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供給需求理論的分析,對四個環節,兩個部類的結構比例關系,商品資本,生產資本,和貨幣資本比例關系加以分析,得出在長期,一是要從擴大需求戰略轉向共供給管理的調整,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二是解決分配蛋糕問題,注重公平。馬克思經濟理論最早對市場經濟的生產過剩危機進行研究,全面描述了市場危機產生的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機,并加以理論分析給出了解釋和解決方法。馬克思提出市場按照規律,淘汰部分企業,讓部分企業清楚市場,可以有效消除部分過剩的產能,少數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和重新配置資產提高生產效率和利用率,從而擺脫產能過剩,促使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因此本文研究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參考意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馬克思供求理論
一、供給側改革
(一)供給側改革的任務
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學界稱之為三去一降一補,并且從全方面進行解讀。
我國食品的競爭力在國際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原因有二,其一,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業迅速發展,這便導致了我國的農產品存庫大量堆積。其二,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由于內部需求影響,食品進口量巨大,并且有上漲的趨勢。在制造業方面,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的產能過剩,以最近的口罩為例,明顯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但是在高端技術產品方面,由于技術的缺乏,生產水平不高,只能過度依賴進口。基礎設施方面,雖然我國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效率不高,浪費較為嚴重的弊端仍然大量存在。
在宏觀層面,就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經濟增長轉化為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量的積累,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味地追求國民生產總值,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失衡等問題。
(二)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去產能和去杠桿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對于我國的實體行業來說,由于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國家也給予一定得補貼,導致中小型企業資產嚴重輕化。在原材料產業和重資產行業,我國國有資產負債率極高,正是由于國有企業負債率高,才導致我國企業整體負債率偏高。這造成我國的去杠桿的一大阻力。其次,不能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來調節市場,要逐漸轉向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并行。在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市場必定形成大量過剩的產能。所以穩健的去產能,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等問題,就必須依靠行政力量來進行。
鐘正生研究院提出的兩條建議十分可行,第一,地方政府去杠桿,中央政府加杠桿。地方政府債務上升過快,已經成為我國債務范疇里的又一個重大風險。一直以來,政府賣地所得,四分之三留縣,四分之一上交國庫,場地建成以后所的稅收,四分之一歸縣所有,四分之三上交。但是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地方政府加杠桿的空間日益減小。第二,實現政府債務和國有企業債務明晰化。
去庫存,由于產能過剩,必然會導致庫存堆積,以房地產為例,我國房地產走勢直接能夠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大勢,一旦我國房地產崩盤,則會牽連各行各業,對我國經濟是災難性的打擊。所以要著力整合房地產行業,去庫存為重中之重。
補短板,力求三位一體,全面擴大有效供給,將補短板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環節。經濟增長取決于三大要素,G=a F(L,K),即全要素生產率a,勞動L,資本K。從勞動來看,當人口紅利消耗殆盡之后,國家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注重對人力資本的培養。
二、馬克思供求理論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想擴大生產,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資本要素投入大幅度提高,一個是通過技術革新等一系列創新,促使要素生產率提高。前一種生產擴大只是在規模上擴大,資本投資翻倍則生產規模翻倍,產量翻倍,是量的變化。
一是馬克思將社會再生產劃分為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環節,社會生產順利實現就要滿足一定的比例關系。生產是起點,中間環節是交換和分配,終點是消費。
二是商品資本、生產資本和貨幣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貨幣資本過剩,生產資本不足,實體經濟發展受到金融約束,出現大面積萎縮,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失衡。
總之,我國經濟增長中遇到的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出現問題,在于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之間、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內部都存在失衡問題沒有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供給端減少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促進供給體系高質量發展,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域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讀——基于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學術期刊 《當代經濟研究》 2017年4期.
[2]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經濟發展[J].賈康.求是學刊. 2016(06).
[3]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洪銀興.經濟學家. 2013(01).
[4]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新進展[J].蔣南平,徐明.當代經濟研究.2019(04).
[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管理創新[J].董艷玲.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02).
[6]習近平經濟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J].胡鞍鋼,楊竺松.人民論壇.2016(01).
[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J].文建東,宋斌.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8]供給側改革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J].林衛斌,蘇劍.?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01).
[9]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法的完善[J].徐孟洲.? 經濟法論叢.2017(01).
[1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影響因素研究[J].王娟,王思瑤.北京金融評論.2017(03).
[11]看懂中國產能過剩[M].北京大學出版社,徐滇慶, 2016.
作者簡介:鄭澤亞(1995-),男,漢,河南信陽,研究生在讀,福建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宏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