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嫻
清華紫光目前還死不了。
前段時間,有關紫光集團瀕臨破產的消息甚囂塵上。這還要從紫光集團發布的一則重大公告說起。公告顯示,公司收到北京中級人民法院發來的《通知書》,有債權人以紫光集團資不抵債為由,申請對其破產重整。
不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紛紛直呼出身清華、市值3 000億元的半導體芯片巨頭即將轟然倒下。
其實不然。但作為中國最牛的校企,紫光走到如今的地步,誠然自身已經生了病。當然,紫光并不是個例,如今中國最牛的幾個校企或多或少都有問題。
紫光集團此次純屬“破產烏龍”,從公告來看,集團本身并沒有開啟破產重整程序,而是因為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并且缺乏清償能力,在公司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的條件下,債主向法院提出了申請。
在債主提交申請后,法院將對紫光的債務違約、資產情況進行審查,最后決定是否對其進行破產重整。
事實上,紫光正沐浴在前所未有的榮光中:旗下上市公司之一的紫光國微,7月初市值才突破千億元,創下新高;《中國手機通信產業數據觀察報告》數據顯示,5月紫光展銳首次進入中國手機處理器芯片市場前五,同比增長超 6 000%;其投資創立的、被譽為中國最有可能撼動存儲芯片傳統強國日韓地位的長江存儲仍是國家扶植發展存儲器指標廠……
如此優秀的紫光集團為何會因無力償還負債被債主告上法院?其實,其負債大都是因公司發行債券所致。根據Wind數據,紫光集團當前違約本息共計約68.83億元。今年12月底,紫光集團還有一只13億元規模的債券即將到期。
那紫光集團發債籌募資金的目的何在?答案就是這些錢都被紫光用來瘋狂并購了。
紫光從2013年開始,集團就在并購的道路上瘋狂前行。短短6年時間,紫光集團及下屬企業先后對20多家企業發起了并購要約,投入資金超過1 000億元。
和那些通過并購盲目擴張、增加產品賽道的公司不同,一直以來,紫光的目標都鎖定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這些企業都可以完全融合到集團的半導體芯片業務和云網業務中,實現協同發展,最終成為紫光的優質資產,與近年來頻繁爆雷的其他企業有著本質區別。
上文中提到的國微前身是被譽為歐洲內存芯片之光的奇夢達,曾經是全球第二大DRAM公司,先是被浪潮收購,后又被轉售給紫光;展訊則是由留美中國科技人員團隊創建的手機芯片研發公司,曾在納斯達克上市,后來被紫光收購。
為支付并購巨款,紫光四處舉債,再加上其負債期限多為“短貸長投”,流動資金嚴重吃緊,短期內很難周轉出資金還債。要是紫光集團還能繼續通過發布債券募集資金的方式融資填補之前的資金空缺、“拆東墻補西墻”,債權人也不會與其對簿公堂。
好巧不巧,近來外部融資環境趨緊,紫光發行債券募資的方式也遇到了困難。最終,債權人選擇向法院提起了對紫光的破產重組的訴求。
只有那些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的公司才會迎來法院破產的審判。而半導體行業的龍頭地位是紫光的砝碼,我國對半導體行業極為重視,對于這樣明顯有挽救價值,并且業務良好的企業,一般會通過引入戰略投資進行重組,實現債權人利益的最大化。
7月20日,紫光集團管理人發布公告,表示要引入戰略投資者整體承接紫光集團核心產業。而只有過去一年中至少擁有500億元人民幣的總資產或擁有200億元人民幣的最低凈資產的“無敵航母”才有接盤紫光的權力。
接盤紫光,對于超級公司而言誘惑力不小。有知情人士坦言:“保守估計,紫光集團所孵化并持有的優質高科技企業的股權價值遠遠高于當前存量負債。重整實施完畢后,紫光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將得到調整、運營負擔減輕、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優化,有望實現涅槃重生。”
有消息稱,阿里巴巴與幾家由政府支持的企業,正在考慮收購紫光股份的股權,出價可能高達人民幣500億元。除此之外,無錫產業發展集團、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JAC Capital)等也都有意競購。
紫光改姓后,其主攻半導體芯片產業的航向是否將偏離?
