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苦水謠 甜水歌

2021-09-14 02:47:38文璟
飛天 2021年9期
關鍵詞:工程

文璟

引子:救命的紅軍泉

山城堡,在甘肅環縣北部一個山梁上。

十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極度寒旱的地方,七溝八岔的河道干涸裂縫;綿延的山丘光禿禿的,如同開鍋的饅頭,四季沒有一點生機。

把時間再推到八十五年前,也就是1936年11月,就在這座山梁上,有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聞名全國。戰役被稱之為“紅軍長征最后一役”,戰役的勝利為促成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創造了有利條件,其重大意義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

這些年,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我經常到山城堡紀念園瞻仰,錘煉黨性,尋找初心。當我揭密戰役勝利之因時,卻意外地發現,除了正確的戰略、靈活的戰術、頑強的意志和群眾的支援,還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天時和地利——缺水的困境。

紅軍長征途中,哪一場戰役不是困境求勝、絕處逢生?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后,計劃實施寧夏戰役,國民黨遂派重兵圍追堵截,中革軍委就把粉碎進剿的國民黨嫡系胡宗南集團的戰略安排在剛解放半年的環縣甜水山城一帶。

如此重大的戰略安排,為什么要放在山城呢?在環縣,水比糧缺。試想,在極度缺水的地方,數萬人在周圍來回運動穿插,吃水是第一要事。山城一帶又極度干旱缺水,方圓三十余里只有極少的苦水,人直接不能飲用。能供數萬人飲用的水源,唯有山城堡村李井子的一口泉水。

1936年6月,環縣就已解放,黨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動員群眾封閉井窖,對胡宗南部實行“堅壁清野”,把有限的淡水提供給紅軍,這口泉水是關鍵的戰備資源。山城堡離任老支書馮世志從小就聽當地人講戰役與泉水的故事,當年紅軍進入山城堡,當地群眾就送出了這口泉水,紅軍專門安排一個排的兵力日夜把守。

占據了水源,就等于掐住了對方的命門,比占領陣地更重要。胡宗南部被困在甜水山城梁一線,口渴了只能喝溝道里的苦水,導致大多士兵腸胃不適,直到天黑才到山城梁。夜黑、口渴、疲憊,是紅軍給對方軍隊早已布下的局,剛到山城梁,紅軍從幾面發起猛烈攻擊,一舉殲滅他們一個師的兩個團!

山城堡戰役的勝利,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戰。蘊含無數英烈鮮血和生命的勝利,離不開這一眼救命的泉水。如今,戰爭的硝煙已遠去,在山城梁上,紅軍英勇的戰斗精神和群眾支前的奉獻精神成為當地人們與水抗爭的歷史教材。李井子的這口井,為紅軍勝利作出了貢獻,群眾為了紀念它,就取名為“紅軍泉”。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老百姓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從尋找泉水開始的。這口泉水,成為軍民魚水深情的見證;也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凝聚脫貧致富的精神力量。一看到這口泉水,就能想到這片紅色的土地,人們艱苦奮斗的歷程。

從地下的泉水到天上的雨水,從地下的井水再到黃河水,環縣解渴史,涵蓋了黨帶領人民群眾脫貧攻堅的奮斗史。如今這口紅泉,被當地保護了起來,靜靜地座落在李井子的溝邊,如同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向來來往往的探訪者講述一段段關于吃水的故事……

上篇 尋找泉中水

環州自古就是個“地瘠民貧”的地方,舊縣志這樣記載:山童水劣、罕世漁樵,風高土燥、秋早春遲。明朝曾有“全縣干旱赤地千里”“莊稼顆粒未收,死人不少,逃亡更多”等缺水和旱災現象的記錄。

