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中國的農耕歷史,哺育了勤勞的農民、廣袤的農村和歷史悠久的華夏文明,也承載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奮斗、發展、繁榮的歷史,和面向遙遠未來的夢想。如今的姑蘇城里,雖然耕地都已經被樓房取代,但仍有一批懷揣著新時代夢想的年輕人,續寫著屬于他們這個時代的都市農業夢想。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培養農業專門人才的院校,通過舉辦“農耕文化節”,演繹著蘇州特色的三農發展之路。
用青春故事,講百年黨史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素質教育中心主任高衛群介紹說:“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的‘蘇州府官立農業學堂’,作為晚清創建的農業院校,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從長久的歷史經驗中看到,要了解中國三農問題的發展規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農業專門人才,組織學習黨史,很有必要。”
2021年6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學百年黨史·講三農故事”校園舞臺劇展演。這也是蘇農品牌校園文化活動——“農耕文化節”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禮開展的專題活動。
活動一經推出,即得到了全院師生的積極響應,七個二級學院很快組織了各自的表演隊伍,選取了體現土地革命主題的《白毛女》、抗日戰爭主題的《沖山之圍》、婦女解放主題的《羅漢錢》、體現包產到戶主題的《小崗村》、科技扶貧主題的《趙亞夫的故事》、大學生村官主題的《我的家鄉》以及互聯網經濟主題的《好日子》七個故事,分別以再現或改編的方式進行劇本創作,并進行排練,以此勾勒出建黨百年間中國農村、農民、農業的變化。
臺前幕后的同學紛紛表示,通過在舞臺上重現三農發展之路,“00后”的他們對于中國人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前輩們的付出充滿感恩,對于眼前的生活也更覺珍惜。
新時代熱血,憶奮斗故事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好故事、塑造人物、表現主題,參賽學生拿出了學農人特有的堅韌,翻閱歷史資料、學習相關文學作品,在悶熱的天氣里利用課余時間排練。但由于缺乏編劇和表演經驗,一開始劇本質量和舞臺呈現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針對這一情況,學院邀請了蘇州市姑蘇區文化館戲劇編導錢敏昱老師指導學生們進行劇本改編創作和現場排練。
“通過錢老師的指導,我們對于時代背景、人物角色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地排練,在排練中不斷對劇本、臺詞進行打磨、優化,最終讓我們這些舞臺劇的‘門外漢’也能呈現出拿得出手的作品。”回憶起創作過程遇到的困難,同學們都深有感觸。當在課堂之外參與到集體協作時,這些大二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在腳踏實地的同時,開放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園林工程學院的學生把歌舞帶進了舞臺劇:“過去我們覺得有些故事很‘土’,但很多故事中的精神內核是永不過時的,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把新潮的東西注入舞臺劇,用我們的話,去說前輩們的奮斗故事。”
以往,農業人總給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但這些新一代農業人,將把互聯網思維、直播帶貨、潮流文化帶入農村,成為農村發展的全新內生動力,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于歷史節點,造三農未來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在中國“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三農”工作也要開啟新篇章。
高衛群說:“學院一直以來秉承‘興學勸農’的初心與使命,立足江南,服務三農,培養了大量農業專門人才,其中不乏在農業相關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杰出校友。如今,黨中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工作,我們的師生更加應當責無旁貸,勇擔促進‘三農’發展的重任。”
經過激烈角逐,此次舞臺劇展演比賽最終由智慧農業學院獲得風尚獎,國際教育學院、園藝科技學院、環境工程學院獲三等獎,食品科技學院獲二等獎,園林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獲一等獎。
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學院素質教育中心號召全院師生感懷前輩們的奮斗歷程,積極向袁隆平、趙亞夫等優秀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學習,同時志存高遠、胸懷寬廣,肩負起新一代蘇農人的時代重任,對于未來的“三農”發展提出更多有時代性、創新性的思考。
高衛群表示,未來,學院將推出更多有三農特色、有江南特色的教學活動,力爭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希望他們在未來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工作中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