與紫光并肩的另一大校企北大方正不久之前,才走過相同的軌跡。2020年2月,北京銀行以北大方正未能清償到期債務、不具備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重整北大方正。最終中國平安接盤破產重組的方正。至此,北大方正滿血復活。
隨后中國平安表示,新方正集團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后,公司將做好投資后管理,發揮公司多方位優勢,推動新方正集團聚集醫療健康等核心業務發展,實現業務升級、經營提效和資產增值,改善經營業績。
不過筆者認為紫光脫離半導體芯片產業的可能性不大。
北大方正在破產重組之前,也曾瘋狂擴張。不同于紫光圍繞核心業務進行并購的思路,方正橫沖直撞。它收購浙江證券,參股成都商業銀行,全資收購蘇鋼集團,入主西南合成藥廠等等,章法混亂。
因而平安集團找不到方正的產業重點,只能從集團本身最擅長的醫療健康產業入手。反觀紫光,半導體芯片的核心產業技術優勢很明顯,貿然放棄這一香餑餑并不理智。不過,半導體行業需要持續不斷地大量資金投入,這也對新戰略投資者的資金規模有更高要求。
目前紫光債務問題也沒有對其子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造成直接影響。紫光集團旗下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等核心子公司坦言如果紫光集團進入重整程序,重整方案僅有可能對本公司股權結構等產生影響。
那么紫光就高枕無憂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難發現,紫光目前的王炸業務皆是由董事長趙偉國買來的。這是趙偉國的成功,卻是紫光的失敗。
通過簡單直接地買入,紫光不費吹灰之力躋身為中國半導體芯片行業的龍頭,與此同時,有著清華背景的它卻與技術漸行漸遠。
資本的攪動,讓半導體芯片行業的泡沫越來越大。
投入成本高、進入門檻高、獲利周期長是整個半導體芯片企業所要面臨的幾大難題和困難。隨著資本的持續狂熱,部分半導體企業估值虛高,相關人才供給卻嚴重不足,有價值的項目也少,導致整個行業發展緩慢。
原本被市場期待著背靠清華園的紫光,能夠填補人才的空缺,開啟整個行業去泡沫的進程。殊不知,紫光偏偏成為了其中最大的資本玩家。
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組裝等多個環節環環相扣,共同串聯起了芯片的生產鏈條,任何一個環節的掉隊都可以使整個芯片研發過程功虧一簣。目前,我國企業在制造和原材料這兩個環節當中相當薄弱,需要依賴臺積電等代工廠的力量使其成為閉環,而這也是制約我國半導體芯片業發展的最大掣肘。
如果紫光能夠收購臺積電,那么紫光的芯片制造閉環將完全閉攏。然而,趙偉國的資本大法卻被臺積電無情諷刺。
2015年趙偉國在前往中國臺灣考察期間,曾向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談及入股收購事宜。不曾想,趙偉國很快就遭到了反駁。鴻海精密創始人郭臺銘甚至嘲笑道:“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臺積電不是用錢就可以買的。”
選擇用并購的方式增加自身籌碼并沒有錯,紫光也通過這一方式迅速成長。但唯有技術人才是紫光“永續”生存的源動力。紫光的失敗在于沉迷資本游戲的同時,并沒有培養出技術人才,讓資本帶來的副作用不斷放大。
此次重組也讓紫光能夠從資本狂熱中冷靜下來,畢竟資本并不是萬能的。半導體芯片本身就是高投入、長周期的高風險行業,并且是國際間競爭和限制的焦點,紫光不發展自身技術,依賴并購的方式來發展公司本身就不合理。技術才是紫光持久發展的唯一正解。
此外,紫光還流淌著“中國最牛校企”的血液,無一例外地患上了校企“病”。
中國最牛的幾大高校企業都有一個通病。
多年來,國家推進校企改革,試圖將高校和企業脫離。然而紫光集團、北大方正、啟迪控股等幾大校企的改革并不徹底,僅僅是在2000年后更換了掌門人,隨后盲目并購,導致償債能力下滑。
本應占領技術高地的它們,卻在進擊的過程中迷失在資本的浪潮里。再加上校企思路與管理思路都沒完全市場化,很難和其他股東和管理層磨合,難免使高層陷入權力的游戲中,內斗頻頻。
除了瘋狂投資,北大方正更讓人熟知的是其長達20年之久的公司內斗。不同派系之間毫不掩飾敵對的情緒,旗幟鮮明地打擊異己,甚至上演過不同派系當街扭打,爭搶公司公章和營業執照的野蠻戲碼。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公司群龍無首、一地雞毛。
紫光也不例外。去年,紫光展銳高層暴雷,智能終端事業部總經理、營銷管理部部長因動用公款宴請跳槽到競爭公司的前同事,并勸說即將離職的高管轉投該競爭公司被紫光展銳免職。展銳處理動用公款的高管無可厚非,但“細思極恐”的是宴會上的私人聊天內容又怎么會一層層地上報到最高領導的呢?
坊間一直有傳聞稱紫光展銳內斗嚴重,同事間為排除異己,常常向上級打小報告。展銳也曾對此做出回應稱,“2018年以前,由于經營管理團隊的不負責任,一批軍閥式的人物乘機攫取權力,欺上瞞下。一時間:山頭林立,烏煙瘴氣;公器私用,法度廢弛;英才流散,事業凋敝。”
再加上校企因屬性特殊,使其游離于國資監管體制之外,管理機制權責不明,成為貪污腐敗的溫室。
哈工大集團如此,北大方正亦是如此,紫光也有這樣的嫌疑。紫光集團就曾被小股東質疑在健坤集團增資擴股的過程中涉及國有資產流失。
目前紫光集團的重整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紫光股份在8月13日發布公告,披露了其間接控股股東紫光集團的重整進展。公告稱,在前一日,紫光股份收到了紫光集團管理人、北京紫光通信、西藏紫光通信的告知函,稱紫光集團旗下6家子公司或將納入紫光集團重整案。
我們希望紫光能夠不負期望,負重前行,這家半導體芯片龍頭企業其實值得擁有更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