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珚
本期客座總編輯
陳魯豫(也稱魯豫),知名主持人。1993年前后,開始擔(dān)任中央電視臺綜藝節(jié)目《藝苑風(fēng)景線》的主持人。2002年,鳳凰衛(wèi)視開始為她量身打造談話類節(jié)目《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2017年1月,獲得“指尖綜藝榜”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電視操盤手”。
記者:您寫作《還是要相信》這本書的契機是什么?
魯豫:這本書源于一檔名為《偶遇魯小胖》的音頻欄目。這兩年我一直與一些觀眾、讀者有書信往來,他們在信里提出一些困惑與疑問,比如說,可不可以一個人生活?社恐患者要怎么社交?兩份職業(yè),喜歡的和擅長的,選哪個?女性如何面對年齡帶來的焦慮?不堪父母催婚,應(yīng)該為了穩(wěn)定和不愛的人結(jié)婚嗎?我先把回答寫下來,錄成音頻作為回信。疫情期間有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把這個提問和回答的過程出版成書。《偶遇》是第一本,第二本就是《還是要相信》。
記者:書中收入的這些問題,您有篩選的標(biāo)準(zhǔn)嗎?
魯豫:提問有很多,我們選出了最有代表性的55例,涵蓋了關(guān)于自律、獨居、選擇、愛、自由、挫折、信念等主題。書里沒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人,只是在回信過程中,希望年輕人不要放棄,把一些問題交給時間。要明白這些事情都是會過去的,只是這個過程是你要經(jīng)歷的,如果一生沒有起伏其實也沒意思。
記者:新書封面的英文書名“When in doubt, dont”,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其中的內(nèi)涵?
魯豫:這句話源于紀(jì)錄片《女爵印象》。片中談及“想對年輕時候的自己說什么”,年逾八十的英國國寶級女演員瑪吉·史密斯回答:“When in doubt, dont.”我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我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回看年輕的自己,我會覺得,當(dāng)你懷疑的時候,你不要懷疑。其實人生都是靠著一口氣在撐著,無論好的壞的,終究都會過去。這些“相信”是讓你往前走的一個動力。
記者:對于寫作,您享受其中嗎?
魯豫:我覺得寫書挺有意思的。就拿這本書來講,它不是像寫一本書那樣完成的,而是我對年輕朋友疑惑的解答,所以形式靈活,時間也自由。我在飛機上寫過,在家里寫過,在酒店房間也寫過。每個禮拜要交稿,交稿以后還要錄音。其實我發(fā)現(xiàn)文字挺治愈的,特別是一點一點攢文字的過程。人在文字中開放度是很大的,我現(xiàn)在回頭去看,這些文字都特別坦誠。人的心只能向外界敞開一個角度,取決于交流的那個人是不是令人信任。但文字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力量,在文字中沒辦法躲藏,文字更容不得造假。你能夠從文字中看到特別真實的一種情感、看懂一個人。所以我發(fā)現(xiàn),我書里的文字比生活中更勇敢些。
記者:書里有一個標(biāo)題是“要不要一個人生活”,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能不能問一下,您是否享受獨居生活?
魯豫:我其實不太適合獨居生活,因為我欠缺享受獨居生活的能力。我不會做飯,倘若我收拾房間,那就是一場災(zāi)難,我不養(yǎng)狗不擼貓不種花,生活日常就是看書看劇。生活技能和情趣的欠缺容易讓日子寡淡。但我堅信,一個人也是家,也要盡力地活出滋味。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有人管、有牽絆,經(jīng)濟不自由,你甚至?xí)鞣N羨慕。可對我而言,生活小確幸當(dāng)然有,可我明白,這只是我不將就、不妥協(xié)的一個階段,一個結(jié)果。
我也常常會氣餒,會軟弱,會心疼自己。比如要喝粥卻打不開醬豆腐的瓶蓋;必須要自己換大號桶裝水卻沒力氣;吃壞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痛得打滾;還有出差好幾天回到北京,飛機降落的那一刻,想到家里并沒有人等自己。天熱了、天冷了,心情高低起伏,除了閨蜜并沒有親密的另一半可以分享、分擔(dān)的時候,內(nèi)心會傷感、脆弱。這一切,就是獨居生活的代價。一個人生活,我盡力了,可還是不夠熱氣騰騰,我不是一個有生活能力和情趣的人。
記者:書里您也講到,在收到的提問中,很多是探討女性和年齡話題的,這讓原本不在乎和不受束縛的自己,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您有過年齡焦慮嗎?
