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勇
上海三維工程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0
目前,針對盾構施工下穿鐵路地面變形量控制的問題,許多專家做了相關研究。其中,何永洪等[1]針對成都軌道交通9號線三院站—太平寺站區間盾構隧道下穿成貴客運專線機場路隧道工程,采用嚴格控制掘進參數、強化注漿、加強監測與信息化施工等措施有效控制地面變形;趙星[2]針對南通軌道交通盾構隧道下穿寧啟鐵路,采用有限元軟件Midas-GTS建立模型,計算得出地層具有較大沉降量;廖凌軍等[3]提出采用“隔離樁+袖閥管注漿”的施工方法,降低了蘇州軌道交通下穿京滬高鐵丹昆特大橋工程的施工風險。綜上所述,盾構施工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地面與鐵軌產生變形,這會對鐵路的正常運營產生不利影響,降低地上鐵路的運輸安全。為確保隧道盾構施工過程中地面鐵路的正常運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地面與道床的變形。本文針對無錫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盾構下穿京滬鐵路及滬寧城際高鐵段,通過實時監測并及時調整施工參數等措施,確保盾構安全通過既有鐵路區段,對類似工程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三院站—無錫火車站區間隧道左、右線長度分別為788.901、785.985 m,左右線間距為13.0~17.0 m,隧道頂至地面距離為8.5~15.0 m。結合工程地質條件,采用土壓平衡盾構機施工,盾構機由三院站出發施工左線段,到達無錫站后掉頭施工右線段。隧道采用預制C50鋼筋混凝土管片襯砌,管片外徑為6 200 mm、內徑為5 500 mm、厚度為350 mm、寬度為1 200 mm,每環由6塊管片組成。
隧道以60°偏角斜穿京滬鐵路的6股軌道,以40°偏角穿越滬寧城際高鐵的7股軌道(圖1)。其中,京滬鐵路為碎石道床,滬寧城際高鐵為整體混凝土道床,且滬寧城際高鐵道床已在地鐵下穿段做了加固處理。左線由382環開始進入京滬鐵路,至495環出滬寧城際高鐵;右線推進至117環開始進入滬寧城際高鐵,推進至245環盾尾出京滬鐵路。隧道下穿鐵路段位于300 m小半徑曲線上,豎向最大坡度為2.875 5%(圖2)。

圖1 盾構機與鐵路線路平面位置關系

圖2 盾構機與鐵路線路豎向位置關系
1)變形控制要求高。按照相關規定,京滬鐵路單次測量軌道沉降速率預警值為2 mm,1 d(24 h)的報警值為4 mm;滬寧城際高鐵單次測量軌道沉降預警值為1 mm,報警值為2 mm;地表沉降的控制標準為實時監測,沉降速率為0.5 mm/d,日沉降量不超過2 mm,最終累計沉降量不超過10 mm并以限值的80%作為報警值,工程精度要求高。
2)工程地質復雜。區間穿越京滬鐵路段土層主要為黏土層,穿越滬寧城際高鐵為黏土與砂質粉土層(圖3),隧道上方土層分布情況復雜,土體強度低且砂質粉土層存在地下水,地下水主要形式是微承壓水,這在隧道開挖過程中是一種安全隱患。

圖3 隧道下穿鐵路地質剖面示意
滬寧城際高鐵為整體混凝土道床,目前已在下穿段采用“鋼筋混凝土板+樁”對道床進行地基加固,樁基礎采用的鉆孔樁與右線隧道最小凈距為0.077 m,與左線隧道最小凈距為0.865 m。
京滬鐵路為碎石道床,在盾構施工中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道床的沉降[4],若沉降過大,將會影響既有鐵路的運營安全。在盾構施工區域內先做好地基加固措施,可以減少地層蠕動,避免顆粒黏結等情況的發生,使孔隙充分填充,提高地基的穩定性[5]。在盾構穿越范圍內,對未加固土體采用斜向或垂直注漿加固,其加固剖面如圖4所示。采用地面袖閥管注漿與鉆桿后退式注漿工藝對地基進行加固,注漿孔縱橫向間距為1.2 m×1.2 m,呈梅花形布置,注漿液擴散半徑為0.8 m。最外2排注漿孔采用1∶1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其余注漿孔采用1∶1水泥漿,規格為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

