮建設跨境支付先行試點,優先選擇跨界結算便利、且具備封閉式屬性的延邊地區為試點開放區,并注重積累、總結有關貨幣管理、金融風險預控的有效經驗及缺陷不足。
3.3建立國際央行數字貨幣專屬合作機制
目前,世界多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已全面進入數字貨幣專屬實驗研究階段。對此,為順應國際領域金融數字貨幣發展主流趨向,我國也應主動建立與國際金融組織、其他央行的良性合作關系。并保證多方合作機制的正當性、合規性,有益于為我國數字人民幣應用深度、廣度的拓展創建穩固的國際合作空間平臺。
3.4推進數字人民幣相關應用的深度研究
因數字貨幣發行對貨幣屬性進行了重新定義,使得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可對我國現行貨幣政策、金融市場穩定性等造成的連帶影響難以預判。因此,應借鑒一些歐洲央行的措施方法,圍繞數字人民幣日后實踐應用展開司法、隱私、管理等多方面的情境假設探究,進而為我國數字人民幣使用效率的提升創建良好鋪墊[3]。
3.5構建我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監管框架
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維護網絡安全,保證反洗錢工作落實實效,實現數字貨幣核心性支付作用的實質屬性最大化還原,我國需側重強調央行數字貨幣專屬監管框架的健全構建。
一是站在立法角度明確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權力及責權范圍,推出行業規范,強化央行在我國數字貨幣領域市場中的權威性及信譽度;
二是應突出基于央行數字貨幣的金融產品及金融服務的檢查監管,貫徹消費者消費權益維護;
三是加強央行數字貨幣各監管主體的協同合作。由于央行推行的數字貨幣現實影響較為深遠,所以需增強各監管主體的聯動配合。例如開展反恐融資、反洗錢等諸多方面的協作監管,創設我國金融貨幣市場的良性運轉格局。
4.我國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挑戰
4.1數字貨幣推廣
由于應用數字貨幣可衍生出遷移成本,在其發行初期,交易市場中的主體對數字貨幣的認同、接受程度較為有限。對于用戶來講,貨幣使用需掌握新系統、新型安全技術的操作方法;對于商家而言,則需擴大成本資金投入完成新、舊系統的創新整合。此外,支付手段的大范圍使用可伴生出規模效應,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在正式發行初期將必然遭受到現金使用的制約。因此,政府部門則需在法定貨幣發展初級階段中給予合規幫扶。
4.2出現擠出效應
央行所發行的數字貨幣,將憑借自身信用“零風險”造成第三方金融支付機構、商業銀行主體所發行的貨幣不公平競爭,隨之伴生出擠出效應,使得競爭缺位、收益效益損失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持有較高可能性。
4.3產生社會隔離
即使我國社會大眾均可擁有、應用現金鈔票,然而并非所有大眾皆持有及可運用電子貨幣,同樣存在部分大眾無法掌握數字貨幣使用相關的技能方法。在數字貨幣逐步取代現金鈔票的社會發展新背景下,一些特殊群體,如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大眾將與當前社會主流發展趨勢產生脫節,發生社會隔離。
4.4隱私保障困難
由于數字貨幣專用的支付系統能夠實時追蹤使用者交易信息,所以用戶隱私將存在泄露風險,使得一些使用者對數字貨幣滋生出的排斥、抵觸心理。對此,央行在數字貨幣正式發行中,需強調信息泄露的預控防范。
4.5數字貨幣風險
當央行主導發行的數字貨幣曝出安全問題,將導致自身信用受到重大打擊,難以再次收獲社會大眾的絕對信任,公信力下降。因此,央行應突出數字貨幣全面發行中的支付系統運轉穩定性及安全性。
5.結語
綜上所述,以國際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經驗的總結思考為立足點,客觀考慮這些經驗對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啟示,將利于我國數字貨幣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末冬,馬梅若.加快推進金融創新與改革——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聚焦金融話題[J].中國金融家,2021(04):13-15.
[2]中國人民銀行汕尾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貨幣發行機制改革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河北金融,2021(02):19-22+62.
[3]姜其林,蘇晉綏,米麗星.基于央行視角下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發展趨勢與監管挑戰[J].華北金融,2020(04):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