魯豫:我對年齡大小沒有特別的感覺。隨著年齡漸長,我們身上依然會有一些掙脫不掉的枷鎖。我的選擇是會在更大的自由度上去爭取、去捍衛(wèi)。我不會認(rèn)為50歲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了,年齡對我沒有任何障礙。
幾年前,我跟團隊在紐約參加國際艾美獎,在中國走紅毯的時候可以碰到很多娛樂記者,都是很年輕的小朋友。國外也有娛樂記者,有一個老太太,年齡真的很大,我估計有六七十歲,這個年紀(jì)還在做娛樂記者,我?guī)缀鯖]有見過。我當(dāng)時有點愣住了。我有一個特別固定的印象,娛樂記者應(yīng)該是年輕人,但她當(dāng)時打破了我特別刻板的印象,她讓我明白,如果你愿意,你到60歲、70歲還是可以做別人認(rèn)為適合年輕人做的行業(yè),沒有什么不可以。
記者:您現(xiàn)在對未來還有好奇心嗎?
魯豫:我對生活充滿好奇心。當(dāng)你對生活好奇的時候,你就會熱愛生活。只要你還對生活有一點點好奇和渴望,那就是生活的勇氣與支點。這個支點不需要多大,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但那都是意義。
自律不會使人更自由,但會令人更接近那個最好的自己
記者:您的事業(yè)很成功,可是,您是從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嗎?
魯豫:大概從4歲開始,我就知道我長大以后想學(xué)外語,說不上是因為擅長還是因為喜歡,反正我就是那么順理成章地考進大學(xué)外語系,然后做了主持人。有一點我深信不疑,你只要足夠擅長一件事,就會足夠熱愛一件事。沒有誰會因為做一份工作而痛苦到死,也沒有誰會因為干了自己喜歡的事就天天宛如身處天堂。當(dāng)一切逐漸熟悉,幸福、痛苦的程度都會變?nèi)酢_@就是生活的真相。
記者:那作為一個“入對行”的人,您想給年輕人哪些職場建議?
魯豫:我做電視,從1993年開始至今;做《魯豫有約》,從2002年開始至今。僅此兩項,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說我壓根兒沒有堅持。可事實上是,我能做,可以做,也喜歡做,又不具備其他技能,就一直做下來了,就是這么簡單。倘若我貌若天仙、嗓音清亮、歌聲婉轉(zhuǎn),我也許會半路去演戲唱歌,但是我能力單一、興趣單一,就一直專注這一件事,一做就是這么多年。“堅持”這個詞貌似貫穿了我的人生,可它所串聯(lián)的絕不是一個勵志故事,我只是以我唯一會的方式,碰巧還算順利地走到了今天。
人生的確不公平,每個人的起點、資質(zhì)、機遇不同,可我相信天道酬勤。你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有一天可能就會獲得某種回響甚至回報,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并沒有想到這些。
關(guān)于職場生存法則,我想到一些注意事項。首先,在一個團隊中,任何人都可以被取代,所以你要盡量提高自己被取代的成本,做一個靠譜的人,可以有性格,但不要任性,因為公司的上司、同事,不是你爸你媽、你男朋友或女朋友,要寵你愛你。其次,在你的尊嚴(yán)底線不被碰觸的前提下,適度吃苦沒問題,暫時吃點小虧也可以接受。再有一點,在掙扎求生的同時,不要被改變得面目全非,可以學(xué)會圓融,但不要圓滑。
記者:都說“自律使人自由”,在您的書里,也有一個章節(jié)討論到了這個問題,在您看來,自律真的可以使人自由嗎?
魯豫:我這一路碰到了不少這樣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極其自律。以我不同時期的標(biāo)準(zhǔn)來看,也都極其優(yōu)秀。當(dāng)然,他們不僅僅因為自律而優(yōu)秀,但優(yōu)秀的代價之一必然是自律。
自律的過程并不愉悅,甚至痛苦不堪,它不會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會讓人更體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個最好的自己。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