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靚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一科,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癥狀,穩定期患者病情基本穩定[1]。呼吸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COPD呼吸困難癥狀,但單一的呼吸功能鍛煉無法滿足患者康復需要,致使恢復進程緩慢。綜合肺康復訓練依據患者身體情況采取針對性康復鍛煉,從呼吸肌訓練、呼吸反饋訓練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綜合化的干預,旨在改善患者肺功能[2]。為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肺功能康復訓練在COPD穩定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3月—2020年3月間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COPD穩定期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2例)。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3]中COPD診斷標準者;COPD病情穩定≥4周者;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其他呼吸疾病者;合并全身嚴重性疾病者。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對照組:女11例,男20例;肺功能分級:I級16例,II級12例,III級3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4.56±5.23)歲。觀察組:女13例,男19例;肺功能分級:I級15例,II級11例,III級6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4.54±5.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營造干凈整潔的住院環境,采用一對一口頭宣教向患者講解囑COPD發病機制、護理要點,囑咐患者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依據患者飲食習慣和病情需要制定針對性膳食方案,以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嚴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多食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大便暢通。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肺康復訓練:(1)呼吸肌訓練指導。①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呈仰臥位,保持身體放松,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掌心置于肚臍處,囑其用鼻用力吸氣,用口呼氣。吸氣3~5 s,屏氣1 s后緩慢呼氣3~5 s,吸氣時向外擴張腹部,右手有上抬感覺,左手原位不動;呼氣時向內收縮腹部,右手有下降感,呼氣、吸氣時間比為1∶1,呼吸頻率控制在3~5次/min,每次訓練時間10 min,1次/d。②縮唇呼吸訓練:患者呈端坐位,用鼻吸氣,呼氣時將舌尖放置于下頜牙齒內底部,舌體弓起靠近軟腭、上頜硬腭交界處,縮攏口唇呈吹哨樣,使氣體通過縮窄口型緩慢呼出,每次呼氣持續時間4~6 s,吸氣和呼氣時間比為1∶2,15~30 min/次,3次/d。(2)呼吸反饋訓練。采用生物反饋儀進行呼吸反饋訓練,全面檢測患者呼吸頻率、幅度,患者保持端坐位,將呼吸傳感器放置腹部,依據患者身體情況設置相應的呼吸閾值,操作者發出呼吸指令,患者調整呼吸頻率和幅度,若患者調整呼吸后低于閾值,給予音樂反饋信號,30 min/次,3次/周。(3)肢體運動指導。①上肢訓練:患者呈站立位,抬高雙上肢,做上舉、平舉、內旋、外旋等動作,10~20次/組;患者雙腳前后分開呈站立位,膝部微屈,雙肘屈曲抱拳,向前側方交替出拳,10~20組/次。每次練習5~30 min,2次/d。②下肢訓練:行直腿抬高、快走、慢跑及上下樓梯練習,依據患者病情及身體耐受情況調整相應的訓練強度、時間,10~30 min/次,5次/周。
于干預前和干預30 d后評價兩組運動耐力和肺功能。(1)患者在平坦、長直的走廊步行,記錄6 min步行距離,患者出現胸痛、步態不穩、面色蒼白等癥狀時及時停止測試。(2)采用肺功能儀監測比較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包括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和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
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30 d后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m

表1 兩組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m
組別對照組(n=31)觀察組(n=32)tP干預前317.26?10.24 319.41?10.27 0.832 0.409干預30 d后352.62?12.84 386.97?12.95 10.570 0.000
干預前兩組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FEV1/FVC、MVV、FEV1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肺功能比較(±s)
組別對照組(n=31)觀察組(n=32)tP FEV1(L)干預前1.14?0.23 1.16?0.24 0.338 0.737干預30 d后1.34?0.28 1.64?0.29 4.175 0.000 FEV1/FVC(%)干預前41.58?5.69 42.23?5.74 0.451 0.653干預30 d后50.17?5.77 59.52?5.78 6.425 0.000 MVV(L/min)干預前46.82?5.92 47.34?5.96 0.347 0.730干預30 d后54.61?6.22 60.53?6.27 3.761 0.000
COPD患者常會存在呼吸困難、骨骼肌功能障礙等癥狀,長期缺氧過程中會加大呼吸運動,導致呼吸肌負荷過重,致使運動耐力和肺功能下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4-5]。既往臨床多側重于COPD的急性期治療,對于穩定期COPD患者干預不足,而穩定期患者康復管理對于COPD急性加重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6]。綜合肺康復運動訓練包括呼吸運動訓練、肢體運動等,通過科學、循序漸進的運動鍛煉有助于改善患者肌肉功能,提高其運動能力。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30 d后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FEV1/FVC、MVV、FEV1高于對照組,表明綜合肺康復鍛煉指導能夠提高COPD穩定期患者運動耐力,促進肺功能康復。李士榮等[7]研究表明,肺康復綜合鍛煉可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患者6 min步行距離,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實施綜合肺康復鍛煉,通過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呼吸肌鍛煉干預,可增強患者呼吸肌耐力和肌力,縮唇呼吸法能延緩呼氣流速,增加潮氣量,降低患者呼氣頻率[8]。腹式呼吸可改善患者腹肌、膈肌等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增加肺泡通氣量和肺活量,提高氣體交換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缺氧、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借助生物反饋儀行呼吸反饋訓練,可增強患者交感神經張力,促進呼吸的自主神經功能調節和氣體交換,使氣體在肺內分布至最大化,促使患者呼吸功能恢復正常,進行有節律的深慢呼吸[9]。同時配合肢體康復功能鍛煉,通過慢走、上下樓梯等訓練,能夠鍛煉肌肉生理功能,能夠提高患者肌肉的強度和耐力,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促進運動耐力的提升;長期堅持肢體鍛煉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缺氧狀態,加強肺部通氣功能,進而改善肺功能。
綜上所述,綜合肺康復鍛煉指導在COPD穩定期患者中應用效果確切,能夠促進患者運動耐力的提高,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