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平 余 豹 顧國忠
常州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 常州 213012
丹陽某裝配式鋼結構住宅,采用新型扁鋼管混凝土柱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體系,可拆卸底模鋼筋桁架樓承板(圖1)。扁鋼管框架柱寬度200 mm,與墻體厚度一致,長向300~500 mm,柱內澆筑自密實混凝土;框架梁為H型鋼,剪力墻鋼板厚5 mm,材質為Q355B和Q420B。其中30#樓地下2層,地上22層,建筑面積15 898 m2;31#樓地下2層,地上21層,建筑面積15 463 m2。地下室為勁性鋼骨柱,地上結構為1~2層商業用房,層高4.5 m,3層以上為標準層住宅,層高2.9 m。鋼結構工程總質量3 000 t。

圖1 三維結構模型
鋼結構主體施工的合同進度要求為4 d/層,工期緊迫,必須提前策劃施工總體方案,對塔吊布置、節段劃分、施工分區、工藝流程等進行優化,控制關鍵線路,節約工期,形成連續流水施工作業。
柱腳錨栓、鋼框架、樓承板等裝配式節點連接,對安裝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相應軸線、標高、垂直度的測量和校正措施必須到位。
本工程扁鋼管柱弱軸向剛度小,剪力墻鋼板厚度薄,容易產生焊接變形,施工過程中,應采取合理的焊接防變形工藝措施。柱梁采用端板式栓焊剛接節點(圖2),柱與梁翼緣板連接、管柱對接、鋼板剪力墻等現場焊接,均為全熔透焊縫,焊縫等級高,現場焊接工作量大。

圖2 端板式節點
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涉及的專業、工序多,鋼結構施工與土建鋼筋、管柱灌芯、樓承板澆筑、精裝修設備、水電等綜合管線穿孔,相互交叉施工作業。需將各專業圖紙有效整合建立BIM模型,優化工序銜接,提前進行施工模擬和碰撞檢查[1]。
結合現場場地條件、工期和吊重要求,優化后的塔吊布置方案(圖3)為:每棟樓2臺塔吊,30#樓西、南側布置,31#樓南、北側布置,塔吊型號為STC7020,臂長40~50 m,最不利工況額定起重量4.4 t,滿足鋼結構吊裝要求[2-3]。

圖3 施工場地布置示意
地下室施工階段,鋼構件臨時設置北側堆場,待地下室頂板施工完成,堆場轉移至南側頂板區域,頂板計算復核后采取加固等措施。
平面分區:根據塔吊和樓棟結構特點,以 軸為對稱線,每個樓棟2個施工分區,以相鄰4根柱梁組成的穩定框架柱網為安裝單元,2個班組由中間向兩端同步對稱擴展施工(圖4),既減少縱向安裝累計誤差,又加快施工進度。

圖4 施工分區
豎向分段:因地下室鋼骨柱首層無鋼梁連接,首節柱劃分至地上2層鋼梁位置,有效保證地下室混凝土施工時鋼柱不發生偏移。地上結構鋼柱按照3層為1個吊裝節段,長度8.7 m,最大吊重2.96 t,共計8個節段,柱拼接點位于樓層板頂標高以上1.30 m(圖5)。

圖5 鋼柱分段
以柱網單元(1柱3層鋼)為例,總體施工工藝流程為:鋼柱吊裝就位、纜風繩臨時固定→上下柱耳板定位螺栓連接→鋼柱二次校正→鋼梁安裝、柱梁腹板螺栓連接,形成穩定框架單元→上下柱對接→柱梁翼緣板焊接→鋼柱澆筑混凝土→樓承板施工。
4.1.1 地腳螺栓預埋
螺栓預埋采用定位支架(圖6),支架由套板和定位鋼筋組成,套板預先在車間數控制孔,確保孔位精度。根據設計圖紙,用經緯儀放線并標識柱腳螺栓縱橫向軸線,現場螺栓穿入套板,套板十字中心線與現場縱橫軸線對齊,用水準儀引測標高,螺母調節螺栓高度齊平。螺栓安裝時應自然下垂,保證垂直度,螺栓下端焊接4根φ20 mm定位鋼筋,其四周與基礎鋼筋頂緊焊牢,保證不會因混凝土澆搗引起螺栓移位。

圖6 螺栓定位支架
4.1.2 鋼骨柱施工
地下室鋼骨柱與混凝土梁鋼筋連接為施工重點,提前進行鋼筋三維放樣和碰撞檢查。混凝土梁多排鋼筋在鋼骨柱節點處理技術措施(圖7)為:梁縱筋盡量繞開鋼柱拉通;無法繞開時混凝土梁上、下層第1排主筋采用連接板,第2、3排鋼筋采用套筒連接;梁受扭鋼筋采用連接板與柱連接;構造鋼筋插入外包混凝土層。

