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區經濟相對以往取得了飛速發展,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但是地區差異、自然稟賦差異、區域經濟發展制度差異等多種因素疊加,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在地區發展間極不平衡,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共同富裕任重而道遠。本文將“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概念與區域經濟學結合,將用以研究區域經濟發展非均衡問題。
關鍵詞: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區域經濟非均衡
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論,即“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造成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域差距。1980年,東、中、西部占全國GDP的比重分別約為41.8%、21.3%、19.4%。20世紀90年代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比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擴大,造成中西部地區在發展中差距不斷擴大。整理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發現,按當年價格計算西部地區GDP總量在1980年相當于東部地區的47%,1990年是東部地區的44%,2000年下降到東部地區的32.4%。中部地區GDP在1980年是東部地區的51%,1990年是東部地區的47%,2000年下降到東部地區的36%。
一、地區發展問題和共同富裕的相關論述
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論,即“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發展之道。共同富裕不能被極端化、片面化地理解為“同等”或者“同時”富裕,既要避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社會主義與共同富裕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離開社會主義談共同富裕,會陷入到空想的價值假設;離開共同富裕談社會主義,會迷失在意識形態的斗爭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于“全面”,貧困問題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動員令,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消除了困擾中國人民上千年的歷史難題,為整個人類貧困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脫貧攻堅是對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短板環節進行系統性補齊,對社會的弱勢群體和落后地區予以資源和政策扶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探索進一步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對于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之路愈加成熟。
二、共同富裕思想在地區發展中的實踐
(一) 指標、數據與方法
以常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GDP) 指標來表征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根據十一五規劃時期區域劃分方案,將大陸地區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四組地區板塊。數據來源上,結合《新中國統計 60 年統計資料匯編》和歷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將分析期間設定為 1978 年至 2019 年,涵蓋從改革開放至今 42 年間的區域發展歷程。
泰爾指數(Theil index)或者泰爾熵標準(Theil’s entropy measure)是由泰爾(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概念來計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熵在信息論中被稱為平均信息量。在信息理論中,假定某事件E將以某概率p發生,而后收到一條確定消息證實該事件E的發生,則此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二)1978-2019年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與內在動因
本文主要通過計算全國以及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泰爾指數這一不平衡指標來衡量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各地區差距程度,并通過人均GDP時間序列數據變化圖觀察地區差距演進的內在動因。具體結果見圖1和圖2。
第一階段( 1978~1992年) ,中國的地區差距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其中東部地區和全國的泰爾指數下降非常明顯從0.23下降到0.1,而東北、西部和中部地區變化趨勢不明顯。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在于,東部沿海地區率先抓住改革開放的政策契機,依靠海運便利和自然要素優勢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實現經濟的迅速發展,部分省份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經濟跨越式增長。
在第二階段( 1992~2004 年) ,中國的地區差距由不斷下降轉為擴大趨勢,但整體差距相對于80年代有所降低。造成差距上升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東部沿海省份相對于內地省份經濟增速更快。一方面,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東部地區抓住國家政策優勢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東部絕大部分省份的人均GDP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經濟增長速度快,而中西部省份經濟總量和速度都位于較低層次,所以區域差距不斷擴大;另一方面,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之后,東部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繼續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吸引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
在第三階段( 2004 年至今) ,中國的地區差距由擴大再次轉入下降趨勢。圖 2 顯示,在2016年東部人均GDP對比全國人均GDP倍數達到峰值以后,開始出現下滑趨勢。這一現象的出現,一是源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區域再平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區域差距大幅縮小;另一方面是源于東部地區經過較充分的發展后因為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逐步向內地展開產業轉移,同時中西部利用外資的規模和增速穩步提升。
三、總結與啟示
中國共產黨關于踐行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給予我們三點啟示: 第一,共同富裕的實現是動態螺旋上升過程,地區、城鄉、行業等差距也是如此,不能因為短期的差距擴大就否定“共同富裕”道路的現實性,應堅持發展眼光看待階段性問題; 第二,由“先富”到“共富”的階段轉變已經到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在實踐層面一步步實現; 第三,相對于“先富”階段的收入差距快速擴大,“共富”階段收入差距縮小的速度要顯得較為緩慢,我們應采取多種積極推動措施來加快“共富”的進程,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地區平衡發展戰略的實踐表明,中國的黨和政府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其在調節收入分配和實現利益平衡方面必將能夠繼續發揮主導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鄧小平文選》第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吳樹青,陳占安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