缺水,也因水而出名。環江,就是貫穿環縣南北的一條河,汩汩的河水,哪里有江的波瀾壯闊。只有在秋季偶爾天降暴雨的時候,洪水滔滔,滾滾如江。

傳說千年前的北宋,范仲淹在這里屯軍戍邊時,就被水困擾著,唯一的環江,水質苦澀,人畜不能飲用,他決心尋找水源。有一天,他騎著戰馬行至城西名叫鴉兒樓的地方,坐騎突然停止不前,昂首朝天嘶鳴三聲,然后用前蹄在地上刨了三下,于是一眼清澈旺盛的泉水噴涌而出。范公下馬用手捧起一嘗,味甘如露,便發動士兵在此掘出一個大泉池,出現“千軍萬馬飲而不竭”的神奇景象。百姓為感恩載德,便命名此泉為“范公廉泉”。以后不知何故,此泉逐漸消失,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老城組澇壩坑的龍王廟故址的西南邊,發現了一塊井沿石,正面鐫刻著“范公廉泉”四個大字。七十年代老城通了自來水后,石碑隨著井的填埋不知去向。

不論是歷史,還是傳說,都說明一個事實,環縣人把水看得特別重要,傳說水的故事,就是給予對水的美好渴望,很多看起來水靈靈的地方,其實都和水無緣。毛井故名為毛氏之井,就是在該地只有姓毛的人家有一口水井;甜水是與該地大多數為苦水相對而言,周圍五百多平方公里只有這里一處有香甜的水源;南湫是因為北湫而得名,北湫有一個大石坑,集聚的洪水不易滲漏,人們常飲用此水。南湫鄉所在地的洪澇池,這個四面環山的地方,并無一丁點小澇池和水。天池,就是個如池的干掌。地下水也很奇缺,最淺的井也在五十米左右。

缺水,也因水而悲劇頻發。生活在小南溝鄉。豐臺岔村的一位青年農民,為修一條能通架子車的拉水路,被溝崖膠泥土塊砸傷,不治而亡。楊胡套子村季陽洼組姚志英的長子和姚志雄的長女,在農歷大年三十趕著牲畜到溝里飲水,突然山體滑坡,雙雙被壓在深溝里,最后連尸體都沒找到。合道鎮白虎掌村,離十里有一眼泉,方圓50戶群眾都靠著這眼泉生活,村民天蒙蒙亮就趕著毛驢去排隊等水,來回一趟就是半天時間。那時找水的路不好,因路窄陡,村民趙明月上坡時驢突然累倒,滾下深溝摔死,他因施救不成,滑下溝里,被摔傷骨折……

水不但缺,而且苦,如同苦澀的生活。泉和井都是地下水,掏泉掘井,只看流量旺不旺,不管味道是苦是咸,更不管衛生和安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環縣只有土井千余眼,可利用的水庫十多座,而且水質不符合飲水標準。何止是山城鄉,全縣境內不但水缺,而且水苦,遠不夠飲水標準。這里我應用一次水務局提供的科學檢驗結果:地表徑流,水質超標高達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地下淺層水,主要是靠大氣降水補給,環縣降水量少,即使有也都排泄轉化為地表水,形成徑流;能真正開采的僅限于地下深層水,但是埋基深、礦化度高,大半不能直接飲用、灌溉。

山城趙莊村民小組附近的深溝有一眼泉水,周圍四十多戶人祖祖輩輩都用,村民王翠華家距離泉水兩公里,算是最近的一戶。可泉水少得就像滴眼淚,重要的是連苦帶咸,喝不成。她說,喝第一口澀,第二口就咽不下,渴急了喝幾口,肚子就痛。2008年,我在甜水鎮甜水街村水溝沿組采訪,全組四百多口人,五十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原因就是“甜水”含氟超標,長期飲用的人一到四十歲后就患上了大骨節病,輕者身體畸形,重者癱瘓在床。那年,七十歲的氟病患者翟玉英老人雖然耳聰目明,但身體佝僂,雙腿變形,原來一米五的個頭現在不到一米二。老人說,她從四十歲就癱在床。后來政府組織專業人員通過化驗水質確定為氟中毒,以后政府每年都給藥治療,投資建人飲工程。吃上窖水后她的病情有所好轉,但仍要拄著雙拐,已經沒有了自理能力。鄰居魯明亮是甜水鎮張鐵村人,到水溝沿組當上門女婿,十年后胳膊和手上的骨關節也發生了變化。

