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都喜歡用“小哥”來稱呼外賣派送員和快遞派件員,這一聲聲或稚嫩或蒼老的“小哥”,讓蘇州從遙遠的異鄉和高不可攀的最強地級市,變成了一座隨處都能有熟人的江南水鄉。
2020年,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刷屏網絡,很多人發出思考:“不只是外賣員被困在了系統里,我們都是被困在大都市的人。”幸好,蘇州以她特有的彈性和柔軟,給了小哥們更多的空間,也讓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為城市增添了更多便利。
尊重,是最快速的通行證
老家在廣西的小劉,當年是為了陪外出打工的女朋友才來到蘇州的。
本來他覺得自己性格沖動,不善言辭,送快遞或許只能作為過渡,一段時間后還是要換份不太需要與人溝通的工作,沒想到這一干就是五年。
時至今日,他對于來蘇州送的第一單快遞,依舊記憶猶新。那是在一棟寫字樓里,老員工帶他去熟悉片區和服務流程。正當二人拖著裝滿快遞的推車進電梯時,電梯門突然關閉,電梯里的人連忙幫他們擋門,但一些快遞還是被擠壓變形了。
“當時我就想,完了,肯定有顧客要因此退件甚至投訴,沒想到第一次派件就出師不利。”出乎他意料的是,當天的工作很順利,個別變形嚴重的快遞也在顧客檢查貨物后簽收了,他跟同事連一句抱怨都沒有收到。
現在,小劉已經對自己的業務片區了如指掌,誰家老人不會使用快遞柜,需要送到樓下;誰家白天沒人,要下班派件;誰家寄快遞時,會把包裹放到固定地方……把片區混熟了的他,往往能比其他派件員更快完成工作。
“人們常說行行出狀元,在蘇州這樣的狀元之鄉,只要你尊重自己的職業,就能得到尊重。購物節期間,會有顧客看我們派件到晚上而反復道謝;大熱天,我也常收到顧客送的冷飲。”
為了回饋這份尊重和理解,如今已是新蘇州人的小劉決定繼續好好干,把派件工作也干出“蘇州速度”來。
信任,讓小哥變成金鄉鄰
有網友戲稱:“現在最關心我在不在家,電話能不能打通,肚子餓不餓的人,不是對象,而是外賣小哥。”常常上網“沖浪”的程序員小金,沒想到這樣的戲言會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
2020年疫情期間,小金回浙江老家過年,沒想到回蘇州時,老家已經成為了高風險地區,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開始了一個人的居家隔離。
剛開始,社區工作人員負責給他每天送三餐、量體溫,但是眼見疫情遲遲不結束,家住二樓的小金提出了在不接觸的情況下點外賣的建議,以此減輕社區負擔。
獲得同意后,他自制了一個吊籃,而后一日三餐地吃肯德基。吃了三天,他往籃子里放了一張百元大鈔和一張寫著“兄弟,能幫我帶包中華嗎?”的字條。
“其實如果當時外賣小哥拿錢跑了,我也只能自認倒霉,不過當時那種情況,就想和外界有點實體化的交流,所以就那么試了一下。”
晚飯時,他順利獲得了香煙和找零。
為了方便幫忙采買,買煙的外賣小哥加了小金微信,并在疫情期間幫他買了泡面、紙巾、洗發水等生活必需品。居家隔離結束后,兩人處成了“兄弟”,常常一起吃飯、打游戲。
一次,小金問起當時為什么不拿錢跑了算了,小哥白了他一眼:“小區到處是監控,踏踏實實工作,現在有你這個朋友請我吃飯,不老實的話,就要去吃牢飯的好嗎?”
他們是城市真正的騎士
家住葑門的陳阿姨,平常總愛去葑門橫街買菜,如無意外,她應該是不會考慮使用網上買菜平臺的。但生活總是難免意外,一場新冠疫情,大家都要居家隔離,買菜就成了個大問題。
家住新區的女兒為了讓上了年紀的陳阿姨不必去菜場、超市等人員密集的場所,開始幫他們在網上買菜。
剛開始,屬于“網絡菜鳥”的陳阿姨不知道怎么取菜,甚至鬧出過拿了別人家菜的笑話。派送員小哥幫助處理完誤會后,之后每次都會用粗筆把門牌寫在袋子上,就這樣,老夫妻倆不受什么影響地度過了一個春節。
后來,她跟著女兒學會了線上買菜、外賣點餐、使用快遞柜,身邊的老姐妹對此都豎大拇指,陳阿姨說:“現在連我上幼兒園的外孫,都曉得什么顏色衣服的小哥是哪個平臺的,上次還跟我說,他發燒的時候是有兔子耳朵的美團小哥送的藥。我們雖然退休了,也要與時俱進嘛,不然要跟不上時代的呀。”
這些穿行在城市間的騎手,在特殊時期,成為了守護城市的騎士,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守望;平時,他們又變回傳遞著現代化文明的普通工作者。他們帶著現代化的生活節奏穿梭進蘇城車流,改變著蘇州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覺間被蘇州改變著,成為了蘇州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