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樂 劉二強 張吉光
太原科技大學應用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青銅劍的出土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浙江就流行劍術活動,越女傳說并非空談,此實為武術之濫觴。秦漢時代浙江武術就相當活躍,東晉南北朝時期,武術逐漸走向成熟,唐武則天開設武科以后,浙江民間練武的人更多。浙江也是武將輩出,據地方志,溫州市從宋朝開始到清朝共出武進士348人。明嘉靖年間,浙江抗倭名將戚繼光,何良臣將軍對武術盡心總結推陳出新,戚繼光將軍所著《拳經捷要篇》至今被武術界奉為圭臬。戚繼光將軍所召用的浙江兵,在推翻封建王朝和抵御帝國主義侵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代民間武術發展趨于成熟,期間寧波較出名的就是張松溪。清朝民間禁兵器,脫離兵器的拳術趨于發展。清末年間內憂外患,人們多習武術以求自保,自此武術發展達到頂峰。各地武術名家交流換藝,此間浙江武林的大事即是“1929年國術游藝大會”,多種武藝傳入浙江,武術進展極快。曾經一段時期,將傳統文化視為糟粕,多少拳師茍且度日,武術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后,自《少林寺》《姿三四郎》等經典武術電影上映開來,全國再次掀起武術熱潮,自此,武術發展有了新氣象。從解放后開始,寧波的武術活動就主要集中在精武會與太極門,導致地方政府對寧波南拳和流傳至此地的其它拳種重視不夠。千禧年后,隨著一大批拳師老去,武術又走入青黃不接之境況,現在很少見到其他拳種了,保護寧波地方拳種已刻不容緩。
韓蓮亭先生曾撰《寧波武術界見聞》以梳理寧波武術門派概況。圖1為浙江武術發展概要圖,細談寧波武術門派,以宋朝中期、清末、民國1929年國術游藝大會、二十世紀60年代及改革開放初期幾大時間節點為準,圖2結合年代與門派簡要給出寧波武術派系的概況。

圖1 寧波武術發展概要圖

圖2 寧波武術派系
武術到宋代已具雛形(至今溫州蒼南地區還有宋朝武藝傳承),寧波南拳也不例外。南宋宰相史浩來甬過端午,在其家鄉東錢湖上舉行“賽龍舟”歡度佳節。為吸引觀眾,拳師在船上進行表演,寧波船拳由是而來。后來寧波船拳從甬地逐漸流傳到杭嘉湖一帶,才有了如今的杭州船拳和湖州船拳等拳種。寧波船拳應是最本土化的拳種,其后傳入的拳種在清末前皆受其影響。
寧波(江東)南拳另一大源頭為南少林,據《興化府志》[7]記載,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始建于南宋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繼承嵩山少林拳法精髓的同時并承古代民間行伍武術精華為一體。晚清時期林泉院寺僧“天然”大和尚云游浙江,并傳藝至鎮海(寧波)守備謝阿遜,謝阿遜后傳徐文虎,徐文虎傳徐世芳、胡信甫和毛元坤,徐世芳傳俞金祥,俞金祥傳袁樹偉章鳴波等。經歷代傳人努力,少林林泉支派終于在寧波開枝散葉,并形成新的風格。寧波船拳和林泉院派南少林互相融合,經歷代宗師傳承習練演化,為現今寧波南拳之貌。

