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靜 [三亞理工職業學院教務處,海南 三亞 572022]
林格倫(1907—2002)是20 世紀兒童文學作家的杰出代表,是瑞典兒童文學繁榮的創造者和見證者,被譽為“童話外婆”。林格倫創作的童話有80 余部,代表作是《長襪子皮皮》和《小飛人卡爾松》。她塑造了大量的頑童形象,其筆下的頑童形象具有豐富的藝術特點。
“典型”,原指模型或范例,后來用來專指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典型形象能給人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如皮皮和卡爾松,他們具有鮮明獨特的性格特征。這兩個形象,比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更集中、更理想化。
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筆下,每個人物都是典型;對于讀者,每個典型都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典型人物必須代表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普遍意義,對讀者來說是“熟悉的”;同時典型人物又有著鮮明生動的個性,其經歷都是獨特的,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因此,它對于讀者來說又是“陌生的”。
皮皮生活的童話世界仿佛演繹著兒童內心深處的渴望,比如隨心所欲,不用上學,隔絕父母,生機勃勃,糖果遍地,零錢自主……在皮皮的世界中,母親身亡,父親失蹤,她一個人和一只猴子、一匹馬生活在一起。皮皮做的都是她的同齡孩子不敢做的事情:撒謊,抗拒大人的威嚴,獨立而自由。她是社會規則的搗蛋者,她是自我世界的領導者,她是無拘無束的小英雄。這樣一個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乖”女孩的形象,既是對傳統兒童文學敘事的一種顛覆,也是現代性兒童文學人物塑造的一種全新嘗試。人物鮮活的生命力、作品的文學空間和兒童的心理表現得到了拓展,從而為廣大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童話的陌生化”。
從天而降的小飛人卡爾松,他愛吹牛,有一點自私,而且和一個普通人家里的小男孩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們扮鬼嚇人,吃炸小肉丸子,趕跑壞人,被當地報紙稱為“胖胖的奇怪而可怕的外星人”,并上了懸賞名單。這個形象是孩子們被壓抑的渴望獲得宣泄的典型,把孩子們饞嘴、好吹牛、胡來、搗亂、愛搞惡作劇、利己主義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不是大人所能接受的好孩子,卻是兒童喜歡的簡單、真實、快樂的小胖子。
林格倫根據兒童的愿望和他們內心深處的隱秘情感塑造兒童形象,表現兒童的天性,表露兒童由于環境壓抑而不能實現的種種狂野的幻想,塑造自助、自立、敢想、敢干的淘氣兒童形象。他們個性突出,使人難以忘懷。皮皮力大無窮,具有現實生活中的孩子沒有的力量,卡爾松按動肚子上的按鈕就能飛起來,這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不能具備的特異功能。他們代表著不受約束的生命力,是瘋狂而有趣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頑童形象。
林格倫用皮皮和卡爾松這兩個頑童系列,使傳統教育忽視兒童天性發展、不能滿足兒童多方面需求的缺陷得到彌補。傳統教育把兒童置于成人和權威的控制之下,壓制了兒童的天性。在傳統教育下,孩子們都不會開心快樂。而皮皮和卡爾松卻是傳統教育下孩子的對立面。
在現代教育中,教育家們都非常關注教育對象,杜威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兒童是教育的起點,而且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就應該考慮兒童具有豐富的個性,應該讓每個兒童都能鍛煉他們的興趣和優點。正如林格倫筆下皮皮和卡爾松這兩個頑童形象,他們的各種天性都得到了自由發展,沒有受到成人的束縛和壓制。這正是孩子們所希望的。
皮皮在任何時候都是快樂的,她不顧一切禁律,做著一切她想做的事情,并且都能得到快樂。卡爾松則頑皮無度,無所顧忌。林格倫的作品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特點,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和尊重,使孩子成為國家教育的核心,促使孩子愉快而又積極地完善自己的個性。
林格倫的創作初衷起源于她給患病女兒講的床頭故事。面對病弱的女兒,她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如此勇敢獨立,面對世界充滿了自信,不畏權威,敢于冒險,并且充滿了快樂。她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勵他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她對于女兒的愛,延展到作品創作之中,延續到塑造的頑童形象之中,仿佛都在代替一個母親訴說著厚重而熱烈的情感:在母親的世界里,孩子們不是被教育者,而是成人世界的分享者。他們應該獲得與成人相同的權利——那就是在自我的世界里獨立存在。
