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展懷
中山市三鄉鎮城市更新和建設服務中心 廣東 中山 528400
隨著全球一體化發展進程的持續深入,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鄉村地區固有產業結構開始于城市脫節,跟不上城市的發展節奏,因此被貼上一種未經開發或者落后的標記,同時這也是造成我國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誘因之一,在這種矛盾持續激化的前提下,社會中衍生了諸多不和諧因素,給社會穩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國鄉村地區產業需要作出進一步轉變,及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方向,不斷壯大鄉村地區的發展成果。
針對鄉村發展制定的規劃不可完全照搬城市規劃方法,由于城鄉之間存在實質性的差別,因此無法實現同質化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以鄉村地區的真實發展狀態為準,針對鄉村地區的特色創設新型鄉村發展模式,形成鄉村產業的特色,這樣才可以保持更加長久的良好發展狀態[1]。
在進行鄉村規劃改革期間,需要以現代化發展理念為基礎,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鄉村地區固有的傳統產業進行整合處理,借此帶動產業的創新發展,在此期間,還需要對鄉村地區的區位特征和地方特色加以全面了解,保證各項改革措施均不會對固有的民俗、歷史造成影響,盡量保留當地的傳統鄉村特色,在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完成必要改革工作,將更加新穎的改進內容融合到鄉村特色中,在滿足鄉村居民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上,保證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站在鄉村居民的角度思考規劃問題,將鄉村經濟條件、鄉村地理環境等關鍵因素加以充分考量,杜絕發展過程中存在“重物輕人”的不良情況。將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融合到鄉村振興改革工作中,對鄉村地區固有的各項資源進行重新配置整合,打造更為完善的人際關系,全面提升現存地區人們的生活信幸福感。所以,鄉村地區的規劃工作必須以鄉村本身為主,以此為前提,對后續轉型發展進行思考,保證鄉村產業能夠維持更為長久的生命力[2]。
對于現有鄉村土地資源問題而言,需對鄉村產業主體經營者和主要經營對象作出明確判斷,分析未來走向,在新興產業持續更新的影響和帶動下,鄉村土地的總體使用情況也呈現出復雜化特點,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復合功能。為保證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能夠得到全面改善,還需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在此期間還需要注意環境保護問題,不可因為產業的升級轉型而對環境造成永久性破壞,需要保證產業、生態之間的共同發展狀態,保持二者均衡發展。在這樣的規劃指導下,既能夠大幅度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又能夠成功的帶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新時期背景下,城鄉結合屬于一種全新的發展形勢,同時也是在未來階段的主要發展形式,運用城市中固有產業,對臨近的鄉村地區市場形成帶動力,為后續階段的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和建設提供更加積極的輔助作用,分別包括:信息、資源等諸多方面的扶持作用,借此提升城鄉之間的有效聯系,保證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會變得更大。
在鄉村地區可以打造生態旅游產業,或者建設鄉村文化體驗等類型的經濟產業,以此吸引城市中的居民到鄉村地區游玩,這樣也有助于鄉村地區第三產業的良好發展,同時這也是強化城鄉之間關系緊密性的有效舉措。在上述內容基礎上,城市規劃工作還需要與產業轉型進行結合,不斷總結成功轉型經驗,為鄉村產業在未來階段的規劃發展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也能夠為我國鄉村地區的振興發展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和借鑒作用[3]。
鄉村規劃及鄉村產業轉型,需要充分結合鄉村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站在整體角度看待問題,科學制定新時期背景下的鄉村產業轉型方針,不斷提升鄉村治理工作效果。
創設產業品牌,以固有的農業產業作為基礎,不斷挖掘更深層次的特色產業。并以鄉村當下發展實況為前提,促進相關產業之間的進一步合作發展,使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可以做到相互支持,共同受益。創辦新型產業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
建設鄉村新產業、新生態,強化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間的直接聯系,做到地域性農產品能夠從初始加工階段、物流運送階段到旅游展示等階段的產業鏈模式,保證幾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能夠達到更深的層次,為農業產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現代化新型鄉村聚落。
鄉村地區的山水資源、田地資源以及村落資源等,均屬于鄉村地區進行產業轉型期間的重要優勢條件,因此需要為之采取相對應的處理措施,保證生態保護工作能夠落實到位,盡最大可能的保證鄉村固有自然風貌不受影響。在鄉村生態建設期間,還可以將生態農業和旅游產業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出第一和第三產業所具有的積極帶動效果[4]。

圖1 鄉村規劃建設示意圖
并且在建設美麗鄉村期間,必須要保證鄉村“魅力”,因此需要將現代化的綠色生活理念落實下去,并將之作為日后發展的核心工作,創設“綠色建筑”,制定出更為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保證打造美麗鄉村的愿景能夠真正實現,這些革新舉措對于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而言,具有關鍵性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環境。
我國鄉村地區的規劃與轉型,屬于鄉村振興發展工作需要完成的首要內容,同時也是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聚落的核心所在。在這樣的客觀需求下,文化作為鄉村魅力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鄉村規劃和產業轉型期間需要受到重視。在城鎮化融合推進期間,不僅需要對鄉村地區形成發展的帶動作用,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拉近鄉村與城市間存在的文化距離,鄉村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以丟掉自身固有的鄉村文化魅力,同時還需要打造出獨居新意的現代化產業格局,實現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承。
關于規劃轉型,需要制定出更為完善治理機制,使其具有鄉村發展的保障功能,為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和鄉村產業新布局工作保駕護航。在發展期間還需要發揮出政府智能、社會功能和當地居民意愿,保證三者間的溝通有效性,多方共同努力建設,保證鄉村產業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足夠平穩、有序,利用鄉村治理為鄉村產業轉型提供帶動和保障作用[5]。
對于鄉村治理而言,需要給與鄉村居民充分的尊重,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為鄉村居民制定行為規范。在此期間,政府相關部門則要發揮自身的主導和引導作用,保證鄉村居民參與熱情,使其能夠更加積極的投身到家鄉產業的轉型建設中,通過民主協商探討的形式,創設多元化、現代化鄉村治理模式,真正做到從根本上解決好鄉村規劃存在的各種問題,以滿足鄉村居民訴求為核心,強化鄉村治理轉型效果。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新型鄉村產業建設和轉型發展工作的推進,可以為對地區經濟起到積極的發展推動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因此,在鄉村規劃期間,需要將“以人為本”作為根本性發展理念,保證創設而成的現代化鄉村產業能夠具有自身特色,提升城鄉之間的有效融合。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關注生態保護工作,打造優質鄉村環境。持續強化文化底蘊建設,真正實現產業融合的發展目標。還需要不斷加強鄉村治理工作,保證鄉村生態、文化以及產業建設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