圖3 寧波南拳的發展

圖4 寧波南拳的傳承
民國時期寧波南拳有名師有毛元坤、胡信甫、俞金祥等,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在授拳。師爺俞公金祥師承浙東南拳名家徐公世芳,自幼習武,天資驚人且嗜拳如命,廣交拳友交流武藝。俞師爺與同為寧波南拳傳人胡公興甫互通有無,志在更全面地學習本門拳術,且先后和人換藝得拳架一百余套。后至杭州開會研討整理浙江省武術名錄,人贈雅號“百套南拳王”。俞師爺一生以武為安身立命之本,習練不輟,時常與徒弟學員三點晨起練功,竟多年難為人知。于改革開放后廣泛授藝,于江東區大步公園、鄞州人民大會堂、曙光電影廣場、黃鸝小學等開設輔導站授藝,將六十余套拳械名譜手稿和拳路(如韋陀拳、花金槍、黑虎拳、大四門、武松脫拷)等傳于弟子及武術愛好者,使得南少林大力發展。俞師爺技藝精湛,眼光開闊,允許門生學習他派技藝,并親自寫信將弟子薦與他人處過堂,實難能可貴。俞師爺尤好煙酒,整日煙酒不能斷,醉時起興醉拳,性情豪邁,然不意因病痛逝于九十年代初,年六十五歲。俞公金祥門下弟子現今仍練拳者無多,入門十弟子內練拳者僅三人。
毛公元坤也為南拳門前輩,弟子中有陸榮根,楊吉明等人。毛元坤解放前在上海為青年會干部,解放后被遣回寧波,并被定性為“壞分子”,在環衛處拉糞車接受監督勞動。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因寧波市體委要組團上京參加全國武術比賽,特地打報告除去毛元坤“壞分子”的身份,派他上京參加全國武術比賽表演醉拳。在這次全國武術比賽中,毛元坤的醉拳不但為寧波市代表團獲得了獎牌,而且在北京的一個月中,為上級各部門領導表演了醉拳四百余次,贏得了各方贊譽。[3]回到寧波以后,他就在天封塔下授拳。后聽南拳門前輩談到,毛公云坤活到百歲有余,亦是美談。
胡公信甫的弟子中有錢定興、王金云、趙小康、費華勝、俞仁岳等。所傳之拳有醉拳、醉八仙拳、大紅拳、小紅拳等。原住寧波濠河街,曾做過搬運工人,故在大沙泥街與靈橋路交界處的都神殿內的靈橋搬運隊中有他的許多徒弟。除授徒習武外,他還會看跌打損傷,故而到晚年也頗不寂寞,家中來客頗多。

圖5 精武會傳承表系
當年有很多的寧波人在上海“精武體育會”學拳,“大上海小寧波”是當時的真實描述。1929年11月14日,鄞縣縣國術館成立,縣長陳寶麟為正館長,雷公飛心腿名家阮增輝為副館長,上海精武會教員朱潤身為教師,培養了一批武術人才。
朱潤身,又稱朱翻譯,寧波鎮海人。朱先生解放前即為寧波國術館教習,解放后因曾做過日本人的翻譯,所以受到管制。他家住江北岸,早先時候就有人跟他練武,他培養了如馬元瓶、汪自義、印運澤、李安平等南北拳名家,原南北拳協會朱飛彪先生為其二子。
精武會另一名師為陳仁鎬老先生。家師章鳴波先生曾隨其三年學習精武體系,如節拳、大戰拳、彈腿、功力拳等。陳仁鎬先生1914年出生于寧波市鎮海莊市一商人家庭,17歲時到上海做學徒,并被其父送到上海精武會習武,2年后以精武會永久會員名義畢業。此后,他在上海一邊經商一邊練武。解放前夕,他回到寧波經商。1957年6月30日寧波市武術協會成立,陳先生任協會第一任主席,并連任4屆。陳仁鎬一生舉辦了130多期武術培訓班,培訓學員10多萬人,扶持武術協會發展,為寧波武術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初年,鏢師行業盛行,四川綠林門因鏢師傳到寧波。可考民國末期祖師馮祥公走鏢至寧波,技藝精絕,人稱“江北岸浮石亭烏龜山紅鼻頭官”,后傳藝師爺陳公定訓,師爺常戴一頂帽,曾在摘帽之間奪下歹人器械制敵,并笑言“好用三只手打人”,后師爺傳藝師章鳴波先生。綠林門技藝代不傳逾三人,流傳范圍有限,技法古樸,多好用單手技,以“粘、連、滾、翻、點、隨”六字訣為核心,器械也極為獨特,生動體現了民國鏢師藝。另綠林門技法多與少林武藝相似,拳譜拳論更近少林拳論,或兩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馮祥老先生遺獨子馮宣梅先生,現為寧波京劇團演員。