圖4 京滬鐵路及滬寧城際高鐵注漿加固剖面示意
該工程選取穿越前100 m和線性、埋深、地質等工程條件類似的兩地段作為盾構的2個試推進段。盾構下穿前應根據試推進段制定合理的施工參數,其中包括推進速度、盾構姿態、土壓力等施工參數[6],該工程具體施工參數見表1。其中對于推進速度,根據以往施工經驗,需將盾構掘進速度控制在35 mm/min以內[7],再結合試推進段地層、隧道變化情況,制定盾構推進速度為:過京滬鐵路推進速度控制在7環/d,過滬寧城際高鐵施工推進速度控制在6環/d。在試推進過程中,將盾構姿態調整到最佳,減少不必要的停機,保證盾構的連續推進,這對地面沉降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8]。另外,出土量對開挖面的穩定性產生巨大影響,所以控制排土量是控制地表變形的最重要因素[9]。在盾構法施工過程中,開挖隧道直徑小于盾構機外徑,這會形成建筑空隙,進而使得地面沉降,因此需要同步注漿填充空隙。

表1 盾構推進參數擬定
在盾構下穿既有鐵路施工過程中,常在地表面設置自動化監測設備[10-12]。盾構推進的過程中,地上鐵路處于運營狀態,采用人工監測不僅會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難以保證人身安全,故采用自動化全天候實時監測。盾構下穿既有鐵路時,采用全站儀24 h自動監測,若遇特殊情況,監測頻率為1 h/次。為了確保監測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在盾構下穿期間測量人員24 h值班,每環監測2次,開始階段監測1次,結束階段監測1次。根據監測的實時數據,做出每時沉降變化圖和每日沉降變化圖,并在每時沉降變化圖中點出盾尾脫開的變化。在盾構穿越后前7 d監測頻率為4次/d,穿越結束后第2周監測頻率為2次/d,穿越結束第3周以后為1次/2 d。
京滬鐵路共設置62個監測點,其中包含15個路肩點;滬寧城際高鐵共設置78個監測點,其中包含21個路肩點。其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如圖5、圖6所示。

圖5 京滬鐵路監測點布置示意

圖6 滬寧城際高鐵監測點布置示意
3.3.1 穿越京滬鐵路監測數據
盾構通過地面軌道上的監測點的數據變化情況如圖7、圖8所示。盾構在穿越京滬鐵路過程中累計最大沉降量為-2.1 mm,對應監測點號為JH3+2;通過路肩點監測數據,京滬鐵路地表監測累計最大沉降量為-2.5 mm,對應監測點號為JH4+0A,其最大值均在規定范圍內,施工參數選取合理。

圖7 京滬鐵路地面監測點變形

圖8 京滬鐵路路肩點累計變形
3.3.2 穿越滬寧城際高鐵監測數據
盾構開始下穿滬寧城際高鐵區域時,地表監測數據處于規定范圍內。在盾構脫離監測點HN4+1約18.2 m時,監測點HN2-3監測隆起值為2.4 mm,具體可見圖9;監測點HN4-1監測隆起值為2.5 mm,監測點HN6-1監測隆起值為2.5 mm,地表監測數據反映滬寧城際高鐵軌道隆起達到預警值,具體可見圖10、圖11。

