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城市間的對標?簡單地說就是一座城市瞄準比自己發展程度更高的城市進行比較,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績,不斷超越自己、超越標桿、追求卓越的過程。
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一些先進城市的經驗確實可以為后來者提供可借鑒的模版,這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優等生成為了主要的標桿。
去年,武漢在“雙勝利”動員大會上提出要全面推進“對標工作法”,社會治理要對標北京,營商環境對標上海,科技創新對標深圳,智慧城市對標杭州。
而對標口號喊得最響、實施方案最認真的城市當屬青島,它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學深圳、趕深圳”,強調“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也要做到”,并且把學深圳的目標細化到各個行政區。
同在山東的濟南提出的對標城市是上海。2019年5月濟南派出70余名領導干部組成的考察團前往上海全面學習,這樣的陣仗在類似的考察中也實屬罕見。
另一個北方城市西安提出了“振興西安,全面對標成都”,“西安每個月、每個季度都要和成都的指標比一比、賽一賽,派掛職干部去成都取經,把西安的指標體系對接上。
不僅二線城市將對標作為加速發展的法寶,作為“學霸”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也都曾提出過自己的對標城市。《上海市城市規劃(2017-2035年)》提出,上海要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對標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廣州在本世紀初也提出要對標汽車城底特律,后來金融危機五大湖城市全部衰落,廣州又將對標的目光投向了洛杉磯。
對標熱的出現反應出地區發展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相對落后城市對于發展的渴望。就曾經有官員在內部會議上坦言:“對標管理是應對激烈城市競爭的重大舉措。當前面臨的城市競爭愈發激烈,可以說是‘標兵漸遠,追兵漸近,不進則退,慢進也退。”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城市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比如,作為常常被用來對標的城市杭州,既擔心被南京超越,又擔心與蘇州的差距擴大,不停地完善自身,補齊短板。
地區間的競爭,對于中國經濟這盤大棋而言是一大推動力,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動力。但,對標之下究竟學什么,才是城市對標熱度以外應該有的冷思考。
城市的對標學習絕非簡單的“克隆”與單純的模仿,而是一種高水平、高標準的系統學習。
對標城市要找到自己的不足,而后通過創新而不是模仿去實現自己的進步甚至是超越。無論對標哪個城市,都需要站在本地化的視角去進行審視和行動,既不要埋沒自身的長處,發揮自身的特點,也不能單純求快囫圇吞棗,必須做到精準落地、復制推廣、力求實效。
城市對標中最常出現的錯誤就是試圖通過對建筑物和硬件設施的照搬照抄,實現城市的提升,其中對于摩天大樓的崇拜尤為突出。像義烏、華西村等縣級市和村鎮,也建起了超過300米的高樓,沒有產業和人口基數做后盾,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和生活方式的模仿,無異于東施效顰。這些毫無意義的拔高,不僅破壞了城市景觀,甚至加大了城市的負荷,急功近利的心態也讓城市對標發展簡單地等同于政策、路線、戰略的復制粘貼。
又如,隨著直播賣貨這種新經濟形式的興起,廣州、杭州等多地都提出了要打造“電商直播之都”。然而,電商直播的背后離不開豐富、低價的商品供應,如網紅直播第一村義烏的北下朱村,匯集了5 000多名短視頻從業者,平均每天送出訂單在60萬件左右,其背后依托的正是義烏小商品市場8萬多個商鋪。
顯然,城市的發展沒有一個普適性的標準模板,其外形能夠模仿、學習,而內在的城市氣質卻難以復刻,那些盲目對標拍腦門就上的項目其結果只能是四不像。如何避免機械性對標、政策趨同,以及如何突出城市本身的氣質與資源稟賦,是需要事先思考的問題。
每一座卓越的全球城市,總能引領一個時代。能否開辟新賽道、培養新優勢,告別運動式造城熱、對標熱,立足于城市自身,回歸城市服務于人,而非人服務于城市,城市才有可能創造出人文氣息、創造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才有人可以前赴后繼譜寫城市文明。