圖6 陸氏傷科傳承系表
古時醫武同源,由陸氏傷科血親傳承人陸念祖撰文言其家學。陸氏傷科始于陸士逵,[5]其少時學藝少林寺,并鉆研《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傷科補要》等經典,成為傷科名家。后傳三百余年世代從醫,家學深厚,至陸公銀華時,已經六傳。陸氏家傳武藝,又擅長跌仆損傷之救治。陸公銀華(1895-1967)自幼從父維新練武從醫,深得家傳之精華,行醫六十余載。除精于《醫宗金鑒》《傷科補要》《醫林改錯》外,還涉獵諸家著作,尤對葉天士、王清任之說頗有研究。醫業上,對顱腦損傷、泌尿系統損傷的診治均有獨到之處,在江浙一帶素有盛名,后子孫多有從醫。陸氏傷科重整體觀念,強調筋骨并重動靜結合,把肢體功能的恢復置于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的修復能力,整復四肢骨折脫位,快速無痛療效神奇,對于腦震蕩、胸腹內傷、海底傷等疑難雜癥多有獨特解決方式,享譽甬城。
因北伐革命時是北伐軍的上尉軍官,陸公銀華在五零年時險被鎮壓,屬于歷史反革命被判處死刑,當時寧波市民聯名請愿,特別是碼頭上的勞苦大眾更是強烈要求刀下留人。當時碼頭全是人力肩擔手挑,碼頭工人受傷很多,全靠陸公療傷??紤]民意和百姓需求,陸公銀華被關入勞改大隊繼續在寧波療傷。師爺董紹虎本為在內編制醫生,仰慕陸老人格與傷科技藝,數十年如一日不輟為老先生擔飯伺候,終得老先生傾囊相授,將武藝“醉八仙”“猴拳”與傷科全交付董師爺,董師爺傳至章鳴波。
改革開放后,太極拳盛行于全國。提到寧波太極拳,必提陳志遠先生。陳志遠(1895-1964)原籍溫州平陽,幼時因習武而耗盡家財,后入南少林寺繼續練武。二十歲左右出道,即以保鏢為業闖蕩江湖,難有敵手。二十九歲時,陳先生路過杭城,偶見有人習練太極,正是楊式太極名家楊少候先生弟子田兆麟先生。當田先生推手暫停,陳先生就上前互通姓名,并要求切磋。因被田先生連續打倒在地兩次,即心悅誠服拜田先生為師。后因年歲相近,兩人義結金蘭,在田先生家中苦練三年太極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延慶寺監院象宏法師的盛情邀請下陳先生來甬授拳。據韓亭蓮先生回憶[3]陳先生一到寧波,當時延慶寺內最擅長拳術的四大高手:方丈誠一、監院象宏、及白光、誠香法師,齊請陳先生指點拳法,瞬時四人都被陳先生擊倒在地。陳先生憑此一戰,在甬城武術界闖出了自己的威望。現寧波市太極拳師,如陳明星、蔡天彪、錢定興等皆為其弟子。
陳香甫,鄞縣人。解放初曾在寧波中山公園內教授傅派楊式太極拳。在拳論拳理上很有研究,其弟子中有吳祈賢、吳祈正倆兄弟。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陳香甫先生在吳祈正陪同下,來效實操場指導拳藝。七十年代后,陳先生在其上海女兒家停居,其在上海人民公園授拳,很有名氣。
林炳堯師承陳微明,隨陳微明學拳近十年。1988年由上海市委書記夏征農題字的致柔拳社首先在上?;謴?,社長林炳堯先生為上海致柔拳社的復社、推廣和普及楊式太極拳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使太極拳能在故鄉更好發展,1993年10月在林炳堯先生的指導下寧波武協致柔拳社成立。成立初期就匯聚大批的太極拳愛好者,并吸引了眾多武術同仁在林先生的門下學太極。
沈壽年輕時在上海從傅鐘文老師學過太極拳,因很有力氣,有“小力士”之稱,后赴新疆工作。一次山洪暴發,他為搶救銀行財產被急流沖去,頭部重傷,因病回家休養。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每天到寧波中山公園鍛煉,其拳架規范,只是傷后體弱,推手無勁,為人熱心,常常免費教人太極拳。后由他牽頭,創立了寧波市永年拳社,他為拳社第一任社長,并編纂有幾本太極拳的專著。

圖7 寧波太極拳傳承
1929年河北雄縣高振東先生于浙江省國術館任教,形意拳傳入浙江。寧波由于距上海較近,寧波形意和八卦拳傳承主要來自上海。寧波由錢定芳傳授,其為上海形意名家褚桂亭先生弟子。他最初從兄陳定興練太極拳,文革后期經燕青門盧俊達嫡傳弟子沈偉根引薦,拜上海褚桂亭為師,學練五行十二形形意拳。因褚先生又是楊澄甫的入室弟子,錢正芳的太極拳也得到了他的親授。褚先生的關門弟子金小蓀與之相交甚厚,兩人互通有無提高技藝。近日聽寧波武術界老前輩華元康提起錢正芳,總說“小阿五(錢正芳家中排行五)見識廣,什么都懂,是好功夫?!?山西派宋世榮先生形意拳建國后開始傳入浙江,傳人有邵善康先生。