因為缺水,他們就千方百計珍惜每一滴雨水。天下雨的時候,就等著吃洪水,遇到干旱的時候,就吃苦咸水,老井、河塘干枯的時候就高價買水。這里冬天風沙大,氣候惡劣,但人們往往盼望冬天的到來,是因為冬天河里苦咸水結的冰,融化后人喝了不覺得苦,所以冬閑的時候,生活在這里的人都閑不了,整天在河里敲冰,再趕著毛驢將敲下的冰馱到家里積攢起來。環縣人把水看得極為珍貴,勝過珍惜一粒粒糧食,淘米、洗菜后的水都留下來洗臉洗衣服,之后再拿來喂豬,從來沒有隨便潑掉的水。一年四季,青壯年勞力必須守在家里,承擔找水的重任,連外出打工的機會都沒有。農村人把洗澡看成很“奢侈”的事情,大多人一生都洗不上一兩次澡。秋天,溝里有水的時候,農村人常圍擋成一個壩用來給羊洗澡,男人和小孩在洗羊的時候順便給自己洗個涼水澡,但是女人是沒有這個機會享受的。比較講究的人有時洗洗腳,那也是洗過臉的水,熱水澡大多是縣中南部人的獨特享受,就是每到春節做豆腐時,用熱豆漿水洗一回,洗后的漿水也舍不得倒,用來飲羊、飲牛。

農村人吃水艱難,縣城人用水也吃緊。縣城井巷子有一口井,全城職工和當地群眾每天都在排隊等水,隨著人口的增加,這口井根本滿足不了上萬口人的需要,于是就在城周圍找。城西川五公里處的廟兒溝,有一眼泉水,是縣城唯一可以利用的水源,人越來越多,水越來越少,于是又在縣城打機井,兩處水混合著用,但還是很缺,經常采取分片供水的辦法。一些外地人來環縣,想洗個熱水澡,都是一種奢望,更不用說縣城常年生活的人。

從我記事起,找水便是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我家在環縣西南部,算是氣候條件較好的。大多數人認為,氣候條件較好,土地就不干旱,不干旱就不缺水。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我們一個莊,十多戶上百口人,守著一眼上百年的老泉子。泉水在專業術語上叫地表水,也叫地表徑流。“紅軍泉”就是屬于這一種,多半都在深溝里,或溝洼、或溝邊、或溝垴。我家從溝邊搬到灣垴后,開始還在吃老泉子的水,人擔驢馱來回需要一個小時。以后在莊左邊打了一口水井,井水不知是淺層地下水還是深層地下水,總之,這是我家開發利用的第一口井。井有四十多米深,水量少,有咸味,越喝人越渴。吊水很吃力,當年母親還不到五十歲,體力還沒有減,第一次打水,水桶離井口還不到一半,井轆轤倒轉,打傷了母親的胳膊,此后母親寧愿在溝里趕毛驢馱泉水,也不打井水。再往后父親也打不動了,打水的任務就成了弟弟的活。我偶爾回家還能替弟弟一回,每次都是井轆轤轉得人眼冒金星。那些年,在井里打水,是家里最吃力的活,但井水畢竟是地表水,隨著連年干旱,水也一年比一年少,甚至一天打不滿一缸,后來徹底干枯了,我們也就只能“向天借水”。多少代環縣人,把生存都寄托在深溝的泉水上,擇水而居是干旱地區人們生存的基本方式。絕大數農村人,從有勞動能力到頭發花白,都少不了到深溝尋水的經歷。大多群眾在水的困惑中生活,這是環縣的過去。