圖9 地表隆起預警監測點與盾構機位置關系示意

圖10 滬寧城際高鐵監測點累計變形

圖11 滬寧城際高鐵監測點變形速率
在盾構穿越滬寧城際高鐵的過程中,地面變形達到預警界限,需要通過采取措施來減少地面隆起變形,保證地面鐵路的運營安全。
在施工參數推進的過程中,根據滬寧城際高鐵地面監測點HN2-3、HN4-1、HN6-1數據判斷地面隆起已經達到預警值,隆起原因初步分析為:此時盾構處于上坡推進過程中,土壓力未及時調整導致土壓力值過大,致使鐵路地面隆起;預警監測點位置位于盾構推進的后方,其位置注漿量可能處于飽和狀態。因此,初步控制是通過調整施工參數來降低地面隆起變形。其中,將推進速度降低為15~25 mm/min,土壓力降低為0.2 MPa,注漿量調整為3.6~3.8 m3。
調整施工參數后,通過地面監測點數據顯示,按照此參數繼續進行盾構掘進,地面隆起速率略有降低,但是累計隆起變形仍然較大。
在盾構機盾尾與HN6-1監測點距離約為27.6 m時,監測點HN2-3、HN4-1、HN6-1仍具有隆起趨勢。根據調整施工參數后的盾構監測結果分析,土壓力及注漿量是影響鐵路隆起的次要原因。綜合分析隆起的主要原因為:盾構穿越滬寧城際高鐵基礎形式為整體混凝土板。在盾構施工前,混凝土板受力處于平衡狀態。在盾構推進過程中,其處于2.725%的上坡段,存在1個30~35 t向上的作用力(圖12),故打破了混凝土板原有的平衡狀態;盾構機此時處在半徑為300 m的右轉小半徑圓曲線上,左側頂進推力約為右側頂進推力的2倍,因此盾構機通過管片施加給左后方土體一個徑向的應力,盾構穿越時后方管片徑向應力如圖13所示。

圖12 盾構穿越時盾構垂直應力示意

圖13 盾構穿越時后方管片徑向應力示意
根據綜合分析,在此后盾構推進過程中,將1環平均分為3次掘進完成,每掘進40 cm,停機30 min,每次掘進完成后回收千斤頂釋放土體應力,同時回收千斤頂組數不得超過3組,目的在于釋放盾構機盾尾后方管片與土體的壓力,減小盾構掘進對土體的擠壓;推進速度保持15~25 mm/min;土壓力保持在0.2 MPa左右;注漿量保持在3.6~3.8 m3。
采取以上措施后,地面隆起速率逐步趨于平穩狀態,最終沉降量也在規定范圍內,具體沉降量變化如圖14~圖17所示。地面監測點顯示,最大累計隆起值為3.0 mm;盾構通過混凝土板后,監測點監測變形值逐漸呈下降趨勢,最大累計隆起值為2.2 mm,滿足規定要求。

圖14 HN2-3監測點累計變形

圖15 HN4-1、HN6-1監測點累計變形

圖16 HN2-3監測點變形速率

圖17 HN4-1、HN6-1監測點變形速率
1)盾構下穿京滬鐵路的過程中以及下穿過后,累計最大沉降值為2.5 mm,滿足規定要求,這說明最初擬定的掘進參數及施工方法合理,能有效減少地面變形。
2)盾構下穿滬寧城際高鐵的過程中,由于滬寧城際高鐵道床為混凝土筏板,且盾構處于上坡掘進過程中,筏板在豎直方向的力的平衡被打破,造成地面隆起。而后采取的措施可有效將累計變形以及變形速率降低在規定范圍內,故施工方法選取合理。
1)盾構下穿鐵路的施工中,對于地面變形的要求嚴格,因此需要加強地面變形監測,及時得到有效數據,才能選取合理的施工方法控制變形。
2)針對不同的鐵路道床,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參數。對于碎石道床的京滬鐵路,采用控制土壓力、注漿量等施工參數即可順利通過;而對于整體混凝土板道床的滬寧城際高鐵,需要從受力角度綜合考慮。
3)針對滬寧城際高鐵道床為整體混凝土筏板,且盾構處于上坡推進過程中的情況,由于豎向力平衡被打破,從而造成隆起變形較大。采用降低推進速度、控制注漿量等施工參數以及回收千斤頂降低混凝土板豎向力,可有效降低鐵路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