圖8 形意拳傳承譜系
1929年杭州舉辦了至今還為人稱道的“國術游藝大會”,這次國術游藝大會最大意義在于促進了武藝的傳播,許多北拳往南方傳播。
2.7.1 戳腳
戳腳,在小說《水滸傳》中已有其名"鴛鴦腿",歷史久遠,清末太平天國將領趙燦益精通戳腳,攻打天津失利后,隱居河北廣傳群眾,1931年劉百川先生傳戳腳與少林拳于浙江,流傳寧波,以腿功見長。

圖9 浙江圖書館藏國術游藝大會新聞報道報紙
2.7.2 披掛
批掛拳,早在明戚繼光《拳經捷要篇》中有論"披掛橫拳,何其快也",以放長擊遠為特色,1930年參加過游藝大會的曹晏海和丁秀溪于浙江傳授,有流傳至寧波。
2.7.3 鷹爪翻子
鷹爪翻子拳,相傳為岳武穆王所傳。有史記載此拳流傳于直隸雄縣,最早為岳式鷹手,后結合翻子拳以及少林諸多手法,經幾代人合演,至陳子正總結為鷹爪五十路連拳與十路行拳。手手相應,招招接續,剛柔兼用,彈脆多變。陳公子正在執教精武會期傳至全國,1929年朱國錄參加過國術游藝大會后,將拳流傳浙江。后至寧波,另部分可能由精武會成員傳至寧波。

圖10 心意拳傳承譜系
寧波心意拳多由上海傳入,上海心意拳以盧嵩高所傳心意拳為主。盧嵩高(1873-1963),河南周口人氏,回族,自幼習回教門拳術,后拜袁鳳儀為師,承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師買壯圖之脈。中年時他放棄保鏢工作來上海定居,為生計所迫開場授心意六合拳。盧在上海傳授了大量的心意拳門徒,開始他嚴守心意傳統,不肯傳授漢族人。后來由于生活所迫,更受解興邦的誠摯所打動,破除積習,外傳漢族。不過得其真傳者,依然以回族居多。解興邦、于化龍是其在上海最具代表的嫡傳弟子。寧波有謝興邦與于化龍弟子,如寧波市寧??h有謝興邦傳人胡功臣;寧波慈溪人王紀杰為于化龍再傳弟子。另,筆者師爺陳公樹九也是心意拳傳承人,為浙江心意拳掌門人,演練也為河南風格,然其師未知。
開門八極拳,相傳為清康熙面間吳鐘公創拳,以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為特點,近代成就最高者當屬聾公吳秀峰宗師。吳秀峰 (1908-1976) 字海,河北滄州孟村人,吳會清之長子,八極拳六世嫡傳。吳秀峰宗師幼時耳聾,稍長恢復,所以人送綽號“吳聾子”。他自幼隨父習武,18歲始在本縣設場授徒,1929年出游魯滬浙等地訪師尋友。1933年,赴天津授徒并在天津扎根。吳秀峰宗師一生致力于八極拳理論與體系研究,反對門戶之見,廣征博采,吸諸家拳術之長,使八極拳內容更加豐富,體系更完善。聾公藝高德重,吸引他人帶藝投師,南下至棗莊時,收弟子王長典。王長典后定居上海,人稱"上海八極王",有傳人于寧波。年代久遠,失去聯系。另有滄州傳八極拳,同樣為聾公所傳,時筆者赴鎮江向張成中先生與其弟子張弘儒先生學習八極拳。張成中老師自八十年代起先后十幾次奔赴滄州向聾公的再傳弟子武術名家楊衛星先生學習八極拳,將風格獨到的八極拳帶到了鎮江。幾次去鎮江學拳后,張成中老師囑咐我“把八極拳帶到寧波去”,于是寧波有了滄州傳八極拳風格。現今還有孟村八極拳風格,傳人為孟村八極拳名家常玉剛弟子朱建宏;天津八極拳風格,傳承人為韓景琦女士。

圖11 八極拳傳承譜系
四明內家拳,托張松溪?,F今可考文獻為《搏者張松溪》與《張松溪傳》?!稄埶上獋鳌?[2]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內家拳,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于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松溪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著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時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亂,當事者召僧擊倭,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至鄞求見,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較技酒樓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試,松溪曰:“必欲試者,須召里正約,死無所問?!痹S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斃,眾僧始駭服。這段記述充分說明了內家拳術的“以柔克剛”、“以小搏大”、“以靜制動”的技擊特點。文中更贊之曰:“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于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彼上饺娜?,葉近泉為之最。得近泉之傳者為吳昆山,單思南等。