直到2014年,在揚黃工程涉及不到的鄉鎮,每村各打了一口機井,最淺的也有二百米,最深的達到八百米,從這么深的地層抽出來的水,應該是甘甜的,可以直接用了。但是,環縣在每個機井旁邊,都配備了淡化設施,也就是說,機井水不淡化也不能用。客觀地說,黃河水并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環縣用水的困局。在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上,密布著17364條黃土溝,溝道密度每平方公里達到1.4公里。農村人散居在高低不等、遠近不同的極其復雜的地貌中,這條溝里幾戶人家,那道梁上幾戶人家,這座峁上一戶人,那個溝垴、溝掌、溝岔、溝灣幾戶人。即使同一個自然村,也相距幾里、甚至十幾里。引黃工程,即使國家資金雄厚到需要多少有多少的程度,也無法讓引水渠通到每一個村落,每一戶人家。但為了防止老天“翻臉”,建立可靠的、穩定的水源,在揚黃工程涉及不到的鄉鎮,只能在全村的中心建機井淡化站。

我家在縣城西南的合道鎮,原來計劃是要給每家每戶壓自來水管,但我們那個山溝,農戶居住七零八落的,而且距離遠,不具備布設自來水管的條件,縣鄉政府就整合資金,采取給農戶補助的辦法,讓農戶盡量自己在院外用機械打。2012年,我家里院外打了小電井,這次小電井,專門用機械開掘,有五十米深,水量不大,但很甘甜,跟我們溝里的泉水一樣。政府還投資安裝了電水泵和凈化器,電鈕一按,水就可以流到缸里。在離家五公里處的村部,政府投資打了一口機井,并安裝了凈化設施,水質很好,但我們從來沒有喝過,因為院外窖里的、井里的水完全夠用。這樣的機井,在揚黃工程涉及不到的鄉鎮,每個村都有份。縣水務局統計資料顯示,從2012年開始,全縣建機井122眼,配套淡化設備59處,配套以機井水為水源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48處,新打小電井上萬眼,以溝道為水源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八處。也就是說,八年時間,環縣把地下水資源的利用,已經發揮到了極致。當地人這樣說,鄉鎮有水站,村社有水點,家戶有水管。

中篇 留住天上水

環縣人在一口苦水、一口甜水的生活中,湊合著過了幾千年。幾千年里,吃飯靠天、吃水也靠天,靠天上的水繁衍生息、安排一家人的生活。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是,這里動不動就旱,在干旱的困擾中,人們艱難生活著。以前人們說環縣,是十年九旱,意思是十年中總會有一年是風調雨順的,而我感覺,這是給自己的無奈找寬慰的理由,這里年年在旱呀,最關鍵的春季、夏季一直在旱,這兩個季節一旱,什么都沒了。秋糧下不了種,埋下的種子出不來,出來嫩苗被卡脖子枯死,莊稼年年歉收,政府年年救濟。

既然吃飯靠天,吃水靠天,那么還是抬頭看天,水源就在天上,低頭看地,有雨水總要落在地上。在天地之間,尋找儲存水源的方式,不是環縣人一時的發明,而是基于積水池坑的靈感。開始,農民開始挖土窖。在窯洞門前的院子周圍,人背上繩子,邊挖邊用筐子運土,然后用膠泥將四壁封住防止滲水,一口窖深約十米。夏天,收集雨水;冬天,就收集冰雪融水。打一口土窖,是寄希望于有雨雪的。但大多年景都在找水、攢水,羅山鄉光明村農民蔣廣柱做夢也沒想到,他們家里能吃上千里外的黃河水,而且現在用的是自來水。回憶起當年的吃水,有說不完的故事。他講到,年景好的時候,一口土水窖能將就用幾天。遇到旱情,暖和了就各處找水;天冷了就到溝里背冰塊。或者等下了雪,人們就到場院里掃雪、拍雪,然后將拍好的一個個“大雪球”填到水窖里慢慢融化,等來年春季嚴重缺水時救急。以后村上開始打膠泥水窖,動員群眾冬天蓄冰雪備“春荒”,人們慢慢地把膠泥窖當作吃水的依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時候,誰家能分到一口膠泥水窖,算是當時最好的財產了。截至1981年,全縣有蓄水池八處,土窖四萬眼,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環縣人飲工程的全部家底。雨水正常下,土窖起著補充的作用,大多時間還在找水,難以解決水困。不管是土窖,還是膠泥窖,都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端,黃土地土質松軟,打一口窖用不了幾年,收一窖水能滲漏一半,每次吃完水還需“掏”一次。打窖、掏窖,塌方致死致殘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同村一戶常姓的同齡人,兩口子打窖被埋,雙雙致死,晚上才被人發現,留下殘疾的父親,兩個不滿三歲的孩子。這是讓人聽了都可怕的事件,讓人心酸、悲苦和無奈,但其他人還得冒著生命的危險,不得不這么做。這一切,都是因為水,都是因為生活。

