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江子新作《去林芝看桃花》"/>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鄭寶寶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新世紀以來,江子的散文創作一路高歌,佳作不斷。對其作品,江子的詩人朋友三子說江子的散文大致可以歸結為四個系列:青春系列——以個人生命體驗書寫的成長史作品,如《在讖語中練習擊球》;暗疾系列——從深入底層觀察到的社會問題作品,如《入世者手記》;鄉村系列——由時代變遷造成的鄉村“漂泊”無根作品,如《田園將蕪——后鄉村時代紀事》;紅色系列——通過發掘出的史料創作出的紅色故事作品,如《蒼山如海:井岡山往事》。由于江子寫了許多關于瓷的散文,2017 年又出版了一部非常有分量的長篇散文《青花帝國》,于是有評論者又將這類散文定位為“青花瓷系列”。時隔兩年,江子在游歷中國大江南北,醞釀良久之后,推出了新作散文集《去林芝看桃花》。
這部散文集收錄了江子部分以往發表過的散文,同時推出了一些新篇。全書以地域劃分,共分九個篇章,分別是浙江篇、廣東篇、四川篇、新疆篇、云南篇、西藏篇、福建篇、臺灣篇和江西篇。雖然篇章不同,但總的來說寫的只有三類:山水、人文、動植物。這三類相互交錯間,又有一個總的特征統領,即是行走在中國大地過程中創作出來的。為什么要強調是在大地上寫就的呢?因為創作就是作者不斷地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構思潤色的過程,而散文寫作耗材大,極易造成寫作難以延續,而失去創造力。對于這個幾乎是所有散文寫作者的魔咒,江子認為他找到了讓他的寫作能夠無限延續的辦法,那就是“把自己的筆插在廣袤的大地上”“將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文明場景,與不同的風景對話,渴望著驚鴻一瞥的路遇”。江子希望他的文字能“兼具草木氣息和歷史文化意蘊,并且有大地賦予的混血質地”,或許只有在大地上來來去去,才能成就其別樣的散文氣質。如此說來,江子的這部散文集,或許可以稱之為其“大地文學”旅程的開始。
《去林芝看桃花》這部散文集雖然是在大地上寫就,但并非與江子以往的寫作風格、敘述語言、主題表達、精神內核等全無關聯,它們之間是一種既延續又發展,既繼承又突破的關系。在風格上,江子偏向現實寫作,這與他的生命體驗有關。江子生于江西吉水,在鄉村長大,畢業后又在鄉鎮小學教書,后來才搬進城市工作。多年的基層生活,見證聽聞了許多底層勞動人民生活艱辛和苦難的故事。因此,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命運,如在一組散文《暗疾,或陰影》中,寫了一個時常被人們忽視的殘疾人群體。他用冷靜略帶殘酷的文字審視社會,但字里行間又不乏悲憫的情懷。以疾病為題,的確會讓不少讀者感到不愉快,對此,他的回答是:“逼近現實,讓詞語在隱痛中發光”。而在《去林芝看桃花》這部散文集中,雖然落實到的依舊是現實民生,但不再是那么冷峻、感傷,而是有了光明、希望和欣慰,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如在《世襲的燈塔》中,寫了一戶姓葉的人家,用近百年時光、四代人和三條命以一種守望的精神,在舟山群島某座孤島上把燈塔工這份卑微的工作做成了充滿神性的偉業。這個具有悲劇色彩的民間故事,是在機器時代依舊堅守手工業時代的倫理和道德的一種守望,充滿溫暖。
在敘述語言上,江子秉承的是一種“既有小說的敘事、詩歌的歷險、多種藝術的元素,也有哲學的思辨”的散文創作理念。江子最初以詩歌步入文壇,不過,很快轉向散文創作。他的散文,充滿了想象、聯想,因而又有小說的敘事特點。于是,他的散文,兼具詩歌的浪漫、小說的敘事、散文的唯美。如《青花帝國》中,小說的敘述語言很突出,在對瓷器細膩的描繪中,展示出的又是詩歌的“音樂美”。《去林芝看桃花》亦是如此。全書開篇《養一只美狐》便是以這種小說式的詩性散文語言展開敘述的。《養一只美狐》以小說式的敘事,在橫跨地域文史,穿越歷史時空,通過豐富想象,與古人對話,追溯了《聊齋志異》這本奇書創作與傳播的艱辛曲折過程。文中的“美狐”,既是《聊齋志異》在齊魯文化與自然精氣間創作出來的地域文化屬相,也是不同人群,如落地秀才、官員、富商等對文明傳遞的一個美好意象,更是見證歷史的眼睛。全書包括后記在內共計二十七篇,便有九篇寫人物,其中七篇寫的便是文人故事,或以故事引入,或以山水緬懷,或以動植物夾敘,諸如《海上還鄉》通過對三毛一生的回顧呈現其人文價值的影響,《去梅雨潭》以山水稱贊朱自清于亂世中如水般可柔可剛的民族精魂氣度,《玉一樣的山,玉一樣的人》將方志敏的革命事跡穿插在對懷玉山風景、歷史的描述中,抒發了對革命烈士崇敬之情。
