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昊 陳薪宇 豐紫儀 張醒娜 杜妍
(陜西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21)
陜西省是我國的旅游業大省,旅游行業為其支柱產業之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陜西省的旅游業發展迅速,基于省內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以及人文歷史遺跡資源優勢,陜西省該行業發展目前已頗具規模。旅游業的大力發展,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將陜西省打造成為國內地區間文化和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
雖然陜西省旅游業發展蒸蒸日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細微的問題。陜西共有西安市、咸陽市等十個地級市,每個地級市擁有的旅游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各自的旅游業發展潛在競爭力也不盡相同。目前較為缺乏對于陜西省各個城市的旅游業潛在競爭力的評估比較與詳細分析,可能存在一些城市的旅游業發展影響因素未得到充分重視等問題,鑒于陜西省旅游行業在陜西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針對此問題展開研究。
1.陜西省旅游產業經濟效益概況
據陜西省2020 年統計年鑒數據:2019 年陜西省旅游行業營業總額達7212 億元,與2018 年的5995 億元相比增長約20.3%,其中國內旅游總收入為6979 億元,國際旅游收入為336765 萬美元,與往年相比均大幅增長,旅游業經濟中,除了景區景點帶來的經濟效益,與其相關的配套產業比如載客交通運輸、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更是促使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2.陜西省旅游業游客結構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來陜旅游總人數達到70714 萬人,其中以國內游客為主,國內游客總數達到70249 萬人,占游客總人數的99.34%左右,入境游客則約為466 萬人,占比0.64%左右。在入境游客中,又以港澳臺同胞較多,占比達到29.22%左右,國外游客以日本、韓國、新西蘭等亞太國家游客較多,而歐洲游客相對較少。
1.指標選擇的原則
指標體系的建立不是任意隨機的,而應該根據一定的原則選取從而構成該評價體系。指標選取原則,系統性:每個評價指標之間應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指標與指標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整體為旅游業發展的潛在競爭力服務。科學性:每一個指標都應該是可以真實反映各地級市旅游業發展潛在競爭力現狀的指標,指標與指標之間不能有重疊、包含等關系,且必須具有可實踐性。可量化性:指標必須是便于量化和計算的,否則不能應用于定量分析的數據計算。
2.指標的選取
旅游業發展的潛在競爭力受多個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將根據指標選取原則,并參考各學術研究者的研究以及討論,選取了對城市旅游業發展潛在競爭力有顯著影響的以下七個指標:旅游專用客車數量X1(輛)、公園綠地面積X2(公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X3(億元)、4星級以上飯店數量X4(個)、公路里程數X5(千米)、A級以上景區數量X6(個)、文化藝術館數量X7(座),并建立指標評價體系。所選取的指標會對當地的旅游行業發展有著一定的正相關影響,從而反映該地旅游業的發展潛能。并且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省統計年鑒——2020》、陜西省各地級市的2019 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官方數據來源,數據真實有效。指標體系及數據統計如表 2-1 所示。

表2-1 陜西省各地級市旅游潛在競爭力影響因素指標數據
在公因子方差計算過程中,指標X1-X7的初始值均為1.000,按指標順序依次提取0.994、0.997、0.976、0.958、0.890、0.822、0.817,主成分幾乎包括了其余各個變量絕大部分的信息。通過分析主成分原始變量總方差的情況,在7 個成分中,成分1 的方差百分比是69.535%,成分2 的方差百分比為22.385%,并且前2 個標準化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91.920%,符合研究標準,因此本文選擇前兩個成分作為分析的第一主成分與第二主成分。
圖2-1 為本次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碎石圖。通過分析該圖,可以看出因子1 和因子2,以及因子2 和因子3 之間的特征差值較大,而其余因子間的特征差值比較小,所以若要概括絕大部分信息,只需保留前兩個因子即可。
表2-2 為成分矩陣表,因子載荷量為主成分與原始變量的相關系數,表示兩者的相關性。

表2-2 成分矩陣a
表2-2 中第i 個因子的列向量,通過除以對應特征根的平方根后便可得到此主成分的變量系數向量。其中 ai為第i 個因子的列向量。
將特征值作為權重,并對兩個主成分加權綜合計算,計算得出各地級市關于旅游業潛在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其公式為:
通過計算得出各個地級市的綜合得分,并據此排序,數據見表2-3。

表2-3 陜西省各地級市主成分得分及排序
從表2-3 中得出,西安市作為著名旅游城市在十個地級市中綜合排名第一,原始數據也說明西安在旅游業上的發展具有可觀效益,但還有一定發展空間,且排名第二的榆林市雖然在各層面的數據并不均衡,但基于良好的第三產業發展情況,為榆林市提高了旅游業發展的潛在競爭力。而銅川市在旅游業上的潛在競爭力較小,但仍然有巨大的發展上升空間。
西安市為陜西省的省會,處于關中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又因歷史文化底蘊濃厚,南接秦嶺,故旅游景區眾多,旅游業資源豐富,對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有較大的吸引力,所以其旅游業發展的潛在競爭力強勢。從分析結果上看,雖然西安市在主成分綜合分析中得分位居第一,但在文化藝術館一類的基礎設施上與其他城市差距拉開得并不大,所以建議西安相關市政部門增加文化藝術館一類的基礎設施建造工程以及用地面積,提高旅游業吸引力。
以榆林市為例,根據指標數據分析,其在排名上處于第二位,在旅游業發展上有較強地競爭潛力,榆林市的第三產業產值較高,并且公路的里程較長,交通基礎條件較好,但在另外五個指標體現的旅游業發展的潛在優勢條件并不突出,所以建議榆林市應全面提升旅游業發展潛在優勢條件,如可以通過利用陜北特色的黃土高原景觀,增加一些風景區等措施加強自身旅游業吸引力。并且建議如榆林市此類旅游業發展潛在競爭力較強城市,在保持原有優勢基礎上,對于旅游業發展相關的弱勢方面進行針對性提升,以提高城市旅游業潛在發展優勢。
以商洛市為例,商洛市在基于本文所選七項指標進行的主成分分析最終排名處于第八位,結果顯示其綜合的旅游業潛在競爭力不強。商洛市在各指標數據所展現的條件上并不理想,如第三產業產值不高、公園綠地面積不大以及旅游業專用車輛數量缺乏。所以建議商洛市此類旅游業發展潛力較弱城市采取給出更多鼓勵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擴大綠化覆蓋面積,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旅游業專用客運車輛等措施,縮小與其他城市潛在競爭力差距。
以銅川市為例,對銅川市而言,對于旅游行業的發展潛在劣勢較為明顯,因其偏向于發展煤炭業與建材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又因銅川市的城市規模等限制條件因素,其關于旅游行業發展的各種資源擁有量都較少。但從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思考,開發旅游業對于銅川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仍然不能放棄旅游行業潛在的經濟效益。所以建議此類旅游業發展潛力弱型城市,應多推行相關的鼓勵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且應增加財政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大城市的宣傳力度,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本文因選取的指標數量較少,分析結果并非完善,且所得結論主觀性較強,但在一定程度上針對陜西省各地級市旅游業潛在競爭力做了淺層比較與分析,并通過各市情況的比較發現了相關的問題,給出了一定的參考性意見,對陜西省各市旅游業的發展潛力開發有一定程度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