這樣的悲劇,幾乎村村都有過。怎樣破解干旱的困惑,成為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環縣縣委、縣政府動員各種社會組織籌資援建雨水集流設施,或“121”或母親水窖。政府每年都在投資,每年的數量都在增加,但是星星點點、零零散散,大多農戶沒有這樣的窖。有窖的要么沒有集流場,收不上水,要么收的水不夠用。2004年9月下旬到2007年秋,三年零兩個月的干旱再次肆虐環縣,致使塘壩干涸,溪水斷流,井泉水位急劇下降,大部分農戶的土窖無水,群眾靠遠距離拉水維持生活。水費一立方米高達120元,全縣四萬農戶、二十三萬人被水所困、為水而累,在極度缺水中煎熬。遭遇四季連旱,莊稼就顆粒無收,但農民認為這不是最大的威脅。車道鄉元峁村民孫興聰說:“威脅最大的是沒有水吃,沒糧可以外出賣苦力掙錢換,買一回糧還能吃一段時間,一旦沒有水,買上一回再怎么省,用不了幾天就完了。”

說起干旱,每個農民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羅山鄉光明村農民趙興玉說:“一遇到大旱,我們這里的溝全干了,吃水就得買,一小桶水就得十多元,比油都貴!”環縣的干旱,有著觸及人生命與靈魂的沉重,甜水鎮魯掌村的殷兆榮對此感觸最深。每遇大旱,他必須拖著殘疾的身軀,每天趴在離家三里路的老井上,一夜一夜睡在井邊等。等上一會兒,又拖著殘缺的身子一碗一碗地往上刮,刮不上就掏錢買。有時一年的水費高過2000多元。

干旱年年持續,每年春夏冬三季,政府就組織給旱區群眾送水,一年幾次、一次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慶陽市電視臺拍攝旱情時,幾組鏡頭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羊和鳥兒好像熟悉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水車,當送水車行駛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啃枯草的牛羊一看見就踉踉蹌蹌跟著跑,天上的鳥雀也爭先恐后跟著飛;拉到供水點時,鳥雀絲毫不懼怕人的驅趕,飛到桶沿上搶水。有的就不顧命地一頭扎進水桶里……牛羊遠遠看見溝道里蓄的水,好像猛獸追趕著,拼命奔跑;有的在陡溝連滾帶爬、相互踩踏;有的從高崖直接跳下……

環縣干旱缺水現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蘭州軍區防化團官兵,整整一個月,為山區群眾送水,一個戰士過度疲乏,打了一個盹,水車滾下了溝里。他為環縣人民解渴,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省市經常籌措資金、組織職工捐款、外地政府捐款、國企捐款送水、愛心人士捐款……發動了最廣泛的社會總動員。2005年,新華社一篇《甘肅環縣遭遇特大旱災 群眾飲水告急》的內參,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高度重視,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省上領導及時做出安排部署,下大力氣解決環縣人畜飲水困難。2006年6月25日,慶陽市委、市政府在環縣召開動員大會,全面部署環縣北部人飲工程建設,目的就是要給家家建一個100至120平方米的集流場和兩口30立方米的水泥窖。

2006年7月11日,縣北人飲工程建設全面啟動,縣委、縣政府把這項工程稱作“政府的民生工程”“干部的良心工程”“群眾的救命工程”,采取最嚴厲的組織措施和責任措施,發動了環縣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社會總動員。工程實施期間,每天有六萬名群眾、四千名技工、上千名干部、兩千多臺各種車輛,奮戰在環縣北部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幫建的干部們自從“盯”上了任務,就整天連軸轉。

