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紅
摘? ? 要:玉米原產于南美洲和中美洲,是瑪雅文明和印第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進入中國以來,已經逐漸成為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其耐寒、耐旱、適應性強,在我國具有非常廣泛的種植區域。伴隨著新技術的產生與應用,玉米種植效率和產能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也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主要對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給玉米栽培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玉米栽培新技術;病蟲害防治;策略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4-004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5.13;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玉米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種植歷史,其具有較強的抗旱、耐寒和對貧瘠土壤的適應性,使得在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在日常生活中,玉米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制作成口糧作為主食。
現階段,應用在各種菜品以及壓榨食用油的原材料中,同時玉米也是重要的養殖飼料,因此具有非常廣泛的市場需求[1]。從2010年至今,我國從玉米出口國變成了玉米進口國,且需求量仍在不斷增加。因此,我國的玉米種植產業也要不斷地應用新技術,提升其產能和效率[2]。
1? ?玉米栽培新技術
1.1? ?耕地翻整
雖然玉米具有非常強的抗旱、耐寒性能,而且對于貧瘠土壤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但是如果想要提升玉米的產量,也需要提升土壤的品質和營養物質,對土壤進行翻整是重要的種植程序,尤其是當下很多玉米種植地的土壤質量并不好,想要提升玉米產量,就要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整地工作。
傳統的整地工作依靠耕牛和犁來完成,效率非常低下。現代玉米種植技術是采取機械整地的模式,大范圍對耕地進行翻整,效率得到了提升。機械整地不僅能對一些較硬的土壤進行快速處理,也能有效處理土壤中體積較大的石塊。一般來講,如果土壤較硬,在翻整過后,還需要對大塊的硬土進行碾壓操作,將其碾壓成細碎的小塊,同時機械操作可將土壤中的石塊打碎,促進玉米健康生長,進而有效地提升玉米的產量[3]。
1.2? ?種子處理
對于玉米種子的處理工作,首先要從選種開始,玉米栽培工作,選種是重中之重,直接決定了玉米產量的多少。實際工作中,選種要充分考慮與土壤、氣候相適應的玉米種類,若是盲目為了提高產量而選擇高產的玉米種子,有可能會出現與種植區域不適應的情況,造成玉米種子的大面積腐爛,反而影響了產量。
其次在確定玉米種子后,要對玉米種子進行浸泡和晾曬工作,能夠有效剔除掉已經壞掉的玉米種子,對于提升產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對玉米種子進行消毒,能顯著提升玉米抗病蟲害的能力。需要對玉米種子進行化學制劑攪拌,粉銹寧可、辛硫磷乳油為常見的化學攪拌劑。除此之外,將呋喃丹、三唑酮、多菌靈、鋅肥以及成膜劑按照一定比例攪拌混合,制成包衣包裹在種子外皮,對于預防病蟲害具有重要作用[4]。
1.3? ?種植時間選擇
玉米的種植時間一般選擇在春末夏初的時節,這個時節溫度適宜且降水量開始增加,最適合玉米的生長發育。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的生長周期相較于其他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較短,因此要避開干旱或者內澇,否則會導致玉米減產。
1.4? ?玉米生長周期管理
根據玉米的生長時間,呈周期性進行管理,在玉米生長的前20~22 d是出苗期,這個時期玉米的生長較快,一般不需要人為干預,需要監控玉米的苗高和苗齊。在沒有發生病蟲害時,玉米苗長勢較齊,葉片寬大舒展,此時就不用過多干預。在發生病蟲害時,玉米苗會呈現高低不齊、葉片狹窄,需要對癥下藥,避免影響玉米產量。過了出苗期,玉米開始進入拔節期,該時期需要適當施肥并加強病蟲害防治的管理工作。在過了拔節期后,要進行人工授粉,剔除雄株,這樣能夠提高玉米產量,也能夠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5]。
1.5? ?收獲期管理
收獲期即玉米在成熟后進行收獲的時期,收獲期的選擇非常重要,過早收獲,玉米尚未完全長成,會影響產量;過晚收獲,生產效率就會受到影響,也不符合整體的經濟效益。因此,一般需要觀察玉米籽粒乳線,當籽粒乳線消失后的7 d,可進行收割工作。
在進行玉米收割時,需要對秸稈和玉米殘根進行處理,秸稈應避免焚燒,對環境造成污染并且有引發火災的風險,應該進行綜合回收再利用。可以通過一定的處理方法,制成再生板、壓縮飼料、生物柴油等物質,可變廢為寶。而對于玉米殘根傳統的處理方式是在來年種植時,先進行除草,然后避開種植;現階段的單雙壟滅茬機對于玉米殘根的處理更加高效。
2? ?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
2.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玉米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即利用農業生產種植經驗,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和地點進行種植,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病蟲害。農業防治的要點是對玉米的長勢進行監控,在發現病蟲害后進行針對性處理[6]。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更多的玉米植株種類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我國玉米種植區域也在逐漸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傳統經驗進行農業防治可能會出現問題,不少農業生產者在種植玉米時,錯誤地選擇了種植時間,導致玉米種子大量腐爛、苗根生病、生蟲等情況,直接對產量造成了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在進行玉米新品種推廣種植時,由農業專家先對該品種的玉米特性進行摸索,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并確保將正確的種植經驗傳授給農業生產者,讓農業防治成為玉米病蟲害防治的第一道關卡。
