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相
【摘要】新時代,教育主管部門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對大中小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這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懂得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促進學生形成反思和交流的習慣并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在培養學生勞動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真實的勞動任務,并且體驗整個勞動過程。
【關鍵詞】勞動教育;學科滲透
為了深入貫徹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實現英語學科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和有效滲透,我以魯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4 Section A為例,對教學內容、設計目的和學生學情進行分析,對本節課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進行深挖和整合。下面我從學科性質、基本理念、融合策略和應用建議等方面談一談英語學科如何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使課堂“活”起來。
一、寓勞動于英語教育的基本理念
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的,勞動教育是人類進行的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寓勞動于教育的基本理念。當前勞動教育擔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新時代“勞動觀”在各級學校的勞動教育中起著指導作用。在深入貫徹落實《指導綱要》精神的同時,使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樹立起辛勤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基本理念。魯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4 Section A正是基于勞動教育基本理念形成的。學生親自參與制作奶昔和沙拉,將勞動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實現英語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也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和英語學科相滲透的基本理念。
二、寓勞動于英語教育的學科性質特點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勞動教育的內涵也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勞動教育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而非一成不變的概念。英語教育的學科性質特點是根據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來設計合適的教學方式,設定各級教學目標,從而加強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英語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近的語境,在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在語言實踐活動采用適合學生實際認知能力的教學模式,強調勞動教育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交流的能力。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勞動能力發展尤為重要。要根據目標要求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并且要巧妙地處理好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系,從而將英語課堂和勞動教育融合在一起,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在對魯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4 Section A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按照英語學科性質特點為學生創設了真實有效的接近實際生活的語境——制作香蕉奶昔的真實語言環境并實際操作完成整個勞動過程。
三、寓勞動于英語教育的融合策略
根據《指導綱要》的精神,勞動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展現勞動教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真實的愛勞動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在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是當代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通過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我在對魯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4 Section A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通過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與挖掘,采用勞動與英語教學相融合的策略,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八個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元素。具體融合策略如下:
環節一:課前互動,打破僵局。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和特點,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師生互動,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既打破僵局又為下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環節二:情景導入,點燃激情。
在聽歌的同時跟著節奏,邊唱邊拍手,這樣會立刻激發學生們的熱情,進一步拉近師生的距離。
環節三:歌曲引入,智學單詞。
學生天生好玩游戲,所以通過頭腦風暴,既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起來,也學習了本節課的四會單詞和短語。利用搶答為小組加分的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增強了小組合作意識,為下一步的新授課掃清了障礙。
環節四:視頻引入,滲透勞動教育。
通過老師設計的連環問題,一步一步使學生進入了學習狀態,精力相當集中,并且急切想知道如何做奶昔,這樣很自然地引入本節課的話題:制作奶昔。
環節五:以身示范,滲透勞動教育。
通過對奶昔制作的親自示范,教會學生制作奶昔的方法,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情景,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小組合作意識。
環節六:組織活動,滲透勞動教育。
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制作奶昔和沙拉,不但將勞動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這種寓教于勞動的教學方式既使英語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活”了起來,又真正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和價值,也激發了他們熱愛勞動的熱情。
環節七:小組合作,延伸勞動教育。
學生在活動后進行小組總結、交流,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過程,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動手制作奶昔,讓書寫認真的學生記錄他們的活動過程,讓思維活躍的學生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這樣分工合作既培養了他們的勞動能力,又增強了團結合作的意識。
環節八:總結活動,加強勞動教育。
讓學生把課堂勞動教育延伸到日常勞動活動中。經歷完整勞動過程,培養學生具備根據指令或說明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同時也會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勞動的艱辛,增強他們熱愛勞動、關心他人的責任感和激發他們熱愛勞動的熱情。
前三個環節是勞動教育融入英語學科的前奏和準備。第四至第八環節是層層遞進展開的: 視頻引入,滲透勞動教育;以身示范,滲透勞動教育;組織活動,滲透勞動教育;小組合作,延伸勞動教育;總結活動,加強勞動教育。缺少哪一環節,教學也不完美。
四、寓勞動于英語教育的價值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幸福圓滿的人生都是通過勞動得以實現的。學生在活動后進行交流與總結,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反思交流習慣,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自己動手做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事情,達到了勞動教育融入英語教學的目的。魯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4 Section A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與英語學科教學相滲透的價值意義,具體如下:
1.在香蕉奶昔的制作過程中,首先根據活動目的明確小組交流的方法,根據操作要求提出小組活動的具體方案,從而為學生提供展示小組活動的機會。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發展語言與思維能力,并能在小組展示活動中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2.觀看制作和現場動手制作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形式。為學生創設行之有效的勞動教育環境,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小組合作,在實際勞動中學生不知不覺地理解和掌握了目標語言。
3.學生在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的情景中,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用英語做事情的思想意識,特別是加強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獲取英語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和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
4.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具有可操作性,不僅課堂上能操作,還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回家后,為父母制作奶昔或沙拉,把英語勞動教育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學以致用。學生向父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一道菜,在勞動過程中學生身臨其境,使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從而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成就感。真正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元素,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同時綜合素質也得到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也得以完美的發展。
五、寓勞動于英語教育的應用建議
根據英語課標要求,英語教學要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全面發展。英語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布置行之有效的教學任務,合理開發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以便達到新課標對老師的新要求。為此,提出以下應用建議:
1.學生的高參與度。在勞動教育滲透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論,為每名學生的英語學習奠定牢固的基礎。教學中,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改變課堂模式,提高學生參與度,為學生全面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勞動教育滲透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現有英語認知水平進行充分了解,改變不合理的教學方式,適當調整學習難度,以便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學生有效的情景活動。在勞動教育滲透過程中,有效地創設情景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快速、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情景活動的創設一定要行之有效,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勞動教育滲透過程中,我們應該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有效的情景活動。
4.學生活動的可持續性。勞動教育滲透過程中,創設的活動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要延伸到課堂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創設的活動必須有利于英語學科教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系,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
總之,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這種寓勞動于教的教學方式既使英語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活”了起來,又真正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和價值,也激發他們熱愛勞動的熱情,讓學生體會到幸福生活是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深挖教材,努力將英語教材中涉及的勞動教育與英語學習合理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在快樂中學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