從2006年開始,環縣人飲工程場窖建設整體推進,建成集流場四萬處、水泥窖四萬口。到2008年底,環縣農村家家戶戶的院里都有了100多平方米的集流場和至少蓄30立方米水的水泥窖,群眾基本能用上衛生、干凈的飲用水。大大減少了找水的勞動時間,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已經從缺水中解脫出來,全身心投入到生產發展上來。當年合道鎮沈嶺村農民常志強高興地說:“有了人飲工程,真是方便多了,我家四口窖年年都能收上水,牛羊也不需要下溝飲水了。”甜水鎮甜水街村甘溝泉組農民張治武,自2006年建成水泥窖場再也沒有買過水。他趕著羊,高興地唱起了苦水謠,甜水歌:

三十年前吃水困難大,

馱水要到石梁洼。

石梁洼、路程大,

來回就要一十八。

石梁洼的泉子余紅井的井,

回回馱水排隊等。

吃水要比吃油貴,

老百姓受苦又受罪。

改革開放政策寬,

脫貧致富把錢賺。

修通道路又通電,

農網改造帶電桿。

窮山深溝里把電話安,

窖場建設帶的是水泥、砂子還有磚。

集流場,光有平,

收下的雨水清又凈。

蹲點干部心腸好,

科學規劃把心操。

動員全民打水窖,

改變農村舊面貌。

沒有人考證水窖是誰發明的,但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是當地人民的偉大創造,原來是土窖,現在是集流場配套水泥窖。原來是民間的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是群眾的選擇和政府的創新。

2019年,我從環縣一份扶貧工作總結上看到這樣一組政府全投資打水窖的數據:水窖,八千多眼;雨水集流場,六萬多處;安裝窖水凈化器兩萬多套。這說明,水窖依然是農戶最值錢的家業,不但是整體性全覆蓋,而且是超數量全覆蓋。

盡管這樣,環縣人還是把美好的向往寄希望于老天爺的,期望雨水的特別恩惠——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天而降,落到光滑平整的集流場上,匯積雨滴,形成清流,淌入牢固的水泥窖中,沉淀成甘霖……這個過程,讓人醉心,不花一分錢、不費一分力,甜水就到了院里。用時,電鈕一按,水就到缸里或桶里了。

下篇 引來黃河水

窖場建設是用來留住天上水的,在實施人飲場窖建設后,省市把環縣人飲解困定位為基本解決,這說明群眾生活的希望還是寄托在天上。吃水不望云、吃飯不靠天,誰能解決當地長久的水源問題,一直是擺在環縣決策層的重大民生課題,更是環縣人不懈的追求。

1985年,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來到環縣,實地考察了環縣的吃水現狀,很震撼,也很同情。及時呼吁遠引黃河水,解決環縣當地水資源匱乏的問題,這呼吁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1992年,激動人心的揚黃一期工程立項開工,國家下決心是要讓環縣人吃水不靠天的。1996年,工程歷時三年六個月,投資10億元的揚黃一期工程竣工,算是國家對老區環縣的特別恩惠。因為是亞洲最大的人飲工程,工程到環縣的北邊——甜水鎮街道。最近的泵站到甜水堡村一個叫煙墩山的地方,惠及了甜水鎮。盡管一年用一次,讓甜水鎮甜水街村沸騰了幾年,整理水澆地、修建灌溉渠、移民點,對老實憨厚的環縣人來說,黃河水畢竟邁進了環縣大地,吃黃河水就更近了一步。于是北角的甜水堡,頓時成了環縣人向往的地方。凡是環縣的農民,都想著要搬到甜水鎮,于是蘆家灣廟兒掌二十多戶回民群眾,因為受不了無水吃的苦,首先集體報名,全部搬到了甜水鎮移民安置點。還有很多,前前后后搬到那里的,有上五百戶人。

