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隨著經濟制度發生改變,商業銀行應該注重建設養老金融業務服務體系,進而為自身帶來新的利潤發展。并且我國在養老金融上面已經擁有相對應的政策,基于我國是人口老齡化最多的國家,且商業銀行現今存在的養老金融相關業務在模式上存在同質化問題,并且養老金融體系在發展中第一支柱的建設遠超于二、三支柱,其結構的失衡不利于養老金融的發展。
關鍵詞:養老金融業務;創新措施;商業銀行
現階段,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引起了全球經融機構的重視。在我國,老齡化人口逐漸增多,并且由于我國人口結構復雜,只拓展養老第一支柱無法解決國家老齡化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加強對養老二、三支柱的建設。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信譽基礎,并且已經積累了龐大的客戶群體,對養老金融的發展有很大的推進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服務體系的創新措施分析。
1.養老金融的涵義
對于養老金融來說,不同國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就國外而言,大衛·布萊克認為養老金融主要是對養老金資產進行管理,在金融學中需要側重對投資對象的研究[1]。而國內對此意見比較寬泛,認為養老金融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概念,意思是以社會老齡化的需求為基礎,而進行的全部金融活動。主要注重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以及養老服務金融這三個層次。
養老金金融指在制度化的背景下進行養老金資產管理,讓資金實現保值增值;養老產業金融指的是和養老產業有關的各種金融服務,其目標是滿足對養老產業對投融資的各種需求,而其所具有的投資額度以及回報周期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需要金融行業和政府的支持;最后養老服務金融的概念時,在非制度化背景下進行養老金融投資活動,滿足現今時代人們對養老的多元化需求:(1)養老財富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積累,并在生命周期內提供養老金融產品,例如養老理財類產品、養老目標基金、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養老保險、養老信托等。(2)對不同年齡階段養老金融業務的各種形式支持。
2.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現狀分析
最開始對于基本養老保障國家予以了很高的重視,并認為如果能夠達到70%-80%的制度待遇,中國就能基本解決養老問題,但從實際支付結果上看,只能完成40%-50%。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28%的繳費率難以滿足人們對養老的多元化需求,導致現階段養老保障形成了繳費率高、配置率低的情形[2]。
現階段我國養老金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并且透支現象時有發生,其高繳費率抑制了企業年金以及個人養老金的發展,并且養老三支柱體系中,我國過于注重第一支柱的建設,導致補充養老保險以及商業養老保險受到抑制,難以實現發展,養老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遭到破壞。
隨著人社部等機構先后出臺的政策,讓養老保障制度得到減輕,進而促進企業年金以及個人養老金融業務的發展,但以現在國民的基本收入水平,難以在出現通貨膨脹以及貨幣貶值的狀況時,可支配資金超過居民消費水平。
3.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公眾對養老金融缺乏認識,不具備投資意識
目前看來,國家的大多數公民都缺乏對養老金融的認知,雖然和以往相比有所進步,但相對發達國家來講,群眾對金融基金缺乏投資意識,大部分國民更傾向于通過儲蓄的方式進行財富積累,也因此,養老意識得不到提高,而我國目前所頒布的制度規范難以對金融機構實現監督的作用,導致出現流失養老資金與非法集資的現象,進而給國民的養老生活造成打擊,也打亂了金融市場的秩序。
3.2 養老金融市場結構存在失衡
對于養老金融來說,存在著養老金體系,常被稱為“養老三支柱”,它們分別為基本養老金制度、企業年金、個人儲蓄賬戶。現階段,大眾輿論對第三支柱以個人賬戶為基礎的養老金體系建設報以期待,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養老金體系發展不夠平衡:首先我國的企業年金發展比例與經合組織成員國較為弱勢,并從現階段世界中央銀行數據來看,我國也要低于CECO成員國的企業年金累計規模比例[3]。并且如果商業銀行的企業年金收益較低,會對其業務發展產生影響。隨著企業年金制度開始改革,我國的企業年金得到發展,但是實際收益卻低于相同類型業務的存款收益其次,養老金融產品在發展時,過度依賴非銀行機構,而銀行機構對其開發規模較小。
3.3 產品配套服務低
