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云
摘要:在具體評估期間,衍生出來的增值變化為企業的固定資產。基于新常態背景下,相關企業的股權改制和投資行為比較活躍,因為融資成本比較高,所以一些企業常常會將固定資產當作相應的投資條件。基于這種趨勢之下,本文從企業資產評估增值中的財務處理、企業資產評估增值中的稅務處理這兩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繼而加快企業發展的腳步。
關鍵詞:企業財務;資產增值;財稅處理
評估增值站在業務性質的立場出發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清產核資評估增值;二是合并分立評估增值;三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與債務重組評估增值等。無論針對哪種增值來說,相關人員在進行財務以及稅務處理的過程中均要做到小心謹慎,旨在促進財稅處理效率與質量的全面提升。顯然,對企業財務資產評估增值中財稅處理進行探討存在著較強的研究價值。
1.企業資產評估增值中的財務處理
1.1工作原則
針對財務處理原則來說,一般會結合以下幾點加以處理:一是《財政部關于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資產評估增值處理的復函》[(1995)25 號]文件;二是[(1999)2 號]文件。筆者結合這些文件內容的基礎上建議企業的財務部門不把評估增值資產體現在財務報表中。然而話又說回來,當企業產權出現變動時,那么財務部門就需要對該部分資產做好會計處理工作。
無論是針對產權變動還是對外投投資來說,均沒有清晰明了的法律定義,此種行為通常在相關法律文件中比較常見。在具體實踐期間,常見的產權變更行為通常包含以下幾點:一是資產轉讓;二是資產重組;三是股權重組;四是資產清算;五是對外融資等。結合相關實踐調查可知,現階段常常會用到的會計形式一般會把評估增值資產計入到“資本公積中”,旨在將非經營性來源充分地展示出來。
1.2企業改制過程中的運用
企業在具體改制期間,應當對企業資產進行全面、細致的清算,旨在實現對企業資產價值的科學明確。從會計實務的角度出發來講,其應當主動加入到資產重估當中。一般而言,企業的資產估值升值通常表現在固定資產當中,當其估值提高之后,能夠在原資產價值之上
借記“固定資產科目”并按照固定資產的凈值,貸記“資本公積科目”。與此同時,相關工作者可結合二者之間的差價,貸記“折舊科目”。
1.3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的運用
對有關規定進行深度剖析后可知,企業借助于非貨幣性資產開展投資的過程中應當同時滿足以下要求才可以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充分利用:第一,該項投資應當存在一定的商業性質;第二,投資的資產能夠被公允價值計算。倘若與公允計算條件不匹配,那么資產價值需要通過賬面價值做好相應的統計工作,倘若滿足公允計量條件,那么此時企業資產價值會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有關水分相加而生成。不僅如此,基于企業投資不需要補價的基礎上,引入投資的企業需要依據相關賬面價值并參考有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
1.4企業拆分重組過程中的運用
通常情況下,企業拆分重組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同一控制重組。對這種情況進行深度剖析后可知,其簡單地說是指不同企業接受同一單位抑或是個人控制,繼而衍生出股權轉變的過程。在整個環節中,因為無法準確高效地評估出資產價值,所以其不存在公允性。第二種是非同一控制重組。針對這種情況來說,其實際上是指重組企業不再同一單位抑或是個人控制衍生出股權轉變的過程。在整個環節中不單單存在價值博弈,還存在與之相匹配的市場屬性,所以企業的資產價值存在著較強的公允性。從會計實務的角度出發來講,可把存在公允性的資產增資滲透至“資本公積”當中。
2.企業財務資產評估增值中稅務處理
對資產評估增值進行分析后可知,其通常涵蓋的稅種包含以下幾點:一是企業所得稅;二是增值稅和有關的城建稅;三是教育費附加;四是房產稅;五是印花稅;六是契稅等。
2.1清產核資與企業改制評估增值
站在企業的立場出發來講,其應當結合相關要求做好清產核資工作,固定資產重估增值部分不計征企業所得稅,同時可提取與之相匹配的折舊在稅前扣除,然而需要結合相關要求對以下幾種稅務做好繳納工作:一是印花稅;二是房產稅。