這是一次儲備水資源的長遠戰略,國家從塞北的寧夏,把黃河水引到陜甘寧革命老區的,從項目本本上論證,是要整體解決鹽環定三縣缺水問題的。但本子與實際想象的并不一樣,當農民搬到這里的時候,才覺得引來的黃河水,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并不是那樣廉價,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澆灌的機會。這樣種植糧食很不劃算,所以漸漸地失去了種植“水澆地”的信心,大量自己承包的平展展的土地撂荒了,上千畝的大灘地,一年四季蓋著厚厚的沙子。移民區的群眾,又重返了“老路”,家家戶戶的院子,也建起了水泥窖;丁壯勞力,或就近務工,或外出遠門打工。

揚黃一期,因為配套工程、調水機制、資金短缺等問題,成了浪費在鹽池、定邊、環縣三縣交界的半拉子工程。每次調水,僅電費就超過百萬元,而且遠遠滿足不了甜水街村群眾的吃水問題,形成典型的“大馬拉小車”的現象。莫說距離九十公里開外的環縣縣城,就連甜水鎮鄰村的大梁洼、張鐵,還是要開著三輪車拉水。

群眾年年在喊渴,政府年年在爭取,媒體年年在呼吁,市上沒有資金投入,省上沒有項目支撐,國家沒有列入項目計劃。就像原來修路,牽到一鄉一莊頭,就說那個鄉全通路了;就像開始拉電,剛沾到一村一農戶,就說那個村全通電了。揚黃一期工程,從吳忠到環縣最北端的甜水鎮,外面的人就認為黃河水通環縣了。這種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惰性思維,影響了高層專家的判斷,影響了國家部委的決策,延緩了環縣人提早真正用上黃河水的腳步。

2008年,南北安全人飲場窖建設接近尾聲,環縣又迎來了一個令人激動的喜事。全縣42名村支書聯名寫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求助信得到回復:

張平同志:請發改委會同甘肅省政府研究。環縣干旱缺水,對環縣水利工程建設要給予支持。

2008年7月13日

這封飽含國家領導人對老區人民關愛的批示,由國務院辦公廳轉至甘肅省政府,并逐級下發傳閱到縣委、縣政府。當年,揚黃二期續建工程規劃建設立項批復,98個村機井淡化站同時立項批復。

揚黃續建工程的立項,比一期更為實際和有用。一次規劃到環縣縣城,并把工程輻射到縣北12個鄉鎮,是實實在在的輻射,是真金白銀的投入。不是說一條穿越的封閉管線,就解決了環江兩岸多少個鄉鎮、多少個村,惠及多少萬人。這次設計,一次性精準到村到村組到農戶,一戶不安全,必須追究責任。

這是一項項浩大的民生工程,把黃河水引到了城鄉。2009年,陜甘寧鹽環定揚黃續建工程動工,到2011年,建成了庫容70萬方的張南灣水庫。這個調蓄庫,讓環縣縣城及周圍群眾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解決了當時縣城七萬多人的生活用水;2012年開始,先后實施農村千噸萬人自來水入戶工程七個,延伸管線4500公里。建成搬遷安置點集中供水工程45處,新建農村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六處、各類調蓄水池381座。

這是一種深沉的為民情懷,擺脫靠天吃水的努力一直沒有停下。畢竟是干旱地區,長期水資源匱乏,讓環縣人,包括在環縣工作的人,在用水、吃水、調水上格外清醒,在水利建設中,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喊渴,喊缺。2020年,甜水千畝近千萬方調蓄水池,經過論證爭取,立項得到批復,工程名叫“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 2020年12開工已經建設,與此同時,在環城五里屯百萬方、甜水堡30萬方、虎洞魏家河10萬方調蓄庫陸續建設。兩萬方水庫在15個鄉鎮星羅密布,成為一個個新的景點,群眾把它叫做“高原平湖”。一位筆名叫布衣的民間先生以《高原新水》為題這樣歌詠:

