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李錫澤 ,喻鵬銘 ,楊永紅 ,何成奇 ,何 竟
(1.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省康復醫學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00)
現代康復醫學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中國,與臨床醫學相比,康復治療學存在起步晚、發展快、文化底蘊弱等特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逐漸加重,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明顯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2001年教育部率先批準首都醫科大學等5所國內高校開設康復治療本科教育,培養國內專業的康復治療人才,國內的康復治療教育逐漸正規化[1],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國家逐漸提高對康復治療學專業的重視,康復治療學教育迅速發展起來。但是,我國高等教育康復治療學專業仍以培養綜合康復治療師(Rehabilitation Therapist,RT)為主,調查研究發現,國內開設康復治療本科及專科教育的148所本科院校和250余所專科院校中(截至2019年11月),僅有 8所本科院校分專業培養物理治療師(Physical Therapy,PT) 及作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y,OT),其中,僅有6所院校的本科課程獲得世界物理治療師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WCPT)認證,5 所院校被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WFOT)認證[2]。四川大學康復治療學教學于2008年開始采用香港理工大學教學模式,參照國際化教學模式改革,將原有的綜合康復治療學專業改為與國際同軌的物理治療學、作業治療學以及假肢矯形專業3個方向。為了解我校采用國際化教學后康復治療學畢業生的就業變化趨勢,收集畢業生反饋,指導本科教學培養方案及學科建設,為今后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提供指導,探索適合康復治療學教育發展需要的人才教育培養方案,我們對2008級至2016級四年制康復治療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問卷調查。
四川大學2008級至2016級康復治療學本科畢業生,共計175人。
于2020年12月15日至12月22日以微信的方式發放電子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畢業生基本信息、就業單位類型、現有職稱、就業后工作滿意度、當前工作情況、就業后繼續深造情況以及畢業生對于康復治療學本科教學的建議及專業未來發展的反饋意見等。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均以無記名方式進行。
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調查問卷的回收率和各個條目的缺失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以考查其可行性。對畢業后去向、亞專業方向、學歷、職稱、工作收入滿意度、工作城市級別等資料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75份,回收有效問卷16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57%,其中男性61份,女性101份。
結果發現,162名畢業生中,94.44%的畢業生從事康復相關工作,大部分畢業生選擇綜合醫院康復科(67.90%),少部分畢業生選擇專科康復醫院(8.64%),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讀研、海外留學,占 11.11%),少部分畢業生選擇高校(3.09%)和康復相關企業(3.70%),另有5.56%的畢業生選擇非康復相關工作。見表1。
表1 四川大學康復治療學2008級至2016級畢業生基本情況
162位畢業生主要分布在一線及二線城市。37.04%的畢業生選擇一線城市工作,42.59%的畢業生選擇二線城市工作,11.73%的畢業生選擇三線城市工作,8.64%的畢業生選擇四線及以下城市工作。見表1。
對于康復治療學本科教育和專業的建議方面,大部分畢業生提到本科教學應著重設置能夠提高學生未來職業競爭能力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包括:開設科學研究方法、統計學課程;合理設置基礎專業知識、操作實踐能力的學時比例;開設醫患溝通對話課程以及提高外語課程比例。
康復醫學是消除和減輕因疾病、年齡、發育障礙、損傷等原因導致的功能障礙,以提高功能障礙者的局部與整體功能水平,改善其生活質量,達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為整體目的的醫學科學[3],它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并稱為“四大醫學”,在醫學的發展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四川大學2008年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幫助下,將康復治療學本科教育按照國際化教學培養模式分為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假肢矯形3個方向獨立培養,截止到2020年6月,已完成8屆學生的國際化分專業課程本科教學,為摸清新教學模式下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方向和職場競爭力,特制定本調查問卷。