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龍 冶偉冬 王志云
(1.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2.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3.大連海洋大學海洋與土木工程學院)
當前,企業編制的應急預案存在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準確的風險評估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過查閱文獻,目前主要對危險貨物的港口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的研究較多[2-4],但對于鐵礦石港口企業的安全風險評估研究較少。
與原有內河鐵礦石港口相比,新型鐵礦石港口企業分為碼頭、皮帶廊道、后方轉運站、筒倉及除塵系統,不再設置露天鐵礦石堆場,貨物通過碼頭皮帶機直接輸送到后方筒型倉庫,通過裝車樓裝進汽車運走,整個輸送過程設置除塵系統,作業環境較好,如圖1所示。

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起重設備的大型化、靠泊噸位增加、環境除塵系統的增設等,使得港口設施復雜化,安全風險不斷增加。由于不再設置露天堆場,鐵礦石直接由皮帶機運輸進入大型筒倉,使得機械傷害和有限空間作業的風險提高,狹長皮帶機、高大的轉運樓和除塵站讓新型鐵礦石港口面臨與原來不同的風險,而企業在編制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前只是按照原有風險進行評估,忽略由于新型港口風險的不同,造成安全風險評估漏項,應急預案體系不全面,針對性不強,故內河新型鐵礦石港口企業的安全風險評估是十分必要的。
新型鐵礦石港口一般和附近鋼鐵廠配套,除了對鐵礦石進行卸船,還需要對白云石、煤炭進行卸船作業。鐵礦石和白云石為非易燃、易爆、有毒物質,但其在裝卸過程可能產生揚塵,對作業人員造成塵肺等疾病。煤炭具有可燃性,在皮帶機運輸和筒倉儲存的過程中如遇火源,很有可能發生火災事故。
內河的鐵礦石船舶一般不會超過5 000 t 級,船舶到達碼頭進行靠離泊作業,其風險來源主要為非適泊船型、不良泊穩條件(突發強風)、碼頭附屬設施不良以及人為誤操作等因素,嚴重時會造成船舶失控、沉船及碰撞碼頭等事故,風險較大。
2.3.1 碼頭區域作業風險辨識
鐵礦石碼頭貨物卸船作業主要包括碼頭前沿鐵礦石等散貨和皮帶機轉運作業。卸船作業使用卸船機或門座式起重機,其均為大型起重設備,如果突遇暴風,在沒有及時固定起重設備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大型起重設備脫軌、倒塌,造成人員傷亡。鐵粉屬于易流態固體散裝貨物,如果鐵粉含水量高,其在卸船移檔過程中可能隨著船舶橫搖而流向一側,使得船舶達到一個危險的傾度而突然之間傾覆,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同時由于涉及臨水作業、起重作業和皮帶機輸送,還有引發起重傷害、機械傷害、車輛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淹溺和觸電等事故的可能。
2.3.2 后方區域作業風險辨識
王老師:聽起來似乎有一些道理。憑借良好語感和模仿,學生在一開始的確不會出現太多的病句,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套用句式。但即便他們說對了、寫對了,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對”,而只是“我感覺對”。脫離模仿造句階段后,學生最終還是要依靠理性來分析句子而不只是憑感覺來判斷。因此,在語感培養達到一定基礎之后,第二個階段就需要補充語法知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交流時做到“準確地表述”,而不僅僅只是“表述”。遺憾的是,我們現在主張“淡化語法”,讓學生的語言學習永遠處在“跟著感覺走”的狀態,導致現在學生的交流、表達中存在大量的語病,這反而影響了學生的表達熱情。
新型鐵礦石港口后方主要涉及皮帶機運輸、貨物進倉、出倉、裝車和除塵等。如果后方裝卸涉及可燃貨物煤,煤具有燃燒特性,在后方運輸區域、筒倉及裝車過程,一旦遇火源,很有可能發生火災事故。皮帶機、除塵設備均為用電設備,存在風險有觸電、電氣火災等。鐵礦石主要由皮帶機運輸,因皮帶機防護缺失,人員可能受到碰、割、戳、碾、擠等機械傷害。鐵礦石在裝車時,如果操作不當,可能造成鐵礦石等物料散落,發生物體打擊。由于貨物裝車過程中車輛較多,如果沒有合理的交通組織,貨運汽車可能與來往的作業人員和車輛發生碰撞,造成擠、壓、碾、碰等人身傷害事故。
筒倉、皮帶機廊道、除塵器框架平臺、除塵管道及煙囪布置位置較高,對其進行設備維修、巡檢操作時,當個人防護措施不到位,可能出現高處墜落的風險。同時筒倉、除塵器、除塵管道等封閉、半封閉場所屬于有限空間,進入這些場所前,通風措施不到位時,容易發生由于缺氧造成的中毒和窒息事故。
通過上述對內河鐵礦石港口風險辨識,主要存在船舶碰撞事故、大型起重設備傾倒事故、有限空間作業的中毒和窒息、起重傷害、淹溺、機械傷害、觸電、火災、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車輛傷害等。
通過上述對內河鐵礦石港口風險辨識、匯總,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即格雷厄姆—金尼法)和風險矩陣法對風險進行評估,根據各類風險的大小確定編制哪些類型的應急預案。
(1)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是一種針對作業人員處在危險環境中的半定量危險性評價方法[5],作業條件的危險性量化值(D)取決于3 個因素:①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②作業人員暴露在危險作業環境的頻繁程度(E);③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C)。
它們的關系用簡化公式表示為