天開玉鏡近蕭關,十萬星辰一水間。

日暮鴉寒啼古道,秋深月冷照群山。

駝鈴驚夜聲聲去,雁陣尋春遲遲還。

最是和風吹老樹,湖云弄影賣清閑。

是的,蕭關古道上的“玉鏡”和“湖云”,涵養著邊塞的生態。“和風”把原來干巴巴的“老樹”都吹綠了,潔凈的天空,明月映照著座座群山,這哪里像寒旱的地方。煙火人家,處處都是“賣清閑”的幸福生活。山城鄉山城堡村的郭賢斌,告別居住多年的窯洞后,把家安在山城鄉街道上。起初他在院子里花了近千元打了一口雨水集流窖,2017年,黃河水輻射到的時候,他家也安裝上了自來水管,還專門給自來水管打了維修井,井蓋都刻著“精準扶貧飲水工程”的字樣。水泥窖和集流場也沒有閑置,在窖蓋上也刻著“環縣北部安全人飲工程”的字樣,可以說是窖水、揚黃自來水都到了家里。群眾可以交替地使用,幸福的生活洋溢在人們的臉上。“水哪有多余的,過去把人都缺怕了,現在我一分錢沒花,吃上了自來水。”

環縣有很多資源優勢,歷史的文化古跡、紅色的革命遺跡、綠色的五谷雜糧、黑色的石油煤炭,但就是因為缺水,幾乎讓其他優勢化為烏有。外界的客商面對好客的環縣人,即使吃了美味的羊羔肉、喝了清香的黃米酒,走后都難為情地推辭說:“沒水么,咋投資。”

那么這幾年,水有了,情況也大變。中盛來了,大唐來了,風電來了,高鐵來了,高速通了,羊業興盛了……圍著水的變化,農業在增產,企業在增量,城鎮在變靚,農村也在變美。甘甜的自來水流進了平常人家的水缸,還有什么老問題解決不了呢。人不必專人每天找水挑水,騰出大量時間,可以出門創業,可以在家興業,享受和現代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尾聲 幸福的自來水

這是一組環縣水務人無數個日夜用汗水凝結的成績——2020年底,農村飲水安全實現全覆蓋:環縣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167處,場窖及小電井2.6萬處,安裝窖水凈化設備2.22萬套,揚黃工程及地下水受益3.05萬戶,環縣一半以上的群眾吃上了自來水。

在離“紅軍泉”不到三公里的山城梁,就有一個兩萬方的蓄水池,一年三次調引黃河水。水池的附近,就是一個凈化水廠,從這個水廠,引出無數管道,接到山城鄉的家家戶戶。當年排隊等水的群眾,做夢都沒有想到,家里能用上自來水。

“紅軍泉”連同紀念園展館內的陳列物,被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物,靜靜地安放在李井子的溝邊上,成為飲水思源的珍貴遺跡。汩汩的泉水,像血液,沿著環江的流脈,從頭到腳,呼喚著流經之處的無數泉眼。泉成溪、溪成河,一路向南,匯到馬蓮河,再到渭河,再向東匯入滔滔黃河……滋潤沃土、孕育萬物、周而復始。

環縣直面用水的家底,至2020年底,有112個村不通自來水,有300萬頭只羊畜需要飲水,有上300多萬畝耕地依然在望云盼雨。破解干旱山區的水困,不再靠天吃飯,依然是鄉村振興的大文章。到那時,城鎮、村莊、村部、學校、田間、山林、羊舍、牛棚都不會再看老天爺的眼色,幸福就像甘甜的自來水,龍頭一擰,嘩嘩自流……

責任編輯 郭曉琦

猜你喜歡
工程
《工程爆破》》征稿征訂
工程爆破(2022年3期)2022-07-26 01:58:56
《工程爆破》征稿簡則
工程爆破(2022年2期)2022-06-17 14:13:56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成人|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资源站| 国产丝袜第一页| 色香蕉网站|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色综合中文字幕|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久久a级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999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不卡在线看| 日韩第九页|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无码人中文字幕|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性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在线a网站|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伊人天堂|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成|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免费高清a毛片|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性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青青草欧美|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激情影院|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www.youjizz.com久久| 久久激情影院|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