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 劉露 李律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生轉變[1],使我國高等教育能夠實現眾多學生的大學夢,大大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但是擴招能夠一段時間內緩解就業壓力,并不能根本上提升就業,大學生的高期望和低就業直接的矛盾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職業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評價各種職業對于社會和個人的價值時所依據的標準[2]。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為承載著一個家庭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使命,了解他們當前的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調研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職業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引導策略,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調查對象:本校在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
調查內容與方法:本研究采用WVI 職業價值觀量表,該量表是美國心理學家舒伯于1970 年編制的,用來衡量價值觀—工作中和工作
以外的—以及激勵人們工作目標。量表將職業價值分為三個維度:一是內在價值觀,即與職業本身性質有關的因素;二是外在價值觀,即
與職業性質有關的外部因素;三是外在報酬,共計13 個因素:利他
主義;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獨立性;社會地位;管理;經濟報酬;社會交際;安全感;舒適;人際關系;變異性或追求新意。
本問卷共計52 道題目,分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很重要五個計分程度。
調查實施: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和回收問卷,共發放5000 份,
收回4818 份,回收率96.36%。
數據分析:通過spss21 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 檢驗等數據處理方法。
本次調研一共調研了4818 名學生,樣本基本情況詳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情況
男生在利他主義、對美的追求、創造發明、智力激發、獨立自主、聲望地位、管理權力、多樣變化、生活方式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p<0.05),這與傳統觀念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值不同有關[3]。男生在其他方面的得分與女生差別不顯著。這可能與女性目前的社會地位的提升有較大關系,很多女生的觀念有所轉變,期待自己未來能夠在工作場合中占領一席之地。
父母的婚姻狀況只在多樣變化維度上差異性顯著外,其余維度均不顯著,事后比較后發現在多樣變化維度上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父母婚姻狀況正常、父母婚姻狀況處于離異狀況、父母婚姻狀況處于喪偶的學生得分高于父母處于分居狀況的學生的得分(P<0.05),這可能是父母婚姻狀況處于分居狀況比其他婚姻狀況對學生的影響更大,他們更渴望能有穩定的家庭支持,他們更加看重工作的穩定性,缺乏安全感,不太喜歡生活、工作存在多樣變化。
學習成績情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在各維度上差異均顯著。事后多重比較后發現在各個維度上,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得分在不同程度上顯著高于成績良好、一般、差的同學(p<0.05),這可能是成績優秀、良好的同學對自我期待較高,對后期從事的工作的要求較高有關,他們職業價值觀更多地來自于他們的眼界更寬廣、接觸的人和事比較開放等有關。
從年級上看,在利他主義、美的追求、創作發明、獨立自主、同事關系、成就滿足、聲望地位、管理權力、工作環境、上司關系、多樣變化等維度上,大一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大二、大三的學生的得分(p<0.05)。這可能與大一學生才從高考進入大學環境,思想較為單純,因此會更多地選擇看重職業價值取向中的利他主義,同時又由于大一學生可能對目前的就業環境還未能充分理解,因此各個維度對他們來說似乎都很重要,沒有較明顯的價值區分,但是大二、大三的同學已經經過專業的學習,同時已經對目前的就業環境也有了較為理性的了解,因此,我們會發現他們對職業價值觀的取向不會那么理想化,會有一定的選擇性。
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分在利他主義、美的追求、創造發明、獨立自主、聲望地位、管理權力、工作環境、上司關系等維度上顯著高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p<0.05),這可能與當前的國家大力扶貧、扶智有關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想要通過自身改變家庭貧困的期望更為強烈,而上述的要素對他們來說可能會更有助于他們的愿望實現,更能幫助他們在職業中取得成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經濟報酬、同事關系、安全穩定、多樣變化、生活方式上均不顯著。這說明不管家庭經濟狀況如何,他們對于上述維度的重視程度并無差異,對他們來說都同等重要。
城鎮學生和農村學生在各維度上均不存在差異性顯著(p<0.05),這可能與現在的網絡普及有關,無論是來自哪里,他們都能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對職業的理解,接收的信息資源也是對等的,因此他們還沒工作前對職業價值觀的認識差異不明顯。
高中與中職畢業學生在職業價值觀各維度上均不存在差異性顯著(p<0.05),這可能與本次調研中職畢業的學生數量較少有關,暫時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差異。
女學生由于受社會歷史文化、自身生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就業過程中,會在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時隱形中出現性別歧視以及層出不窮的崗位限制,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相比較男生而言,選擇面更窄,選擇空間更小,發展前景也更不明朗。高職院校應特別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女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引導教育,重點幫扶指導他們走好就業之路,選擇好就業單位。
調查數據顯示,家庭破裂情況越嚴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影響越顯著,反饋出家庭關系和環境是學生成長重要且關鍵的因素[4]。特別是在高職院校中,許多孩子是生活在留守兒童家庭中。因此加強家校聯動,讓其父母摒棄長期經濟壓力而對物質有過分追求的錯誤價值觀念,給予學生更多的正面價值導向,同時指導學生家長,適當調整對子女的就業預期,尊重子女選擇,給予更大自由發展空間,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背負父母期待和家庭經濟壓力而造成的過重心理負擔。
調查結果顯示,成績優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職業價值觀各維度均顯著高于成績良好、一般和較差學生。這表明相較而言,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欠缺也會影響他們的認知和目標。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家庭背景和教育經歷的影響,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水平和文藝特長等方面相對薄弱,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認知度和迫切性不夠。如今隨著招聘企業的招聘門檻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實踐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已成為用人單位招聘錄用人才時的重要考核指標,而這些恰恰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欠缺之處,直接影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的競爭力。
基于此,學校應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建立“學業—就業”雙重幫扶機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學業指導、生活幫扶、企業實踐、能力拓展等[5],利用大數據對學生進行精確分析,精確畫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心和幫助走得更深,切實增強技能,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
學校要通過循序漸進方式,用類似于啟發式的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起積極的職業價值觀。要對自身所處的位置,自身的水平,客觀認識自己和了解社會發展,看清自己的優勢以及不足[6]。當前國家正在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少來自農村,對農村更加熟悉,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職業價值觀塑造時,明白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相結合,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相匹配,個人成績與社會價值相統一[5]。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投身鄉村振興事業,一樣大有可為,大可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