圖7 鋼骨柱與鋼筋連接
4.1.3 校正工藝創新
鋼柱出廠前表面做好定位標識,現場架設2臺經緯儀,在相互垂直位置投點測量,依次調整標高、軸線、垂直度偏差。每節柱的定位軸線應從地面基準線引出,樓層采用設計標高控制。常規鋼柱校正工藝為:鋼柱對接口現場焊接上下T形板,板件放置千斤頂,調整到位后,T形板再割除打磨,現場工作量較大。為此,對校正工藝進行創新:將耳板上下接口端做成梯形,懸挑80 mm,用于放置專用調節器(圖8)。調節器由上、下內螺紋套筒(A65)+中間調節螺桿(M24)組成,套筒帶槽口,直接卡入上下耳板懸挑端,扳手轉動螺桿螺母,可實現上柱安裝位置調整。調節器螺紋連接精度高,操作簡單靈活,省時方便。

圖8 耳板節點優化
4.1.4 對接焊接工藝
鋼柱現場對接為全熔透焊縫,采用不加引弧板焊工工藝:2名焊工在相對兩面、等溫等速對稱焊接,第1層焊縫按逆時針方向距柱角50 mm起焊,每層焊完清理焊渣以后,各層距離前一層起焊點30~50 mm開始焊接,拐角放慢焊絲移動速度,焊成方角。現場搭設專用焊接操作平臺,并做好防風防雨措施。
H型鋼梁采用2點吊,吊點位于上翼緣L/4處,由于鋼梁自重輕,在塔吊起重能力范圍內,故采用一機多吊,一次吊起同一豎向位置多根鋼梁,這樣可以提高塔吊工效,節約工期[4]。
1柱3層梁施工工藝流程為:下層鋼梁吊裝→測量校正→梁腹板螺栓初擰→同樣方法安裝中、上層鋼梁→框架單元軸線、標高二次復核→上、下、中層鋼梁螺栓終擰→上、下、中層鋼梁與柱翼緣板焊接。
柱梁接頭為全熔透焊接,先焊梁下翼緣板,再焊上翼緣板以減少角變形;先焊梁一端,冷卻至常溫后,再焊另一端,柱兩側梁端應同時與柱對稱焊接,可減小焊接約束,防止柱因焊接產生二次偏斜。
剪力墻鋼板薄,寬厚比大,平面剛度差,焊接和運輸容易變形,應采取防變形工藝措施:將剪力墻鋼板與上層鋼梁在車間組裝焊接成整體,方便運輸和吊裝,避免現場仰焊焊縫,并能有效防止薄板構件變形。
鋼板剪力墻為抗剪設計,現場嚴格遵守施工順序(圖9):上層鋼梁+剪力墻鋼板整體吊裝→墻板與鋼柱魚尾板臨時螺栓固定→墻板水平加勁肋焊接→墻板與下層鋼梁上翼緣水平焊接(從中間向兩邊對稱焊接)→待主體結構全部施工完成,墻板與鋼柱魚尾板豎向焊接固定,拆除臨時螺栓[5]。

圖9 鋼板剪力墻焊接示意
為減少薄板焊接變形,焊接時采用小電流、小直徑焊絲,減少焊接熱能量輸入,同時焊接前預先做好點焊固定等限位措施。
本工程可拆卸底模鋼筋桁架樓承板型號HB1-90,寬600 mm,高90 mm,鋼筋桁架片與底模板通過扣件連接成組合模板(圖10),全部在車間制作完成,樓承板在施工階段替代模板使用,使用階段替代板底受拉鋼筋,樓層混凝土施工完成,底模可直接拆除周轉使用,優勢顯著。

圖10 可拆卸底模鋼筋桁架樓承板
工藝流程為:吊裝→鋪設→支座鋼筋點焊→栓釘焊接→鋼筋綁扎→洞口處理→收邊板與臨時支撐安裝→混凝土澆筑→底模拆除。模板底部應均勻設置剛性墊條,滿足樓板混凝土澆筑的平整度要求;跨度或懸挑超出規定范圍時,按照設計要求設置臨時條狀支撐。
鋼梁開孔主要涉及精裝修,新風、燃氣暖風機、空調內外機等設備,以及消防水電等綜合管線,開孔大小、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采取節點補強措施,相關專業提前溝通,利用BIM技術進行篩選、碰撞檢查。
根據施工需要,計算復核塔吊和施工電梯附著位置受力對主體鋼框架結構的影響,根據計算結果對柱、梁節點加固,施工過程中注意做好動態監測。
本文通過項目實踐,總結適合扁鋼管柱梁鋼框架-薄鋼板剪力墻結構體系的施工技術,對工藝方案進行優化創新,提前策劃、預控,使施工質量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主體鋼結構施工實現了4 d/層的工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