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6G將成為服務生活、賦能生產、綠色發展的基本要素
隨著5G大規模商用,全球業界已開啟對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6G)的研究探索。面向2030年及未來,人類社會將進入智能化時代,社會服務均衡化、高端化,社會治理科學化、精準化,社會發展綠色化、節能化將成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再到萬物智聯,6G將實現從服務于人、人與物,到支撐智能體高效聯接的躍遷,通過人機物智能互聯、協同共生,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服務智慧化生產與生活,推動構建普惠智能的人類社會。
在數學、物理、材料、生物等多類基礎學科的創新驅動下,6G將與先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交叉融合,實現通信與感知、計算、控制的深度耦合,成為服務生活、賦能生產、綠色發展的基本要素。6G將充分利用低中高全頻譜資源,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全球無縫覆蓋,隨時隨地滿足安全可靠的“人機物”無限連接需求。
6G將提供完全沉浸式交互場景,支持精確的空間互動,滿足人類在多重感官甚至情感和意識層面的聯通交互。通信感知和普惠智能不僅提升傳統通信能力,也將助力實現真實環境中物理實體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極大提升信息通信服務質量。
6G將構建人機物智慧互聯、智能體高效互通的新型網絡,在大幅提升網絡能力的基礎上,具備智慧內生、多維感知、數字孿生、安全內生等新功能。6G將實現物理世界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高效智能互聯,打造泛在精細、實時可信、有機整合的數字世界,實時精確地反映和預測物理世界的真實狀態,助力人類走進人機物智慧互聯、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的全新時代,最終實現“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美好愿景。
到2030年,社會服務均衡化、高端化,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等發展需求將驅動6G為人類社會提供全域覆蓋、虛實共生的聯接能力;技術產業的突破創新、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將驅動6G向跨界協同、細智高精的方向邁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的需求將推動6G構筑起橫跨天地的網絡連接,實現從人口覆蓋走向地理全覆蓋。
收入結構失衡要求數字技術提升普惠包容。國際電信聯盟提出,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大數據、人工智能、全息感知等技術將有效助力在教育、醫療、金融等多方面普惠扶貧措施的落地,是應對世界收入失衡挑戰、助力各群體協同發展、全面提升人類福祉的強大工具。與此同時,全球中產階級規模持續增長,中產階級規模擴大推動高品質智慧服務加速普及。全息視頻、3D視頻、感官互聯等應用使生活娛樂方式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大大提升人們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智能生活以及深度沉浸的全息體驗。新一代數字技術將極大地滿足人們個性化、高端化的生活需求。
人口結構失衡呼喚數字技術提升人力資本及配置效率。當前,全球面臨日益嚴峻的人口年齡結構問題,發達國家正經歷老齡化、少子化的嚴峻挑戰,新興經濟體在享受人口紅利后,也深陷人口數量增長放緩和經濟穩定增長之間的矛盾。據聯合國統計數據,過去七十年間全世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從5.1%增長到 9.1%,世界總和生育率(TFR)從5.05降至2.45。到2030年,全球人口數量將達到85億,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10億,屆時人類社會將進入老齡化時代,直接導致勞動力供給下降。在新一代產業革命與科技變革的驅動下,經濟發展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要素而非勞動力絕對數量。一方面,通過智能化技術與工具的創新運用,將實現對勞動力的智能替代和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全面發展的智能勞動力將會彌補人力不足,無人生產線、無人工廠等一批無人化應用將獲得推廣普及。另一方面,6G技術通過服務不同群體差異化的需求,將激發在教育、醫療、文娛等領域的革命性創新,促進全球人力資本的提升。
社會治理結構變化倒逼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未來社會治理主體將進一步多元化,隨著社會治理創新能量的逐步釋放,企業、個體等社會力量將通過開放數據資源和生態被激活,政府逐漸不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導和執行者,社會治理容量將大大提升。同時治理架構和治理過程將更加扁平化,社會治理體制機制與信息技術手段相互融合、適配,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呈現全要素網格化發展態勢,原有信息傳遞規則被打破,信息和數據由單中心傳播向多中心傳播轉變,社會治理場景的動態性、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極大增加。在未來更加多元化、扁平化的社會治理結構下實現治理的科學化和精準化,需要通過數字孿生賦能社會治理,打破不同領域壁壘、打通不同層級的信息邊界,通過虛擬鏡像還原物理空間,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模擬復雜社會事件和動態變化,對科學精準的決策制定和動態實時的事件響應提供有效支撐。
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新技術注入新動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增長率多年下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亟須新的技術產業注入新動能,點燃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引擎。突破傳統經濟增長范式,推動生產方式向更高質量、更加智能方向轉變,是世界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到2030年,勞動力主要參與者將不再局限于人與機器,人、機、物都將成為生產者,共同主導跨界協同生產,高精度、高可靠、準實時的信息傳輸在各類軟硬件設備上無縫互通,機、物將具備對人類情感、思想、心理狀態等的智能交互感知能力并能開展跨空間的勞動協作。無人生產或人-機-物協同生產,以及與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技術的集成運用,將推動產業全智能化轉型,進一步提高生產創新力。
服務的全球化趨勢要求進一步降低全方位信息溝通成本。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通過全球性的分工協作帶來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制造和運輸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國際分工從最終產品生產轉向產品生產中間環節,中間品貿易和大型跨國公司興起。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和知識傳播的成本持續下降,數據流成為物資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重要牽引,平臺成為集聚資源、推動協同、提升效率、構筑生態的重要組織形式,國際分工從物理世界延伸至數字世界。未來數字孿生、全息感知、沉浸式交互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將進一步降低人與人、人與機、人與物之間的溝通成本,國際貿易將從貨物轉向服務、從現實轉向虛擬發展,助力國際分工更加協調、產業分布更加合理、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降低碳排放、推動“碳中和”要求提升能效、實現綠色發展。一是對6G綠色節能提出新的發展要求。2020年9月,中國宣布力爭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努力實現碳中和。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對未來6G等移動通信設施提出更高的能效要求,加速推動產業的節能和綠色化改造。二是高耗能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亟須6G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數字化管理能力。如電力領域,智能電網的運行態勢監測、應急指揮調度等功能要求6G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助力電力系統提效;建筑領域,“裝配式”建筑工廠推廣、智能制造質量管控與安全監管等要求6G提供更完善的數字化設計體系和人機智能交互能力;工業領域,工廠需借助6G高速率、海量連接的優勢推進工業生產全流程動態優化和精準決策,助力工業企業節能減排。
極端天氣、疫情等重大事件驅動建立更廣泛的感知能力和更密切的智能協同能力。一是全球極端氣候變化等“綠天鵝”事件頻發,催生環境實時精準感知體系和高智能協同調度系統。根據世界氣象組織《2020全球氣候狀況報告》,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三個最暖年份之一,洪水、颶風、火災等給相關國家造成數百億美元的損失。為更好地滿足全方位生態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監測的需求,通信網絡要具備超越陸地、跨越海洋的連接能力,使分布在高山、雨林、草原中的傳感器智能連接,實現環境生態預防、監測、保護、救援等管理閉環。二是全球蔓延的疫情等重大突發性事件需要跨地區共同應對,對區域協同和資源調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來為更好地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亟須6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進一步發揮地海空天全覆蓋優勢,以更加普惠智能、高效的跨區域協同方式,實現社會資源的密切協同和靈活調度,助力更大范圍的密集性動員。
編輯:張程? 35676727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