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
摘要:簡要介紹桃紅頸天牛在山東肥城甜櫻桃園區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指導甜櫻桃生產。
關鍵詞:甜櫻桃;桃紅頸天牛;防治技術
潮泉鎮隸屬于山東省肥城市,以林果產業為主,果樹面積2133.33hm2,其中甜櫻桃面積1066.67hm2,占50%,平均產600kg/667m2,收入1萬元/667m2,經濟效益可觀。但由于品種老化、樹齡時長,特別是桃紅頸天牛危害嚴重,幼蟲危害樹木韌皮部和木質部,形成彎曲的孔洞,危害部位隱蔽,防治困難。老樹、幼樹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害嚴重的可造成死樹,影響當地甜櫻桃的產量及品質,嚴重制約潮泉鎮甜櫻桃產業可持續發展,急需重點防治。筆者為鎮農業技術人員,多年來關心關注經濟林生產發展和相關調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本產區甜櫻桃桃紅頸天牛發生規律,并提出安全高效的防治技術。
1? 形態特征
桃紅頸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勁天牛屬。成蟲體長28~37mm,黑色,頸部棕紅色,前胸兩側各有一刺突,背面有瘤狀突起。幼蟲乳白色,老熟幼蟲略帶黃色,不同齡期幼蟲大小不同,老熟幼蟲體長40~50mm。卵為長橢圓形,長6~7mm,乳白色。蛹淡黃白色,長25~35mm,裸蛹,羽化前黑色。
2? 危害癥狀
主要為幼蟲在樹干或主干皮下蛀食,危害木質部,形成彎曲的孔道,孔道口及內部常堆滿蟲糞。初孵幼蟲向蛀道外排泄紅褐色極細粉末木屑狀糞便,肉眼不易觀察,后期老熟幼蟲蛀孔外排有大量紅褐色木屑,堆滿孔外樹干和地面,受害植株由于水分和營養供應受阻造成樹體衰弱,嚴重時可造成樹干鏤空致死。
3? 發生規律
3.1? 發生部位
幼蟲主要危害樹干基部距離地面5~50cm范圍,蟲孔數量占73%;樹干50~100cm高度,蟲孔數量占25%;100cm以上枝干蟲孔數量占2%。蟲孔多集中在枝干背下、背陰面。
3.2? 發生時期
在山東肥城地區,桃紅頸天牛每2年發生一代,7~8月份卵孵化,即鉆入樹皮下,經韌皮部向木質部蛀食,以幼蟲在蛀道內越冬。第二年春季3月中下旬開始危害,幼蟲期1~2年,5~6月為越冬幼蟲危害高峰期,7~9月份為幼蟲危害高峰期,10月份幼蟲進入休眠。老熟幼蟲躲在6月上旬~7月中旬羽化,羽化成蟲由專門的羽化孔鉆出,即為出洞。6月中旬-~7月下旬為成蟲羽化高峰期,羽化后的成蟲即可交配,交配后2~9d開始產卵,卵產于老樹皮縫隙中,一般在近地面50cm內的主干上產卵量最多,每處產卵1~6粒不等,多數為1~3粒,成蟲產卵時間多在8:00~18:00,產卵期15~30d,產卵期成蟲有啃食桃果、吸食糖水等行為,補充營養。產卵后成蟲死去。卵期7~8d,幼蟲孵化后即鉆入皮下危害。
3.3? 成蟲習性
成蟲晴天正午12:00~14:00活動最盛,尤其是雨后正午陽光直射時,成蟲活躍,交配產卵,或靜息于枝干。成蟲壽命較長達50~60d,對成熟度高的果實、糖醋液有趨性。
4? 防治技術
4.1? 農業防治
加強樹體管理,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增強樹勢;合理負載,避免產生大小年現象,避免出現樹體早衰;合理修剪,通風透光,提高樹體抗病蟲能力;及時清理枯枝落葉、病果蟲果,保持樹干光潔,及時刮處老翹皮,防止成蟲產卵;危害嚴重的樹體,要及時伐處并燒毀,減少蟲源。
4.2? 物理防治
樹干涂白:桃紅頸天牛懼怕白色,成蟲發生期,進行樹干涂白趨避成蟲。涂白劑可用生石灰10份,硫磺 1份,食鹽0.2份,動物油0.2份,水40份調和而成,把樹皮裂縫、空隙涂實,防止成蟲產卵。
藥泥涂干防治:用50%敵敵畏1份加水40份,攪拌均勻后與黏土混合成藥泥,將其涂在有蟲危害的樹干表面,然后用薄膜包好,可將幼蟲熏蒸致死。
糖醋液誘殺:桃紅頸天牛成蟲對糖醋有趨性,用糖5份,醋20份,白酒2份,水80份,將糖和水溶化在一起加熱至沸,待糖液冷卻后,再加上醋和酒混勻備用。6月上旬成蟲羽化期,將制好的糖醋液倒入容器中(倒1/3即可),懸掛于行間樹蔭下,距地面1.5m高,3~5d加一次液體。
人工捕殺成蟲:成蟲發生期,可利用成蟲喜歡正午活動的習性進行人工捕殺。用力搖動樹體枝干,害蟲落地,然后捕捉。
人工捕殺幼蟲:對于蛀入樹干內的幼蟲,可選用頭部有倒鉤狀的鋼絲,插入蛀孔內,反復抽插,將幼蟲勾出或刺死。
4.3? 化學防治
(1)成蟲防治:可在櫻桃采收完畢,立即在枝、干四周均勻噴灑2%噻蟲啉微囊懸浮劑2000倍液,有效期可達1個月以上。連噴3次。既可防治天牛成蟲,又對其他食葉害蟲和刺吸性害蟲有防治效果。
(2)幼蟲防治:可選則有熏蒸效果的50%敵敵畏800倍液、10%吡蟲啉2000倍液、40%毒死蜱1000倍液、8%氯氰菊酯微膠囊劑200倍、磷化鋁或磷化鋅毒簽,用注射器將藥劑注射入有新鮮蟲糞的蟲孔內,用泥巴將蟲孔堵死。可起到毒殺、熏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鵬,余德億,姚錦愛,等.3中李樹天牛識別、危害及其綜合防控技術措施[J].生物災害科學,2012,35(1):97-101.
[2] 彭月英.桃紅頸天牛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0(6):140-141.
[3] 馬文會,孫立煒,于利國,等.桃紅頸天牛發生及生活史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7(22):247-249.
[4] 王越輝,白瑞霞,馬之勝,等.桃園紅頸天牛的發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20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