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
在上海市政協舉行的紀念孫中山先生90周年誕辰座談會前,張煦棠采訪老同盟會會員樊震初先生
張煦棠的新聞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1949年5月,他考取杭州新聞學校,次年,即到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4軍《火線報》任見習記者,因工作出色被提拔負責團里通聯工作。1954年,他轉業到上海,進了文匯報社,是該報第一位轉業軍人。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建造了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還建造了建設新村。初到上海的張煦棠,就在建設新村有了自己的小家。此后,居所幾經搬遷,但都在四平路一帶,離上班搭乘的55路公交站很近。
《文匯報》1938年由進步知識分子創辦。當時報社只有18位記者,卻個個都是名記者,張煦棠便是其中之一。他最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報紙,奉獻給了讀者。
卸任《文匯報》副總編輯后,張煦棠被委派擔任新《新聞報》總編輯。《新聞報》曾是與《申報》齊名的上海最老的報紙。1990年7月3日出版的第一期新《新聞報》“告讀者”:“這是上海獨有的經濟報紙,也是華東地區、中國沿海開放地區的經濟報紙,完全面向市場。”報紙推出了全國第一個“證券市場”版面,掛出股票排價,在國際上引起轟動,外電報道說,在中國大陸消失40年的證券又回來了。當時的美國駐滬代總領事要訪問新聞報社。報社在乍浦路租的辦公室比較簡陋,于是借文匯報社新大樓的外賓接待室迎接美國客人。
紙媒正開啟黃金時代。張煦棠喊出要把《新聞報》辦成“中國的《讀賣新聞》”的豪言。報紙開出相關專欄,培養了一批名記者、名編輯。當年開始,每年評選十大經濟新聞,在業界頗具權威性。《新聞報》的經濟新聞報道及其影響力,成了學界論文的選題。從辦報業務拓展開去的活動,一直延續到他擔任《上海經濟報》顧問時期。其時,作為全國經濟信息報刊協會副會長,他在中顧委委員馮紀新和時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王強華的支持下,創建了中國經濟新聞研究所,連續多年主持評選中國經濟新聞獎。
張煦棠在魯迅公園
1992年,張煦棠赴中國臺灣地區探親,成為上海新聞界第一個赴臺者。他的哥哥大名張煦本,抗戰勝利后曾擔任《和平日報》總編輯,1991年去世。哥哥的老友是中國臺灣地區《聯合報》發行人,見張的名片上是“新聞報總編輯”,而他的老師正是當年《新聞報》的總編輯,他一激動就召集了聯合報系的所有總編輯,陪張先生吃飯,邀其參觀聯合報社。張煦棠回來后,發表了《臺灣探親記》等一組訪臺文章。民革中央辦的《團結報》曾發表《海峽兩岸的兄弟總編》一文;1990年、1991年的《中國新聞年鑒》把兄弟倆先后收入“中國新聞界名人”欄,方漢奇教授來信稱此為“一段佳話”。
張煦棠著有《怎樣寫新聞通訊》《一個記者的足跡》《一個記者的手記》。當總編后,他有時還親自寫新聞稿;離休后,他依然關注時事,發現問題還會奮筆寫評論。好一個新聞人的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