林格倫不是教育學家,但她的作品卻是極佳的教育素材,很多讀者在分享讀后感時都會提到,在童年時期閱讀她的作品,會讓自己原本黑白單一的世界變得色彩鮮明又積極有趣。這種共情的閱讀體驗,正是孩子們童年時期對于傳統教育的不滿意之余,體驗到的有別于傳統的、新奇而美好的希望和光。
林格倫的崛起,是因為她具備了歷史高起點和文化大視野。她總是從兒童純真的天性中發現不一樣的精神境界,在單純喧鬧的童話故事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內涵。林格倫在皮皮和卡爾松身上寄托了現代審美理想,展示了兒童的主體意識、獨立精神和創造欲望,改變傳統兒童文學的“成人化”敘事為“童心”視角和“童真”立場。
游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游戲是人解脫了物質和精神束縛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創造自由天地的活動。康德認為藝術是一種自由的游戲,他說:“人們把藝術看作仿佛是一種游戲。”以頑童為主角的兒童文學自然就體現出游戲性,在游戲當中兒童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宣泄。林格倫是倡導兒童要具有游戲精神的著名作家,其作品《長襪子皮皮》和《小飛人卡爾松》中的頑童形象則將游戲精神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作品以游戲場面連綴而成,具有強烈的愉悅性。
在一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很重要,特別是小說家所青睞的主角人物,老舍說:“創造人物是小說家的第一任務。把一件復雜熱鬧的事寫得很清楚,而沒有創造出人物來,那至多也不過是一篇優秀的報告,并不能成為小說。”因而作者要想在作品中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主題,就得塑造各種典型的形象。
林格倫筆下的皮皮,名字很長,外貌奇特,著裝也很奇怪,性格上表現得也比較狂野,有時甚至像個小大人。而卡爾松外貌更加奇特,甚至有些超乎常人,他矮矮胖胖,肚子上有個開關按鈕,背上還有一個螺旋槳。這些怪異的外表本身就具有了游戲性,而且他們的言行舉止也帶有玩兒的性質,帶來的歡樂也層出不窮,自由主體個性的發展達到了極致。
一般來說,情節就是敘述者虛構的具有某種因果聯系的故事。情節是敘述者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概括加工的結果,主人公必須具有一定的行動能力。林格倫的每部童話都通過不同的故事情節逐漸完善主人公的形象。每個小故事都圍繞兒童的游戲心理展開。
在皮皮和卡爾松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游戲,只要有他們的場景,故事的開展就充滿了濃厚的色調,具有趣味性。林格倫筆下的故事情節有很多種,有與兒童生活貼近的,也有遠離兒童生活的,更有不按常理來敘述的,但不管是哪種故事情節,林格倫都以游戲精神貫穿始終,這種出奇的手法既能給兒童的生活帶來新奇,又能使兒童沉溺于生動多彩的游戲場合中,使他們從故事情節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探索到童稚的愉悅。
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是人物“思想的外衣”,高爾基曾說:“永遠不疲倦的磨練您的武器,研究無盡豐富、柔和、優美的人民語言!它可以給你力量來表達天才所能達到的思想感情。”文學語言具有眾多藝術魅力,要想使作品具有幽默感或者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作品語言就應該具有游戲性。語言的游戲性主要通過幽默的語言來實現,特別是在兒童文學中。
林格倫筆下的主人公的語言就表現得十分風趣、幽默,正如卡爾松在大掃除時,因小弟沒有聽到他說話,他就說:“我是不是再把你耳朵吸一遍?你耳朵聾了?”這些話都極其幽默,甚至有些夸張,童話里主人公的言語常常都是詼諧的,有時甚至是違背常理、天馬行空的。這樣具有游戲性的語言風趣幽默,給兒童帶來輕松的快意。就比如卡爾松偏要把“惹”字說成“若”,還說“若”字比“惹”字更加讓人生氣。這樣的語言在林格倫筆下的皮皮那里也得到了完美體現,皮皮稱“九九表”為“舅舅表”,皮皮儼然是一個“小大人”形象。“你們最好現在回家,明天你們可以再來,如果你們現在不回家,你們下回就來不成了,那就太遺憾了。”在九歲的孩子口中這些話變得滑稽了很多,進而使整個作品也更具吸引力。
林格倫筆下的頑童形象豐富多彩而性格各異。頑童形象具有典型性、教育性和游戲性,從而為世界童話園地增加了更多的趣味。
① 〔蘇聯〕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頁。
②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頁。
③ 老舍:《老舍論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頁。
④ 〔蘇聯〕高爾基:《給青年作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