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
7月新增社融1.06萬億元,預期1.53萬億元,前值3.67萬億元;
新增人民幣貸款1.08萬億元,預期1.09萬億元,前值2.12萬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7%,前值為11%;
7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3%,預期8.7%,前值8.6%;M1同比增長4.9%,前值5.5%。
總的來說,7月份的金融數據并不樂觀,比如社融同比低于預期,M2同比增速走弱。我們認為,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低于季節性以及票據融資規模增長高于季節性等都表明目前實體融資需求有回落的壓力。
來看一下國內的信貸數據。
7月份,居民部門的信貸規模相比于往年同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而企事業單位的貸款總規模雖然相比于往年同期有所回升,但是結構有所惡化,可以看到企業中長期貸款回落而票據融資規模則明顯回升。
信貸結構之所以進一步惡化,我們認為可能與實體融資需求特別是制造業的融資需求回落相關。今年以來,國內的貨幣政策一直維持著結構性緊信用的格局。
監管層對房地產和城投等領域的監管力度一直維持在高位。比如受貸款集中度管理以及各地紛紛出臺的限購政策等影響,房地產對信貸的吸納能力明顯減弱,上半年新增房地產信貸占新增信貸的比重回落到了18.9%,相比于2020年回落了6.5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在監管趨嚴的時候,7月份房地產銷售也開始下滑了。面臨著監管和銷售的雙重擠壓,房地產對信貸的吸納能力預計是在持續減弱的。
另外,隨著15號文等監管政策的出臺以及7月政府債發行依舊沒有放量,銀行投向基建的渠道也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相比于房地產等領域,央行等機構一直在引導銀行增加對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9%,增速比2020年末高了5.8個百分點。
而在一季度的時候,因為工業企業利潤率維持高位、海外需求旺盛等原因,制造業企業有補庫存和投資擴產(設備更新)等動力,相應的貸款需求也會比較高,一季度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達到了72.2%。
但是因為上游原材料價格維持高位、運價持續上漲等,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本不斷抬升,利潤難以得到保證。比如,6月私營企業的累計營業收入利潤率從5.44%下滑到了5.25%,當月值從6.09%下降到了4.41%。在這樣的情況下,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也從一季度的72.2%下滑到了68.7%。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其實在6月份的時候,企業的中長貸款占比就已經出現了回落,而票據融資則有所回升。這一現象在7月表現得更為明顯。畢竟相比于上半年,下半年經濟運行的壓力會更大。
另外,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銀行的信貸投放行為也會更加謹慎。相比于中長期貸款,票據具有信用風險低、流動性高等優勢。那么在經濟不確定性走高的時候,銀行也會更偏好通過票據來沖量,以滿足監管對信貸投放的要求。
居民貸款方面,7月居民新增人民幣貸款創下了近5年來同期的新低。居民貸款的大幅回落主要是因為房地產銷售市場開始降溫了。
受政策持續收緊、房貸利率持續上行等因素的影響,7月份居民購房熱情有所回落,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積為55.8萬平方米,相比于6月有所回落,而且8月上旬的成交面積更是大幅下滑。在房地產銷售回落之后,居民中長期貸款自然會回落。后續需要關注房地產銷售回落對居民中長期信貸以及房地產投資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