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松,高長春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南京 211500
臨床上,腹股溝疝屬于一種常見的普通外科疾病,在腹外疝總發生率中占90%以上的比例[1-2]。研究顯示,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腹壁肌肉強度明顯降低,腹腔內部壓力增高[3-4]。以腹壁下動脈、疝環之間的關系為依據,可將其分為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兩種類型。疝環填充無張力修補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疾病的標準術式,雖然該手術方式在疾病治療中可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切口感染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一旦出現手術切口感染,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再次行手術治療,這不僅會對疾病預后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大幅度增加醫療費用,所以采取預防性措施十分必要[5-6]。鑒于此,該研究主要針對腹股溝疝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手術切口愈合的影響進行探究,并選取2018年9月—2020年4月來該院診治的163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以該院診治的163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不存在疝環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禁忌證;②具備正常交流、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嵌頓性疝或者手術時間>3 h;②術前感染;③存在精神、認知障礙;④ASA分級>3級;⑤未放置疝環補片。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共49例,男性45例,女性4例;年齡30~88歲,平均(65.18±3.15)歲;腹股溝斜疝37例,直疝5例,復合疝7例。對照組共114例,男性105例、女性9例;年齡31~87歲,平均(65.16±3.16)歲;腹股溝斜疝98例,直疝9例,復合疝7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所選病例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患者均行疝環填充無張力修補術,術前為每例患者常規建立靜脈通道,并在術前30 min對皮試結果進行認真核對之后,觀察組患者于100 mL生理鹽水中加入1~2.0 g注射用五水頭孢唑林(國藥準字H20060600,規格:0.5 g),給予患者快速靜脈滴注,若患者術前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則于術前15 min給予其肌肉注射100 mg注射用苯巴比妥鈉(國藥準字H31020501,規格100 mg)
對比兩組手術切口感染率、手術前、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的體溫、手術前后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變化情況。
研究中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情況進行分析得知,對照組術后共8例患者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為7.01%,其中5例為淺表感染,經治療后切口乙級愈合,3例為深部感染,經治療后切口丙級愈合。術后平均住院日4.45 d。觀察組術后共有1例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感染率為2.04%,且為淺表手術切口感染,行抗感染治療3 d之后,手術切口乙級愈合出院,術后平均住院日4.51 d。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13,P>0.05)。
兩組患者術前體溫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時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體溫變化情況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1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體溫變化情況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組別 術前 術后1 d 術后2 d 術后3 d對照組(n=114)觀察組(n=49)t值P值36.71±0.25 36.73±0.22 0.485 0.628 37.85±0.12 37.91±0.09 0.028 0.892 37.45±0.22 37.39±0.26 0.007 1.528 37.11±0.15 37.09±0.12 0.063 0.885
兩組患者術前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比較[(±s),×109/L]Table 2 Comparison of white blood cell levels in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109/L]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比較[(±s),×109/L]Table 2 Comparison of white blood cell levels in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109/L]
組別術前 術后對照組(n=114)觀察組(n=49)t值P值6.05±0.68 5.99±0.72 0.507 0.613 6.19±0.93 6.15±0.85 0.258 0.767
臨床上在圍術期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在于對手術部位感染進行有效預防,包括發生在腔隙、手術深部器官以及手術切口等部位的感染[7]。研究顯示,術前20~30 min為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最佳時機,不僅能獲得理想的預防效果,同時帶來的藥物不良反應少[8]。這主要是因為手術完成后3 h左右為機體抵御細菌在傷口種植的關鍵時期,所以在細菌進入到組織內部之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療,能取得最佳效果[9]。腹股溝疝手術屬于臨床清潔切口Ⅰ類無菌手術類型,多數臨床實踐顯示,此類手術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時存在明顯誤區與不合理情況。大部分臨床醫生均根據自身習慣隨意選擇抗生素種類,且用藥劑量大,這會將人體正常防御功能削弱,大量減少敏感菌,增加耐藥菌與致病菌,一旦有感染情況出現,控制難度大[10-11]。該研究主要針對腹股溝疝手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與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效果進行對比探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共有1例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感染率為2.04%,對照組術后共8例患者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為7.01%,雖然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稍低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股溝疝手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沒有必要。其次,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時體溫分別為 (37.91±0.09)、(37.39±0.26)、(37.09±0.12)℃,與對照組相近(P>0.05);觀察組術后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為(6.15±0.85)×109/L,與對照組相近(P>0.05),提示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不會對術后體溫、術后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產生影響。王芬等[12]學者的研究也顯示,觀察組術后1 d、術后2 d、術后3 d、術后7 d時體溫分別為(37.9±0.3)、(37.3±0.3)、(37.0±0.3)、(36.7±0.1)℃,與對照組相近(P>0.05);觀察組術后外周血象白細胞水平為(6.3±1.0)×109/L,與對照組相近(P>0.05),這與該文研究結果高度一致。
綜上所述,雖然腹股溝疝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術后切口感染,但此類手術為Ⅰ類無菌手術,通常不主張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除非手術時間長,或者存在≥2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