在主題表達上,鄉愁永遠是江子不忘的精神原鄉。江子現居南昌,衣著裝扮、外表言行都與都市人無異,但在其精神世界里,難忘的永遠是養育他的故鄉。隨著時代的發展,他敏銳地捕捉到鄉村正在經歷著重大變遷。從最初關注農村的發展問題,如在《鄉村有疾》中對農村惡劣的環境衛生的擔憂,到現在對鄉村將消逝在時代浪潮中感到隱憂。于是,他從一個贛南小鄉村為切入點,寫了以“每個人的故鄉都在凋零”為主題的《田園將蕪》,借此觀照整個華夏大地正處于民間文化危機的窘境,以此“喚起更多的人對鄉村精神失落的深度關注”。除了看到鄉村在“消逝”,江子還注意到鄉人在其中的漂泊狀態,不僅是外出者,還有留守者。在《歧路的孩子》中,他看到了留守老人、兒童的孤苦無依;在《在城市》中,寫出了多數離鄉者難以言說的生存隱痛,以至于在《消失的村莊》里,虛構了一個理想鄉村,給“失落”的鄉人以最好的歸宿。鄉村城鎮化已然是趨勢,江子只是在為那片鄉土陳情。在《去林芝看桃花》這部散文集一些篇章中,他緬懷故鄉的同時,以一種釋懷的心情對遷移的鄉村能夠安居流露出一種欣慰之情。如在《梅關處處》一文,以梅關這個古往今來遷徙者的中轉驛站見證了贛南客家人遷徙史,亂世為活命,如今為活好命,他們依舊在遷移,雖然表達的還是那一抹鄉愁,但流露出的卻是一種樂觀精神。
對于故鄉,江子不僅寫鄉愁,還寫人文、陶瓷和草木,等等。江西不僅有秀美的山水,還擁有厚重的人文底蘊。江子生活在這里,自然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他的家鄉,便在文化氣息濃郁的廬陵,因而,他的散文也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這種文化自豪感。在《前世風流蜀口洲》一文,他便專門寫了歐陽氏家族,不僅寫這個家族的興盛史,還寫其人文影響與以德立本教化之功。有興盛的人文氣韻,自然少不了人文藝術。陶瓷,便是江西的一張人文名片,江子喜愛陶瓷,因它那難以言說的美,因它那厚重的人文歷史。《青花帝國》中的每一片陶瓷,幾乎都有一個故事。《去林芝看桃花》中也有三篇寫的是瓷器,分別是福建篇《我拾到了一塊碎瓷片》和江西篇《瑤里的月亮》《豐城的窯》,江子對瓷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其實,江子對草木也有一種獨特的情懷,在這部新散文集中,就有七篇寫的是草木。這些草木篇章,或寄情山水,或感悟人生,或贊美自然,無一不張揚著江子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草木山水的眷戀。
江子這部散文集,與其之前的散文相比,視野更開闊,文化更多元,地域更顯著,已不再局限于江西的風土人情、山水草木、人文歷史。如果說江子以前的散文還具有濃郁的山水田園風格,呈現出小格局的江西寫作,小物象的人文關懷,那么,這次江子的寫作已經愈發地顯現出更加開闊的寫作姿態,展現出獨具個性化的散文魅力,流露出的文字藏著幾分野性。這也是為什么他會說:“我想寫一本文化之書,一本唯美之書,一本有我個人喜歡的氣息和氣質的書。”《去林芝看桃花》便是他希冀的那樣的書。這部新作的出現,無疑是江子對自己散文生涯新的探索,也是延續他的散文生命尋找到的最適合他的散文創作路徑。
此外,如果把目光投向整個江西散文界,江子的一次次自我突破,一方面表現出來的是他個人藝術的升華,另一方面也昭示著江西散文家們力圖走向散文大家的創作之路。近年來,雖然江西散文創作在全國散文界中大放光彩,創造出一篇篇令人稱贊的佳作,也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散文家,但是他們的創作傾向呈現出的是個人性的成長史寫作和小視野的現實風格底層寫作,還沒有走出一個能夠引領時代散文潮流和躋身全國性乃至世界性散文文壇的大家。這種原因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受江西深厚的地域傳統文化的影響,江西作為各種文化交匯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客家文化,乃至儒釋道文化,都在這里閃耀,雖然“入世”精神使江西踴躍出一大批文人,但“出世”情結也給他們的思想套上了枷鎖;二是山水田園景色令他們沉醉,幾乎每一位踏上散文文壇的江西作家,他們文字中無不流露出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和農耕世俗的欣賞,缺少一份“野性”;三是閉塞的地理環境導致他們缺少一種探索精神,容易產生偏安一隅的慵懶性情;四是落后的經濟也給他們心態上帶來無形的封閉性。當然,如何平衡這些,然后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和昂揚斗爭的精氣神走出江西,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不過,已有像江子這樣一批先鋒散文家探路,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