對企業改制評估增值內部的固定資產評估增值進行分析后可知,其能夠計提折舊,然而在具體計算的過程中應納稅所得額期間禁止扣除。除此之外,倘若出現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將評估增值的資產進行投資;二是將評估增值的資金進行折股,那么需要結合相關要求來對企業所得稅進行全面、細致的計算,其納稅主體通常為以下幾種:一是實物資產投入的投資人員;二是元改制企業股東。
2.2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發生資產評估增值
針對這種稅務處理形式來說,其存在著較強的繁瑣性。首先需要認定其視同銷售業務。截止到現在,并沒有相關的稅法條文規定該業務屬于視同銷售的。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以非貨幣性資產換取長期股權投資,從會計方面來講歸咎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但是企業所得稅執行條例第二十五條則表示用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資產應當視同銷售。
通常情況下,當投資方屬于企業時,投資方當作投資主體,對機械設備等投資資產,這個時候應當向被投資方開具與之相匹配的發票,在此基礎上繳納一定的增值稅,倘若投出資產屬于舊資產且適用相關政策,那么此時需要結合相關政策繳納相應的增值稅,如果投出資產屬于房屋建筑物且適用相關免稅條件的情況,那么這個時候可免征以下幾種稅務:一是土地增值稅;二是營業稅,最后投資方還需要把評估增值滲透到當期損益當中,同時還要繳納一定數量的企業所得稅。假如投資方屬于自然人時,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對其是否繳納流轉稅進行科學明確。如果是用個人使用過的舊設備進行投資,那么在充分結合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發現該行為屬于免增值稅的,至于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一點有待推敲。從投資流程的角度出發來講,作為投資方的個人不是馬上就可以得到貨幣資產等對價,換言之就是無納稅資金,然而話又說回來,被投資方依據以下幾點所明確的投資金額:一是驗資報告;二是有關規定,應當以公允價值來對投資資產進行計量,評估增值部分需要通過以下幾種手段在被投資方企業所得稅扣除:一是攤銷;二是折舊,這個時候相關投資人員依然獲得了好處。除此之外,倘若該資產常常處于不被處置的狀態以后是處于被投資方長期存在,那么這個時候相關投資人員在得到好處的基礎上,還沒有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認為針對投資流程征收個人所得稅還是存在可行性的。
2.3企業分立、合并
無論是針對企業分立還是合并來說,關鍵在于重組。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來講,稅法要求依據相關文件規定,針對常規重組而言,評估增值應當繳納與之相匹配的企業所得稅,因此取得評估資產一方的計稅基礎需要以公允價值明確,以下幾種情況可以稅前扣除:一是攤銷;二是折舊,就特殊重組來講,由于在實際重組期間不需要繳納相應的企業所得稅,因此相關計稅基礎依然是對原資產所有方的賬面價值進行充分利用,評估增值對應攤銷抑或是折舊也就無法實現稅前扣除了。
3.結語
針對我國企業的資產增值來說,其可不計入到相關的報表當中。然而當企業采取增長價值參與投資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把增值進行統計并在此基礎上補交與之相匹配的稅款。在財務稅收處理期間,企業應當在充分結合具體狀況的基礎上實施,在整個環節中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態度,并認真對待每一個流程,旨在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牟鑫.關于資產評估方法分析及選擇的相關探討[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2):169.
[2]樓浩群.互聯網企業資產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智庫時代,2019(14):43-44.
[3]孫媛.企業在資產評估中的財務會計問題研究[J].當代會計,2019(19):49-50.
[4]黃時光,于敏.企業資產評估的財稅處理[J].稅收征納,2020(04):32-33.
[5]鄭惠君.國有企業資產評估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文化,2020(32):54-55.
[6]李姝彤.企業資產評估中的財務會計問題分析[J].今日財富,2021(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