圖12 四名內家拳傳承譜系
就考究傳承而言,《張松溪傳》言之盡也,然此實取自其好友黃宗羲為其所撰墓志銘,抒文人報國之情。文人所言內家拳,非真內家,考慮明浮夸的文人文風,其中所談拳論實不可取,其所言內家拳非張松溪所傳拳術真貌。曹秉仁《寧波府志》的《張松溪傳》提到,張松溪最為珍秘的是“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近來言內家拳者對這五個字有不同的解說,而多數都是臆斷附會之詞。據張如安先生撰文《內家拳大師張松溪生平辨誤》[6]中引《搏者張松溪傳》說這五個字的正確寫法是“勤、緊、徑、敬、切”,曹秉仁在轉抄時出現偏差,亦或是有意修改。并且這五字前三字是張先生的老師孫十三老所傳,后兩字則是張先生所加。彌足珍貴的是傳文作者對“五字訣”逐一作了講解,使后人可管中窺豹,得知內家拳真貌。
近十年來四明內家拳傳人迭出,各爭一端,為顯正宗。然說辭近十年內幾經變動,實無可信價值,所習練招式也是東拼西湊,非張松溪所傳真諦。黃百家言此術“已成廣陵曲”真實不虛。
另據拳械錄[1]記載,些許浙江地方拳種也留在寧波,因傳承范圍窄且體系不全,在此一并羅列,無法詳細介紹。
五祖鶴陽拳:由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明清傳入浙江,寧波有傳人。
黑虎拳:明英宗正統年間浙江龍泉良葛山人葉七習練黑虎拳,為太平天國起義軍李秀成部隊采用。清光緒年間廣為流傳,寧波有傳人。
縮山拳:由元末方國珍創編,此拳水陸兩用,明嘉靖年間浙江水師李長庚將軍招募會此拳民眾參軍。戚繼光編寫《拳經捷要篇》中,也吸取此拳特點,在國術游藝大會中震驚一時,寧波有傳人。
洪拳:清康熙年間黃宗羲組織的四明抗清軍失敗后秘密組織習練洪門拳,在寧波有傳人,與廣東洪熙官所傳洪拳是否有關未知。另寧??h大佳何漲坑村有一支洪拳,其演練風格近廣東風格,恐為洪熙官系傳拳北上。
紅拳:清太湖洪門所傳拳術,分大紅拳、小紅拳、紅拳三種。傳授人為岳清師與步敖師,相傳為太祖趙匡胤所傳,寧波有傳人。
岳家拳:相傳為宋岳飛將軍之師周侗所傳,包括岳家拳和五行拳,抗戰前杭州杏花村岳姓店主為其后代,會此拳術,寧波有傳人。
四明長劍技:宋初年于寧波四明山一帶張湧傳此技,明為呂年所得,后為營伍武藝,寧波有傳人。
水滸名拳:源自于沈氏武術,傳沈氏祖先在杭州六合寺隨武松與魯智深習武,其五世孫沈恭敬抗元后辭官隱退于寧波梅山島里岙,其十一世孫沈天童曾著書《拳譜》并開宗祠武館。然隨著老一輩相繼過世,島內人口不斷外流,武藝幾近失傳。
寧波武術風氣隨經濟發展實則日漸變淡。猶記1985年時,由師爺俞公金祥牽頭成立江東區武術協會,一時武術盛況空前,89年成立南北拳分會,僅望拳術家們破除門派偏見,共求發展。然實今非昔比。往昔,武藝雖為末等,然為好武藝人所重。有不遠萬里求真藝者;有供養拳師于家,朝夕相處學真藝者;有老師傳授武藝已終,終日習練不輟望發展精進者。然今日,習武人少之又少。過去武術是安身立命之私財,老拳師們多“寧愿將東西帶進棺材也不傳人”,此雖不可取,亦可反思當時真無可托付先輩智慧結晶之后繼者。而今可托付者比往昔又少之又少,已近于無。
武術傳承至今出現極大斷層,一因保守守舊,二因門戶之見,三因鮮有誠心學者,四因歷史因素外敵打壓,五因無用武處,武術傳承流于形式,將近消亡。隨著科技與文明發展,今日武術實難有用武之地。我輩武人望練武者可團結起來,轉變武術發展理念,以武術精神育人教人,此實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武術名家鷹爪王陳公子正曾有言“拳術家宜化除意見和衷共濟”,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