其中,D值越大,作業的危險性就越大,其等級劃分見表1。

L、E、C這3 個因素的取值范圍如表2~表4 所示。



結合辨識的風險使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參照有關法規和標準,對L、E、C進行賦值,計算出危險性分值(D),再對照危險性等級劃分表來評價作業的危險性等級,如表5所示。
由作業條件危險性評估得出船舶碰撞事故、大型起重設備傾倒事故、起重傷害、淹溺和機械傷害的分值大于70 分,屬于顯著風險,風險等級為高;有限空間作業的中毒和窒息、火災、高處墜落、觸電、車輛傷害分值大于20 分,屬于可能危險,風險等級為中;物體打擊分值低于20分,屬于稍有危險,風險等級為低。

(2)風險矩陣是由2 個要素值確定另一個要素值,是根據風險造成后果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確定風險的大小[6]。根據新型內河鐵礦石港口的風險情況建立風險矩陣,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確定為5個等級,分別賦予5 分到1 分,具體見表6;將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嚴重性確定為5 個等級,也分別賦予5 分到1分,具體見表7。


注:風險后果中死亡人數、重傷人數的確定是參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 號)進行描述的;若其他行業/領域對后果嚴重性有明確分級的,可依據相關規定具體實施。
根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嚴重性2 個要素分值乘積得到等級,即極高風險等級、高風險等級、中風險等級、低風險等級,具體見表8。根據新型內河鐵礦石港口辨識的風險進行風險矩陣評估,結果見表9。

通過風險矩陣評估得出船舶碰撞事故、大型起重設備傾倒事故、有限空間作業的中毒和窒息、淹溺和機械傷害分值為12 分,屬于高風險;除了物體打擊、車輛傷害分值為6 分,屬于低分險,其他均為8 分或9分,屬于中風險等級。

(1)根據評估結果,得出內河新型鐵礦石港口企業船舶碰撞事故、大型起重設備傾倒事故、淹溺和機械傷害風險較高,需要企業重點關注,采取針對性的應急措施;有限空間作業的中毒和窒息、起重傷害、火災、高處墜落、觸電風險屬于中度風險,建議企業各車間或班組應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
(2)建議企業在編制綜合應急預案的前提下,應編制船舶在碼頭前沿水域發生碰撞事故的專項應急預案和大型起重設備傾倒事故的專項應急預案。船舶碰撞事故的專項應急預案應考慮海事部門在應急處置的作用;大型起重設備傾倒事故專項應急預案應包括特種設備相關處置內容,以免由于沒有考慮海事部門和特種設備應急處置而造成預案體系缺失。
(3)有限空間作業的中毒和窒息、起重傷害、火災、高處墜落、觸電幾類事故應當編制現場處置方案,應側重發生事故時班組第一時間的處置能力,當出現險情及時采取有效性的處置,避免進一步蔓延成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