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 徐云 房強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振動力量訓練作為時下較為流行且高效的訓練方法,也被稱為振動刺激訓練法,有局部振動和全身振動兩種類型。在我國青少年短跑訓練中的應用起步較晚,其內涵在于負重訓練中增加機械振動刺激,從而產生肌肉系統的興奮性,增強肌肉收縮力和適應性。為此教練員應積極嘗試、勇于探索,拓寬訓練思路,獲取科學研究實驗依據,提高肌肉的爆發力與耐力。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負重振動訓練對青少年短跑運動員下肢肌肉力量的影響。受試者為連云港市體育運動學校年齡在15~19 歲的18 名運動員,全部為男性運動員。實驗對象均身體健康,食物攝入量完全一致,訓練方案同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參考某知名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的數據資源,總結了振動訓練與青少年短跑訓練相關的期刊精要,查閱了大量國內外著作,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類,為本文研究提供依據和指導。
2.專家訪談法
走訪了省內體育學院和多名專家教授,聽取了學者對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的建議,最后匯集整理。
3.數理統計法
運用了數理統計法和SPSS22.0 的軟件,結合用Excel 表格進行統計和保存,應用了先進的振動訓練平臺和速肌力測試系統,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將對照組與實驗組受測運動員的數據進行評價指標的分析,運用配對T 檢驗進行比較分析,掌握實驗前后的差異,其中 P<0.05 和P<0.01 分別代表顯著性差異和非常顯著性差異。
4.實驗法
利用Power Plate 振動訓練儀,對青少年短跑運動采取相關振動力量訓練。結合速肌力測試系統,實時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峰值力矩進行收集。跳躍高度的采集則選用了我國生產的縱跳測試儀。其中兩組受測運動員為隨機分配,訓練時間為期8周。實驗組的運動員完全按照負重振動訓練體系進行訓練,而對照組則延續以往的訓練模式,收集到的數據信度可靠。
實驗內容的測試指標包括下蹲縱跳,根據超負荷原理,采用相對保守的策略,要求運動員正確應用技術要領。對照組和實驗組必須在同一實驗條件下完成,練習時間、次數、休息時間不得有任何差異。
(一)髓關節前后比較見表1
表1 訓練前后髖關節數據對比
(二)下肢關節HQ 比值變化見表2
表2 訓練前后 HQ 比值后數據對比
(三)下肢關節肌群峰值功率變化見表3
表3 訓練前后肌群峰值功率數據對比
(一)對下肢專項能力的影響
經過為期8 周的負重振動訓練,結合30 米沖刺成績為參考,發現短跑運動員下肢肌肉以及反應起跑后的加速能力全面提升,證明振動力量訓練組取得了良好的訓練成果。根據負重半蹲和負重半蹲跳的對比得知,青少年短跑運動員要想提升運動水平,一方面需要改善短跑運動員的神經肌肉功能,另一方面還需實時混合式訓練模式,以期同時快速力量和速度。實驗組之所以完勝對照組,是因為增加肌肉刺激的強度,進而促進了運動員肌肉強度和最大力量。基于HQ 比值的定義和內涵,按照力量素質三者類型劃分,結果顯示振動力量訓練后,實驗組的短跑運動員30 米沖刺成績顯著提升,這既是負重振動訓練的成果,亦是運動員下肢力量耐力變化的直接體現,為此在青少年短跑訓練當中,應該側重對負重振動訓練的重視和應用。
(二)對下肢最大力量的影響
短跑運動員成績的取得與提升,與其下肢最大力量息息相關。通過對8 周訓練后訓練對比發現,振動力量訓練組對比常規力量訓練,通過介入振動刺激,能夠有效地發展肌肉的最大力量。由于振動刺激后,人體神經系統募集能增強,運動單位參與肌肉活動的水平提升,爆發力的訓練效果更好。此外從提高幅度上來看,神經中樞發生適應性變化,肌肉的生理橫斷面積得到升級,肌肉生理橫斷面積的增加,目標肌肉和神經中樞更加協調,引發“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出現,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三)對下肢速度力量的影響
速度力量是短跑技術的核心基礎,其兼具速度和力量特征。最終運動訓練水平的提升,短跑項目訓練亦在與時俱進。短跑運動員需要強勁的爆發力,這就是速度力量的完美融合。青少年時期是爆發力訓練的關鍵階段,雖然下肢速度力量需要運動員具備一定的天賦,但是后期的努力和訓練仍不可或缺。8 周訓練后振動力量訓練,都有規范性和穩定性,無氧功峰值功率值提升,導致肌肉反射性收縮,蹲跳成績提高非常明顯,增加了肌肉刺激的強度,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顯著提高下肢肌肉激活,表現出了強大的速度力量,從而產生更大的力量。
(四)對下肢力量耐力的影響
作為一種新的力量訓練手段,負重振動訓練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力量耐力,通過表1、表2 和表3 的對比可以得知,組間比較實驗后數據,顯著高于對照組。基于垂直振動刺激產生的效能,振動力量訓練組優勢遠遠高于傳統力量訓練。這不僅表現在運動員自身血液循環、營養交換的改善方面,而且有助于疲勞的消除和身體機能的快速修復,控制快肌的能力得到強化,神經肌肉的協調功能得到改善,更多的慢肌纖維隨之產生,肌肉的抗疲勞能力大大提升,運動表現自然會得到增強。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競技訓練水平的提升,為了有效挖掘我國青少年短跑運動員的潛能,提升訓練的質量,采取并應用新型高效的訓練手段迫在眉睫。基于青少年身心的特點,結合負重振動訓練的核心優勢,將其應用到下肢肌肉力量訓練當中,不僅效果遠遠優于傳統抗阻力量訓練,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下肢關節肌力失衡的問題。當然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各項目的特點來選擇,避免給機體帶來損傷,選擇更加合適機體的負荷,有效地提高運動員專項能力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