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王宗陽 龐博
尼泊爾4座水電站,泰國清邁2座水電站,印尼雅加達4座水電站……南亞、東南亞“一帶一路”沿線,閃現著一家山東省屬企業的身影——水發華夏集團。3年前,水發集團為優化資產質量,調整產業布局,將各一級權屬公司持有的水電資產整體劃轉至水發華夏集團,打造出一個以水電、水務、電工電氣制造為主業的一級集團。
從2015年落子水電項目,到2020年底,水發華夏集團水電產業總資產額達到88.6億元,已投運電站7座裝機44.86萬千瓦,試運營電站3座裝機11.7萬千瓦,在建電站4座裝機35.5萬千瓦,停建電站3座裝機5.8萬千瓦,共計17座,總裝機容量97.86萬千瓦。預計2021年底發電量將超過33億度,發電收入也將超過6.6億元。
漂亮的數據背后,是水發集團獨到的戰略眼光。正如水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常說的那樣,選擇項目要“占據行業風口,符合國家規劃,資源具有不可或缺性”。
2020年,“雙碳”國家戰略讓以水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再次受到資本熱捧。而前不久國家電網實施水電同價,無疑又是水電投資領域的重大利好。
近日,本刊記者走進水發華夏集團,聽董事長常玉欽暢談水發布局水電領域的前世今生。
2016年,尼泊爾總理府,尼泊爾總理卡德加·普拉薩德·夏爾馬·奧利給常玉欽擘畫了巴格馬蒂180千瓦裝機容量水電站的建設藍圖。
“尼泊爾的水電站,連續多年一直采用的是歐洲標準、日本設計。”常玉欽說,“歐洲標準適應北歐寒冷環境下對水電站的建設要求,但嚴寒的影響在南亞幾乎微不足道……而日本公司設計的200米高壩方案,也最終被水發華夏壩高80米的梯級開發方案所代替。”
“一帶一路”是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
而此次水發華夏在尼泊爾投資的4個項目,均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設備、中國管理”的全產業鏈模式進行開發,帶動中國產能、技術和裝備輸出,為中國裝備和中國標準“走出去”創造條件,為中國裝備、中國標準在世界上樹立了品牌。

巴格馬蒂水電站廠房、升壓站施工

巴格馬蒂電站控制室
“水發華夏尼泊爾巴格馬蒂水電站首次采用了中國標準、水發華夏方案。并且,今后中國標準有望成為當地主導。”常玉欽自豪地說。
一家省屬企業實現對世界標準的輸出,實屬不易。
據常玉欽介紹,目前,水發華夏在尼泊爾4個項目的總裝機容量達到226兆瓦,總計劃投資額近30億元。這4個項目分別是:巴格馬蒂水電站,該項目是水發集團首個海外投資項目,裝機容量22兆瓦,總投資2.77億元,多年平均發電量1.3392億千瓦時,2020年入選四川省對外投資合作重點項目并獲得資金支持;拉蘇瓦水電項目,裝機容量120兆瓦,總投資14.82億元,多年平均發電量6.64億千瓦時,該項目為在建項目,預計2022年12月底完工,2017年被納入四川省“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庫;若古嘎特芒嘎雷水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5.5兆瓦,預計投資額3.6億元,多年平均發電量2.031億千瓦時,該項目已于2019年12月底開展施工,預計工期為31個月;上若古嘎特水電項目,總裝機容量48.5兆瓦,預計投資額5.9億元,多年平均發電量2.8441億千瓦時,目前已經開始前期準備工作。
水發集團發揮技術出海優勢,秉持“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人民”的開發理念,推廣中國標準建設水電站,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直以來,水發集團發揮電力規劃、勘測設計、監理施工等優勢,以高端咨詢和規劃設計為先導,積極推動我國電力標準國際化,致力于從適應國際標準向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轉變,努力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電力行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水發集團以中國技術、中國制造為切入點,在投身“一帶一路”建設中,通過實施國際EPC總承包工程,依托技術和品牌優勢,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帶動國內金融資本、高端裝備、核心技術、先進管理和成熟標準的輸出,在“一帶一路”區域持續打造中國水發集團和中國標準的品牌。
相對于國內水電市場的“紅海”,目前尼泊爾水電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尼泊爾水力資源豐富,約占世界水電蘊藏量的2.3%,但因基礎建設滯后,該國的電力供應一直不足,一到旱季全國停電現象嚴重。尤其是首都加德滿都以外的地區,一天平均有七八個小時得不到電力供應。
水發集團4個水電站全部建成后可向尼泊爾供電13億度,幫助解決尼泊爾1/5的電力缺口,大力緩解尼泊爾用電壓力,并成為中尼鐵路沿線主要的電源。
拉蘇瓦水電站項目施工過程中,由于缺乏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水發方面在雇用當地工人的同時,也從國內請來許多資深技術人員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到目前為止,水電站已經為當地創造1600多個就業機會。未來,位于菏澤成武的達馳電氣,可以把工廠開到尼泊爾,既增加了當地就業,也實現了制造業的輸出。
同時,電站的建設帶動當地建筑、運輸、鋼材、水泥等行業快速興起。電站投產運營后,主要向尼泊爾國家電網供電,對當地的交通、旅游及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對進一步深化中尼兩國友誼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就是研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會議指明了“十四五”期間要重點做好的7方面工作。這次會議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為今后5年做好“碳達峰”工作謀劃了清晰的“施工圖”。

水發華夏集團投資的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關州水電站,全部機組已并網發電
中央的決策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節能減排壓力之下,世界各國普遍優先開發水電,大力利用水能資源。
水電作為技術成熟、供應穩定的無污染可再生清潔能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供綠色動力,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能源之一,我國能源23%來源于水電。有數據統計,每度電的平均碳排放量,水電約20克,而火電約840克。水電的成本低于光伏和風電,氣候影響相對較小,優勢明顯。
2020年投產的烏東德水電站,位于云南省祿勸縣和四川省會東縣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將創造世界水電機組單機容量85萬千瓦的新紀錄。建在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的白鶴灘水電站,將再次把水電機組的世界紀錄刷新到100萬千瓦。此外,即將在“十四五”期間投產的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的大壩,高度將達到312米,建成后將成為全世界第一高壩,刷新所有的世界紀錄。
目前,僅水發集團就已運營水力發電公司13個,試運行水力發電公司3個,在建水力發電公司4個,停工水力發電公司5個,待建水力發電公司4個,共計29個,預計年發電量12.65億千瓦時。已運營公司裝機規模717.99兆瓦,在建、停工及待建公司裝機規模636.3兆瓦。
在中國,不論是已探明的水能資源蘊藏量,還是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都位居世界第一。水電行業作為電力行業中最重要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類型,發展空間非常巨大。因地制宜開發中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把水力資源轉變成高品位的電能,不僅對于邊遠農村地區的脫貧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海口鎮螳螂川,建于1908年、1912年投入運行的我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目前依然在使用。
而水發的水電板塊才剛剛起步6年,前途光明,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