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平
永城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河南 商丘 476600
高血壓危象指由于高血壓患者受精神緊張、勞累過度或環境刺激等作用,出現周圍小動脈血管短暫而強烈的痙攣,導致血壓急劇上升,并出現頭痛、嘔吐、抽搐等癥狀,嚴重時可造成器官實質損傷[1-2]。傳統臨床護理措施難以滿足高血壓危象患者的心理訴求,且缺乏對患者日常生活的監督,而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是通過對家庭照顧者進行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使其積極參與到患者的疾病管理中,從而發揮家庭支持作用[3]。本研究探討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在高血壓危象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間于永城市人民醫院治療的高血壓危象患者共11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5)和對照組(n=55)。觀察組男23例,女32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49.65±5.17)歲,病程3~9年,平均病程(6.25±1.06)年,對照組男28例,女27例,年齡33~67歲,平均年齡(50.04±5.67)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32±0.9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①患者參照相關診斷標準確診者[4];②無認知、意識或運動功能障礙者;③家屬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者;④選擇直系親屬者。(2)排除標準:①合并冠心病者;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
1.3.1 對照組 采用基礎護理,包括吸氧、心電監護,進行飲食干預,以清淡飲食為主,定期為患者翻身拍背,協助患者下床活動。
1.3.2 觀察組 采用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包括:(1)健康宣教: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規入院介紹,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向患者及家屬發放高血壓防治手冊,包括疾病知識、診療方案及預防措施等,同時邀請家屬直接參與到護理過程中。每周安排家屬參與1次健康講座,對其進行強化教育,提升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2)飲食管理: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針對性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以低鹽低脂、清淡飲食為主,通過向患者發放儲油器、鹽勺等方式控制患者油脂及鈉的攝入量,選擇易咀嚼且高蛋白食物,戒煙禁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少食多餐、規律飲食原則,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家屬應全面掌握患者的飲食規劃,并對患者飲食進行嚴格監督,培養患者良好的飲食習慣。(3)用藥指導:在進行疾病知識普及時,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治療藥物的認知水平,使患者及家屬深刻了解藥物治療方式及效果,囑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囑家屬監督患者用藥情況。(4)運動指導及心理護理:合理、適當的鍛煉可有效控制患者體重,降低血脂水平,從而促進患者血壓恢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鍛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運動計劃。指導家屬陪伴、監督患者進行日常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慢走等,并督促患者堅持運動。此外,囑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情感交流,及時掌握患者心理狀態,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及治療,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支持。
(1)生活習慣:護理前、護理4周后,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表評估患者生活習慣,包括飲食控制(6項)、規律運動(4項)、治療依從性(3項)3個分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5]計分,5分表示全部做到,4分表示經常做,3分表示有時做到,2分表示偶爾做到,1分表示從未做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習慣越健康。(2)24 h動態血壓監測:采用動態血壓監測儀(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DMS-ABP)監測患者血壓,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4周后的日間、夜間、24 h動態血壓。
數據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治療依從性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習慣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生活習慣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 P<0.05。
組別護理前觀察組(n=55)對照組(n=55)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治療依從性tP 14.46?1.52 14.38?1.61 0.268 0.789 11.78?1.19 11.73?1.24 0.216 0.83 8.75?0.57 8.94?0.61 1.688 0.094護理后觀察組(n=55)對照組(n=55)tP 23.75?2.64a 21.28?2.25a 5.281 0.000 16.58?2.37a 14.72?2.14a 4.12 0.000 13.76?1.49a 11.43?1.35a 8.594 0.000
干預后,兩組日間血壓、夜間血壓、24 h動態血壓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24 h動態血壓比較(±s) mmHg

表2 兩組24 h動態血壓比較(±s) mmHg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 P<0.05。
組別日間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夜間血壓收縮壓舒張壓24 h動態血壓收縮壓舒張壓護理前觀察組(n=55)對照組(n=55)tP 179.62?4.26 178.73?4.28 1.093 0.277 103.45?3.24 102.68?3.17 1.26 0.211 152.47?4.35 152.53?4.29 0.073 0.942 94.53?3.74 93.85?3.67 0.962 0.338 165.64?4.59 164.78?4.67 0.974 0.332 100.56?2.72 99.83?2.68 1.418 0.159護理后觀察組(n=55)對照組(n=55)tP 139.17?3.69a 145.69?3.18a 9.926 0.000 84.35?2.72a 90.58?2.97a 11.472 0.000 131.24?3.56a 140.31?3.06a 14.329 0.000 79.23?2.54a 87.76?2.81a 16.701 0.000 136.54?3.28a 143.82?3.79a 10.772 0.000 82.35?2.24a 88.19?2.75a 12.211 0.000
原發性高血壓發病機制復雜,患者常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由于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從而引發周圍小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彈性下降,可引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6-7]。高血壓患者短時間內血壓升高,可引發高血壓危象,起病迅速,伴隨重要器官功能不全,除通過藥物逐漸控制血壓外,還應采取合理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質量,防止病情再次加重[8]。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治療依從性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可促進高血壓危象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干預后,兩組日間血壓、夜間血壓、24 h動態血壓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有助于維持高血壓危象患者的血壓穩定。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是指導家屬融入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充分發揮家屬對患者的支持與監督作用[9]。家屬參與臨床護理后,不僅能掌握疾病相關防治措施和護理知識,而且對用藥、規范飲食、定期監測血壓等干預方法有認同感,從而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工作,協助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督促患者遵醫囑用藥并進行合理飲食管理及健康運動,繼而保證降壓治療效果,穩定患者血壓[10]。此外,通過家屬的監督、鼓勵,能迅速培養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從而促進患者養成合理的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家屬參與式臨床護理可有效改善高血壓危象患者生活習慣,改善對患者血壓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