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燕 王裕嘉 劉慧 謝力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姑息關懷(Palliative care)是指由多功能的執業團隊對不可治愈的、進展性的、威脅生命狀況的疾病患者及家屬,提供積極全面的整體關懷服務[1-3]。姑息治療是癌癥控制方面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重視姑息治療,是以“疾病為導向”向為“以患者為導向”的轉變。腫瘤患者不僅承受腫瘤疾病本身所致的生理痛苦,更承受來自個體、家庭、社會的巨大心理壓力,因此給予足夠心理關懷和社會支持具有重要意義。2012 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實施方案》,該方案中重點強調了志愿者服務在開展醫院管理服務創新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5]。醫療機構的志愿服務是促進社會醫學人文精神與現代醫療專業技術更加緊密結合的驅動,對于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患關系和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并且對患者治療療效的提高及生存質量的改善都有重要意義[6-7]。
醫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是醫學有別于其他學科專業的特性和本質。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發展,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既重視醫學專業教育方法的改革,又著力探索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路徑與方式[8-9]。志愿服務是本著利他主義和慈善主義的精神,懷揣協助他人、改善社會、不求私利與報酬的社會理念,高校志愿服務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構建和諧校園、引導正確社會價值觀、促進社會保障、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等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10-11]。醫學生作為醫療衛生志愿服務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們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態度及行為將對該項服務活動產生直接、重要的影響,而目前國內外大學生志愿者既是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同時又是志愿服務的教育對象,其主體性的發揮對志愿服務教育功能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2]。本文結合我院姑息關懷醫學生志愿者團隊的組建、發展和實踐做介紹,以期為醫學院校志愿服務的開展提供一定經驗和參考。
姑息關懷醫學生志愿者團隊成立于2014 年,團隊成立的初衷和理念是:針對我院腫瘤科住院診治的中晚期腫瘤病患,特別是對孤寡老人、心理障礙患者、癌痛患者、高齡患者、終末期患者及其他照護困難的病患進行力所能及的關懷陪伴、傾聽安慰、心理疏導、祝福和幫助等,提高病患的生存質量,增強他們與病魔頑強斗爭的信心和勇氣。志愿者團隊以“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為信條,以“奉獻、關愛、友善、進步”為宗旨。
姑息關懷是在我院腫瘤科開展的一項原創性、特色性、長期性的志愿服務活動,由共青團川北醫學院委員會及共青團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委員會共同監管,以腫瘤科姑息醫學專業醫護人員為專業指導。團隊主要成員為川北醫學院在校大學生,采用志愿者團隊心理干預模式,對在院患者及家屬進行愛心關懷、心理疏導、健康理念引導等。
姑息關懷志愿者團隊以“自愿報名,綜合考核、擇優培養”原則的招納團隊成員,以大學生社團形式進行自我管理。團隊設置學生干部管理組,分別設置秘書組、策劃組、活動組、后勤組、攝影宣傳組,各部門分工協作完成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
腫瘤科成立志愿者講師團,由經驗豐富的教學、臨床雙肩挑的高年資醫師和護師授課,對醫學生志愿者進行系統培訓。主要涉及醫學人文教育培訓,包括醫學人文概況、腫瘤患者心理反應特征和應對、醫患溝通技巧、人文病史采集的技能、姑息醫學理念、腫瘤患者的哀傷輔導、壓力管理等內容。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指導,讓醫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系統學習人文關懷技巧,體驗醫者情懷、生命關懷及醫患溝通等醫學人文理念。
為探索團隊發展的長效機制及為醫學生志愿者提供更有效培養方式,特在醫學生志愿者團體內部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志愿者參與動機和期望形式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調查250 份,有效回收235 份,志愿者參與姑息關懷志愿活動的動機調查結果顯示如表1 所示。其中為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動機(88.1%)比例最高,真實反映了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其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強化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及責任感,是當前醫學高等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現實課題,醫學生志愿者團隊的建設和實踐,既關系到醫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又關系到醫學生專業思想的穩定、職業規劃的定位和良好醫德的養成[13-14]。
志愿者參與姑息關懷志愿活動的期望的內容形式調查結果顯示如表2 所示,結果顯示醫學生參與志愿者團隊活動最渴望的是通過能與醫療對象進行直接的交流互動,這充分說明醫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除病救人、造福社會的職業素養,同時也具有強烈的提高自身交際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自身需求。

表2 醫學生參與志愿者團隊活動的需求分析
從團隊成立開始作為常規開展項目持續進行,每周一次招募20 名醫學生志愿者,在活動開始前進行集中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醫學基礎知識、醫學人文知識、病例介紹及分析、醫患溝通技巧等,培訓時長為20 分鐘。培訓結束分小組對有關愛需求的病患進行關懷活動。活動結束后進行總結、點評。
患者教育是以病人為中心,針對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個人及其家屬所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健康教育活動,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進身心康復。醫學生志愿者團隊的加入和協助使患教活動更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團隊成員在“患教活動”中實現了醫學生到專業醫務工作者的角色轉變,鍛煉人際協調能力,初步體驗課醫學專業知識由理論向臨床的轉化。
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具有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作為腫瘤防治的重要舉措,貫穿于腫瘤防治的始終。醫學生志愿者團隊的加入為腫瘤防治科普的實施注入新的活力,團隊成員均為有專業醫學背景的在校醫學生,團隊中有繪畫、音樂、電腦、攝影等特長的成員,集思廣益創作了多項科普作品,優秀作品在省內、國內腫瘤防治科普比賽中獲得多項榮譽。志愿者團隊活動既為成員提供了提升綜合素質的平臺,也增強了醫學生社會責任感,體現了社會價值。
姑息關懷醫學生志愿者團隊從創建到發展,團隊的管理也經歷不斷細化、不斷完善的過程。除貫徹的系統性培訓外,定期組織線上線下的志愿者干部培訓會、溝通協調會,活動的開展也從校內拓展到校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團隊及團隊成員獲得多項殊榮和獎勵,榮獲四川省醫學會“2019 年度人文愛心精品項目”獎,多次獲得川北醫學院“優秀志愿者團隊”獎項,成員2 人獲得“四川省優秀志愿者”稱號等。
我國的志愿服務正迅速發展,醫學生志愿者團隊及志愿者服務具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和價值。學校與醫院、社區、社會團體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聯動,共同構建完善醫學生志愿者服務管理體系,持續推進醫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以期通過活動的開展鍛煉和提升醫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其良好的醫學人文素養、醫德風范、文化素質,最終達到社會、學校和學生多方共贏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