農業防治相比于其他防治措施,采取的是物理手段,一般通過浸泡和晾曬挑出不良品種、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來避免病蟲害。這種方式雖然環保,但是低效。一旦氣候發生變化,很容易出現判斷失誤,因此農業防治在當下并不常用。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手段是農業防治的一種補充方法。物理防治相比于農業防治主動性更強,其延續了農業防治對環境不會造成破壞的優勢。在此基礎上,主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和監控,提高了整體的防治效率,傳統的物理防治方式是采取簡單的人工捕殺、暴曬等方式;現代的物理防治方式是采用物理防護、紫外線滅殺、誘殺、超聲干擾、電流滅殺等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對環境也相對友好。不過從普適性角度來講,成本較高且適用范圍較小,阻礙了玉米病蟲害物理防治手段的發展。
2.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現階段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化學藥劑浸泡玉米種子以及在玉米生長發育階段噴灑農藥等。化學防治的效率高、范圍大、消殺面廣、針對性強。化學防治一直以來都受到農業生產者的追捧,不過近年來化學農藥的濫用,導致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毒素富集和農藥殘留,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威脅。除此之外,濫用農藥產生了抗藥性強的超級病蟲害,因此當前的化學防治方法也在向著高效、無害的方向發展,也在尋求更加高效環保的防治手段[7]。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一大亮點就是環境友好,這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謀而合,生物防治的方法較多且比較復雜,目前還未得到大面積的普及使用。從玉米本身來看,利用基因工程改變玉米的基因,能夠從根源上防治一些病蟲害。從外界情況來看,針對各種病蟲害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包括釋放天敵、誘導不育、生物農藥等措施,這種方式高效且環保,但是施用成本較高,對于技術的要求也較高。而目前我國玉米產業多在偏遠農村,人們對于新技術、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都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防治手段的發展,也是當前我國仍舊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重要原因,本質上并不利于玉米種植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環境的保護[8-9]。
3? ?結束語
玉米作為我國傳統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生產歷史,從玉米種植來看,市場需求旺盛,我國不得不開始大量進口玉米。面對這種情況,提升玉米產量,防治病蟲害,應用新技術就非常必要。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對于玉米種植和病蟲害防治的新技術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除了引進技術之外,如何轉變生產者的思維和心理,也是當前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 1 ] 劉杰,姜玉英.2012年玉米病蟲害發生概況特點和原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7):270-279.
[ 2 ] 孫甜田,范作偉,劉淑霞,等.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蟲害發生情況[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0):222-227.
[ 3 ] 楊林楠,郜魯濤,林爾升,等.基于Android系統手機的甜玉米病蟲害智能診斷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8):163-168.
[ 4 ] 王振營,王曉鳴.我國玉米病蟲害發生現狀、趨勢與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19,45(1):1-11.
[ 5 ] 王粟,史風梅,裴占江,等.氣候變化對黑龍江省玉米病蟲害發生的影響[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9(6):20-26.
[ 6 ] 孟慶利.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24):97,101.
[ 7 ] 馬玉鎮.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新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6,36(21):130,132.
[ 8 ] 姚麗美,王猛,馬佳,等.2011—2012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玉米病蟲害發生規律初探[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7):98-101.
[ 9 ] 支慧.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農家參謀,2021(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