根據現今時代的老年人特征分析,他們缺乏相關的風險意識,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開始降低,身體素質像是視力以及記憶力都開始衰退,所以銀行需要重新定位服務環境以及服務意識,并針對老年人群提供配套的業務服務,更加便于老年人操作,并對其認真與資金提供安全保障。
3.4 商業銀行現有的績效考核機制和信貸制度不利于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
由于養老金融的特點,說明投資時它具有相當長的服務周期和經營周期,投資回報在短期也看不到成效,進而出現成本壓力。商業銀行想要在養老金融方向有一定的發展,需要前期做好投資工作,只依據短期收益,難以達成期望效果,而由于一定時間的回報周期,所以銀行定期所進行的績效考核容易與養老產業沖突,并且由于養老業務目前正處于發展初期,其規模較小,只能得到較低的投資回報率,所以在銀行的考核制度中,很多商業銀行為了投資回報,將此業務剔除,養老金融業務也因此難以發展。
3.5 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養老特性
在我國,現階段的商業銀行已經針對現有的養老金融開發出了一部分養老產品,但是通過實地考察可以發現,多數養老產品不具備養老特性,針對性不夠,產品收益只比定期存款率高一點,其特性具有存在期限短的特點,對于全生命周期來說,還存在一定距離,而保險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已經推出有針對性特點的養老產品,其收益遠超過商業銀行,也因此,商業銀行不具備競爭優勢。
4.創新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的方式
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數量加重的情勢,商業銀行要根據現存的養老金融經驗,并利用自身優勢,對養老金融業務進行創新與整改。
4.1 整合商業銀行內外部資源,構建養老金融綜合服務體系
為了更好的發展養老金融業務,商業銀行應對自身內部資源進行整合,避免養老業務模式以及產品缺乏規章,過于零散的現象發生。針對養老金融業務的不同板塊,也需要商業銀行重新進行規劃,在企業內部,應該建立統一的研發平臺,對養老金融產品進行開發,而在企業外部,可以注重養老品牌的建設,通過商業銀行良好的信譽度,為養老金融提供優質的服務業務。而在產品研發這方面,為客戶提供、投資管理、賬戶管理、綜合金融服務等一系列服務。對商業銀行針對養老金融的服務體系進行完善,對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并和其他銀行、企業等建立合作,達成優勢互補,對發展渠道與產品資源進行整合,進而在金融市場取得最大利益。
4.2 加大養老金融人力資源投入
作為一種新興業務,養老金融業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并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其業務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政策來維持,因此需要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以及有效的綜合素質,也因此商業銀行需要注重銷售隊伍的創建于培養。隨著人口老齡化逐漸增大,養老金融業務在未來將有一定的市場,就數據分析,在居民存款利率逐漸下降的背景下,他們對養老金融業務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商業銀行需要專業的銷售隊伍來對養老金融業務開始售賣,進而可以根據客戶需要,來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養老業務,銀行銷售業績也能因此提高。其次,銀行應該對其內的客戶經理進行業務培訓,定期對人力資源進行教育,提升工作人員的查詢服務和精算能力等。
4.3 注重彌補養老金融業務資質短板
商業銀行應該爭取得到對養老金融的管理資格,特別是投資管理方面,由于許多商業銀行不具備參與企業年金等養老金融業務的資格,進而導致銀行難以對養老金融業務進行拓展。
5.結束語
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應該抓住商機,發展養老金融業務,隨著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國家發展趨勢,通過調整以往在養老金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來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養老金融產品以及針對性的業務服務,是現今時代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孫英昊.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服務體系的創新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13):104-106.
[2]朱山. 關于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的幾點思考[N]. 中國勞動保障報,2021-02-10(006).
[3]張大鵬,呂慧敏.商業銀行開展養老金融業務的策略研究[J].黑龍江金融,2020(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