通過本調查發現,我校國際化分專業教學模式下,專業對口率非常高,職業選擇呈現多樣化態勢,本科畢業生的再深造比例也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康復治療學畢業生工作方向較為多樣,分工專業較細化,包括骨骼肌肉康復、神經康復、心肺康復、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兒童康復、康復工程及產后康復等。由于國內神經康復和骨科康復發展較早,技術理念相對成熟,畢業后選擇從事神經康復和骨骼肌肉康復的人員占比達到46.30%和39.51%。但隨著近年來神經康復和骨科康復技術人才的相對飽和,“三甲”醫院對心肺物理治療需求日益增高,產后康復等新技術康復理念的逐漸深入,選擇從事心肺康復和產后康復的畢業生也日益增多。調查還顯示,我校康復治療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占比79.63%,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僅占20.37%,綜合醫院康復科、專科康復醫院是畢業生主要的選擇方向,說明我校國際化分專業畢業生的職場競爭力較強,這可能因為一、二線城市經濟水平發達、康復資源多、新技術及高端康復設備儀器應用廣、群眾康復理念較為超前,提供的康復就業崗位較多。同時綜合醫院康復科及專科康復醫院科研資源較豐富、后續個人發展空間較大、薪資待遇較為穩定、學習深造機會較多。這與相關調查結果中畢業生在自我職業規劃中,選擇就業單位時最為關注自我發展空間及薪酬待遇相一致。目前我國康復事業缺口主要在于二級醫院及社區基層。調查結果發現,畢業生缺乏對社區康復的認識和了解,只關注“三甲”醫院的人員需求,學歷越高傾向性越明顯,導致“三甲”醫院康復治療人才競爭激烈,而社區醫院康復專業人員缺口較大。因此高校在指導學生就業時應做好宣傳教育,增加其對就業的全面認識,引導學生做好就業形勢分析,全面準確地做好職業規劃教育[4]。同時可在專業課程的早期階段進行角色認知教育,有效提高學生對職業方向、工作意義的理解[5]。
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行業對高素質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2001年教育部批準國內部分高校設置本科康復治療學專業以來,國內的康復治療學專業本科教育發展迅猛,每年大量畢業生涌入社會,就業競爭壓力隨之增加,但高學歷人才稀缺,學歷提升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部分高校教學人才培養缺乏精細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康復治療師培養水平參差不齊,更加需要畢業生繼續深造,從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能力。問卷調查發現,我校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比例為11.11%,大部分學生選擇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學校深造,部分選擇在國內考研、保研、在職等提升自身學歷。因此鼓勵高校教育工作者積極為本科學生進一步深造創造條件,一方面按照世界物理治療師聯盟和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教育標準嚴格夯實本科學生專業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可舉辦如海外名校留學推介會、考研保研學長學姐經驗交流會、本科生導師與學生定期交流會等,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我校本科教學課程的科研教學學時比例較少,調查發現,我校部分本科畢業生工作后往往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應增添科學研究方法、統計學分析方法等基礎科研課程,由具有豐富康復科研經驗的教師任課程負責人,增加學生科研理論學習學時。另一方面,定期舉辦最新康復前沿科研講座,引導學生了解學科最新研究熱點和科研成果。同時成立科研創新小組,通過定期舉辦科研創新活動,如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引導學生完成科研項目選題、項目設計、數據分析和統計,讓學生在具體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自身科研實戰化能力。另外,完善教研室相關實驗設備,采購先進實驗器材,保證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校2008年采用國際化分專業教學模式后,康復治療學本科生就業情況好,專業對口率較高,工作專業方向多樣,但對現有收入完全滿意和大部分滿意的僅占51.86%。雖然畢業生基本能夠滿足用人單位需求,但畢業生學歷提升、科研能力培養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提醒我們在課程設置方面需結合國內對康復治療學專業的人才需求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增加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提高科研課程學時比例和實踐操作學時比例,并著重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教學團隊與時俱進,及時做到知識更新迭代,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更加有效地提高我校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