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經過十幾年循序漸進的調整,生育孩子的權利正逐步回歸家庭(圖/視覺中國)
近期,中央提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引起了人們熱議。從“雙獨二孩”“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如今的“三孩政策”,經過十幾年循序漸進的調整,生育孩子的權利正逐步回歸家庭,對于許多人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由于政策調整原因,近年來全國累計多出生“二孩”1000多萬人。如今“三孩政策”出臺,未來又能多出生多少孩子呢?
從近年公布的新出生人口數據來看,“二孩”政策帶來的新生人口增長呈現出了一定的遞減趨勢。2020年全國新出生人口1200萬,相比于2016年的1867萬,下降了三分之一。人口出生率下降部分原因在于生育成本上升。
在現代都市中,生育孩子的目標和要求已經不是簡單的“養活”,而是全面“培養”。但是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現實 ,導致近年來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教育與戶口、房產等掛鉤后,導致一些一線和區域核心城市的教育成本大大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圍。
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職場人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女性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生育會消耗女性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的生育意愿也會降低。要鼓勵適齡青年生育,則需要為他們營造更好的生育環境,改善教育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是從小學開始,而是從學會走路開始。通常2—6周歲的幼兒即需要進入幼兒園。然而目前我國的幼兒園階段并未包含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內,國內公立幼兒園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需求,而私立幼兒園又往往費用較高,導致出現“公立幼兒園上不了,私立幼兒園上不起”的現象。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8.12萬所,在園幼兒4713.88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17.32萬所,在園幼兒2649.44萬人,公立幼兒園10.8萬所,在園幼兒2064.44萬人??梢钥吹剑⒂變簣@的平均在園人數要遠遠超過民辦幼兒園,顯示出公立幼兒園的需求要大于私立幼兒園。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要提高到85%。截至2019年毛入園率為83.4%,尚未實現這一目標。同時國家大力支持和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提供普惠性服務的民辦幼兒園。根據《關于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到2020年,我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要達到80%,全國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原則上達到50%。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尚未完成這一目標。
除了公立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存在缺口之外,人才隊伍缺少更為棘手。至2019年底,中國幼兒園專任教師276.31萬人,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19年4月18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目前,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仍沒得到根本改變,幼兒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優、水平不高等問題突出。全國政協委員、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朱之文介紹,目前全國學前教育專任教師缺口52萬人??紤]到2020年適齡幼兒新增入園需求,相應需增加專任教師13萬人,累計缺口達到65萬人。
除教學人員外,學前教育的運營及管理崗位的優秀人才同樣稀缺。學前教育的管理人員除了應具備基本的組織運作經驗外,還需具備多元文化管理的能力,還應注意到學前教育不同于一般行業,其教書育人的特性決定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必須更為細膩而不能偏于短視。
學前教育在過去的發展中并未被重視,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原有的適應普通教育行業的人才供給無法滿足學前教育行業的需求,具備綜合能力的學前教育管理人才稀缺,一定程度上影響學前教育行業的穩定運營。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政府推行公辦幼兒園改革,鼓勵政府與私營部門等合作發展學前教育,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依法建立和經營幼兒園。出現了一輪“國退民進”的浪潮,幼兒園的承辦主體從政府向私營機構轉移,大量公辦幼兒園關、停、并、轉、賣。很多公辦幼兒園轉型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民營幼兒園。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學前教育民營化解決學前教育的基礎設施與經費的缺乏等問題,鼓勵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開辦私立幼兒園,以緩解學前教育壓力,滿足公眾需求。在此期間,私立幼兒園迅速發展,幾乎占據中國學前教育的大半壁江山。私有資本的進入一定程度緩解了幼兒教育領域“入園難”的情況,但是也帶來了不少問題,例如盲目擴張、無序發展,收費過高,教育質量參差不齊,行業標準難以統一,甚至衛生、安全事故也有發生。
2010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關于學前教育的發展任務和戰略目標,通過國家政策支持與經費保障擺脫學前教育困境,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為了實現規劃綱要中的目標,中央政府于2010年同時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力度發展學前教育,包括多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多渠道加大學前教育投入等。在這兩個重要政策性文件的推動下,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學前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強調興建公辦幼兒園,為地方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學前教育行業出現新一輪的增長高峰。
然而從數量來看,目前民辦幼兒園依然占多數。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幼兒園在園兒童數量為4714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的在園兒童數量為2649萬人。
2017年11月,北京市朝陽區管莊紅黃藍幼兒園被爆出“幼兒遭遇老師扎針、喂不明白色藥片”的丑聞,一時間民意沸騰,社會撻伐之聲不斷。“紅黃藍事件”后,政府出臺了新的政策,對民辦幼兒園資本運作進行了規范,限制資本控制非營利性幼兒園,禁止營利性幼兒園資產上市。2018年11月,中央出臺了《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列出11種應予處理的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包括歧視、侮辱幼兒,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采用學校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學內容等行為。
從整體而言,國內針對民辦幼兒園的質量檢查和監管機制存在不足,對民辦幼兒園利潤水平的監管機制也不完善。民辦幼兒園的快速擴張帶來了教育質量良莠不齊等發展難題,現有的民辦經濟型幼兒園往往規模較小,缺乏政府補貼和相應的支持,辦園條件、管理水平以及師資素質等與公辦幼兒園相比都存在著不足,全國已取締了1萬多處不合規的幼兒園。即便是正規幼兒園,也存在規模小、管理不力、師資薄弱、課程體系不科學等問題。因此,現在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財政投入體制及科學監管體制,以確保學前教育的質量。
隨著幼兒園產業的投資重新回歸以財政和公共投資為主,政府強化對幼兒園的監管與評價,幼兒園也將加強與第三方專業教育服務機構的合作,通過課程開發、在線教育支持、營銷和招生等專業服務來提高保教質量。
昂貴的民辦幼兒園難以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普惠性幼兒園”正在成為政府支持的方向。“普惠性幼兒園”即達到教育部門規定的辦園基本標準,面向社會大眾招生,收費實行政府定價或接受政府指導價。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人口越來越多。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經超過9億,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與2010年相比,十年間城鎮人口增長了2.36億。如此龐大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下學前教育領域存在著資源短缺的情況。數量稀少的公辦幼兒園門檻較高,流動兒童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孩子無法享受公辦學前教育資源,要么選擇去上條件較差的“黑園”,要么只能進收費高昂的民辦幼兒園。隨著生育政策的放寬,這一矛盾或更加突出。
普惠性幼兒園對于解決學前教育資源緊張的局面大有助益,但“普惠”就意味著利潤率不會太高。為了吸引社會資本踴躍開辦普惠性幼兒園,不少地方政府出臺了獎補政策,被認定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后,將獲得政策扶持、經費補貼以及教師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政府在相關領域出臺補貼政策,可能出現騙補的現象,如曾被媒體曝光的農業騙補和新能源車騙補,在普惠性幼兒園補貼方面需要提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