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甘肅省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聯席會議確定景泰縣為全省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示范縣,截至2020年末,創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概述了景泰縣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整體情況,指出了景泰縣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研究
一、景泰縣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概況
景泰縣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8家,銀行機構營業網點40個;各類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16家;華龍證券營業部1家;小額貸款公司3家;融資性擔保公司1家;中和農信農戶自立服務社1家,典當行1家。作為全省確定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示范縣,景泰縣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初步形成了“銀擔”、“銀政”、“銀村”、“PPP”、“農小貸”等融資模式,縣域金融發展明顯提速,縣域經濟煥發新的活力。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縣各項貸款余額82.42億元,比年初新增12.53億元,增長17.93%,增速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43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73個百分點。
二、景泰縣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仍需深化。一是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力量不足。景泰縣共有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主要以農村信用社為主,近年來甘肅銀行逐步發力,而其他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力度不夠。二是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足。金融機構涉農金融產品相對單一,且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鄉村振興多元化、多樣性金融服務需求。
(二)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供求不匹配。從農村金融產品的供求種類看,黃河財險景泰縣支公司開辦了農業保險業務,多數的保險公司未開辦農業保險業務。涉農企業貸款主要以1年期以內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但是企業需要的中長期貸款門檻相對較高,并且國有銀行縣域分支機構無相關權限,無法有效滿足涉農企業中長期資金需求,制約了企業發展。金融機構重點開展房產、大額存單等抵押貸款,但是農村有效得抵押物很少,農戶金融需求旺盛與抵押物少的矛盾比較突出。縣域金融機構沒有金融產品開發權限和能力,不能根據本地信貸需求開發金融產品,不能及時跟進服務,有效滿足差異化的信貸需求。
(三)金融風險補償機制缺乏。縣政府雖然建立了政府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但在實踐中卻難以兌現。貸款前,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對接意愿強,但貸款收回階段,相關落實機制難以有效跟上,出現不良貸款后,受農村特殊環境的影響,可供清收的財產少,清收手段單一,起訴難,起訴后執行更難,信貸擔保資金落實難。景泰縣農業保險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農業風險轉移和保障能力欠佳,本地保險機構投保條件相對苛刻,使得條山農場等優質農業龍頭企業舍近求遠,選擇與省上的保險機構合作。
三、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一是合力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結合縣情,制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指標分解規劃方案,明確協同分工職責,實行目標管理、責任監督考核機制,并納入到各有關部門、鄉鎮及金融機構的考核體系中,以此來提高協同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要督導銀行保險機構堅守自身定位,按照錯位競爭策略,找準服務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建立商業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支農金融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二是加強與政策性銀行的戰略合作。縣委縣政府要不斷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金融合作,并依據景泰實際,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加大對“三農”重點領域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加大轉貸資金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政策性金融資源投入到“三農”領域,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三是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延伸服務半徑,降低成本,更好滿足縣域客戶融資、理財、保險、養老、財務咨詢等金融需求。利用助農取款金融服務點、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等平臺,加強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人工服務、遠程服務和上門服務,努力完善相關服務設施,切實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
(二)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大涉農信貸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針對景泰縣農業企業項目投資需求,提請上級金融機構開發貸款產品,滿足企業各成長階段融資需求。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融資,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溫室大棚、養殖圈舍、生物活體抵押貸款試點。二是加快涉農保險發展和創新。建立符合鄉村實際的農業擔保公司。以扶貧資金鋪墊輔助,鼓勵創辦鄉村融資擔保組織,吸引社會資金加入,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擴大擔保面,實施客戶建檔,發展普惠金融。同時,出臺優惠政策,激勵保險公司入駐鄉村,拓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品種,探索財產、人壽保險鄉村新型模式,提高農業保險鄉村覆蓋率。三是大力發展農村直接融資。進一步拓寬農業農村直接融資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行商業票據和企業債券融資,真正讓閑置的農村資產資源活起來、火起來,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構建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加快農業保險體系建設。由中央財政出資建立覆蓋全國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地方政府、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參與,按照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農業貸款保險機制。地方政府要積極與當地保險機構對接,盡快把小麥、玉米種植和牲畜養殖納入保險保障范圍,為條山農場梨樹和農業機械設備提供保險保障。二是構建風險防控體系。系統梳理財政扶持政策,整合扶貧資金,建立普惠金融風險分攤機制。通過政策優惠,建立普惠性風險保障基金,創新支農、支弱保障范圍及品種,制定相關的基金管理和賠付規則,減輕或免除農戶不必要的費用負擔,讓利于民。三是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縣域人民銀行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提高縣域內貨幣政策傳導效率、維護縣域金融安全與穩定,充分發揮征信系統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拓展征信系統信息的廣度和緯度,著力夯實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信用基礎,加快信用景泰建設步伐。
作者簡介:戴文博(1988.2-),男,漢族,甘肅靖遠,本科,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景泰縣支行。研究方向:縣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